我与家乡 第二十章 环环相扣
作者:虚己大地的小说      更新:2023-06-22

  在之后的岁月里,我又在基地里独自工作了多日,每天都在忙碌中充实的度过,在疲惫中睡去,再睁眼就是早晨了,一夜无梦,眼睛一闭一睁,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早上我会在旭日的召唤下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在阳光的沐浴下开始繁忙的工作,虽然略显的形单影只,但是排的满满的工作日常,早就让我忘记了这些。

  一方面要继续布置我的综合办公区域,当然还要给以后入驻的工作人员留有足够的空间,任他们自由发挥;另一方面就是我最喜欢的直播环节,我现在还不用出境,但还是要面对全球网友的评论,无论是哪方面的言语,我都会去筛选其中有意义的点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完善自己直播间的相关功能,争取以后可以本尊出镜,和大家聊一聊,再拍摄一些长短视频,来集中解决一些问题。

  经过一周的紧张忙碌,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基本耕种完毕,沃野千里,生机盎然,阳光照射下可以看到几公里外覆盖有薄膜的土地表面反射的光,似乎在宣誓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新的变化,不同往日于往日的繁忙,生产气息浓郁,而安静下来的大地,正在期待着一片新绿的降临。

  喝着可乐看着正在茁壮成长的幼苗,我感慨颇多,新的时代,耕种依旧,一年四季农时第一,我们依旧在传承者祖辈的荣耀,并用自己的勤劳去期盼着丰收的喜悦;只是不同的是,我们不在向父辈、祖辈那样,辛劳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靠天吃饭。

  而是利用当今的科技水平与未来可预期的先进理念,并力争将二者有机结合,并与本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用更加优质的种子、装置设备、科学仪器等;坐在舒适而又温度适宜的空调房里(最好是中央空调的)面对着各种显示器和控制按钮,去用实时反馈的各项数据,录入系统分析和处理,再用配备的各种机械设备,来完成田间的各种日常与季节性工作。

  比如现在的本地气候虽然已经立夏,可是入夏的时间不长,昼夜温差仍然较大,最低气温还没有达到摄氏十五度以上,农田里的幼苗还在面临着冻害的危险,所以时事的检测田间反馈的各项土壤与气候数据,再根据这些数据去相应的采取对应的措施,来保护好幼苗的茁壮成长;又比如一旦气温过低,就可以采取田间增温作业,利用多架大型无人机,携带烟雾设备来为农田保温,再利用掺杂在土壤中的智能颗粒物质来释放热量,进而为田间增温,当然不失时机的为土壤补水,也是在为颗粒材料补充热量,水的比热容最高,又廉价,真的是田间地头的保障神奇与必备的农业资源。

  还有在气温过高时,除了为土地补水外,薄膜的恒温功能也很重要,它不仅仅是保温材料,在土豆的幼苗长成后,薄膜也不会随之消失的,要继续发挥它的恒温作用,保水功能;一旦遇到雨季时大规模持续而又集中降雨,会使土壤中掺杂的颗粒物质发挥其作用之一,吸收土壤中多余的水分,这会保障庄家的健康生长,但是颗粒材料的体积也会随之增大、抱团,这时再利用无人机与相关地面设备进行有效的回收和补充也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我们就是要利用这种全方位、多手段、全天候的科技技术群力,来实现对土壤及其生长的农作物的全面守护工作,环环相扣、防患于未然,哪怕的是一些极端的天气,比如本地常有的瞬时大风与强对流导致的极端降雨乃至冰雹,我们也可以利用相关设备,比如防雹炮,等地对空的方式发射含有相关物质的炮弹去进行驱散作业,以至于还可以利用这些设备进行增雨、驱云,防龙卷风等气象作业。

  为了更好的在空天地一体化的前提下,保障给农作物提供最好的环境,让它们顺利成熟,力求完美,争取丰收。

  下一步我还准备在预留的土地里拿出一块来,接入斯拉夫方面廉价的天然气,盖起钢架大棚,照上保温透光的薄膜,进而创造出一片可以四季耕种的理想的人工农业环境,让这里成为一片永远事宜耕种的土地。

  届时不仅仅是一年生的应季反季节的果蔬,就连一些只在特定时期,特殊地理环境生长的多年生的热带作物,比如可可、咖啡豆等,还有一些热带水果,比如菠萝蜜、榴莲等,力争让这些热带产物,也能在北国安家结果,并将在事宜的季节,比如春节期间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想起来就有点小兴奋。

  耕种完毕了,一体机都已回收入库,检修,预备新一轮的种植任务,它们真是辛苦,也是绝对的战略担当,动力大户,基地主力,至于无人机方面的支援模块,它们所要承担的任务,则会不降反增,一方面要为维护庄家的生长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还要为数据库,提供、采集土地的实时状态,并以数据的形式传输给基地,还有就是增加对整个种植区域的巡逻安保任务。

  到了夜晚,一轮明月下,仰望天空,只见无人机结对巡航的场面,甚是壮观;无数架大小不一、功能、分工不同的无人机,按照系统的指示,以种植区的一个位置,按经纬网算的指定区域为中心,呈队列并保持间距,再按照米字型顺时针的方向空中开启巡逻活动,目的是确保耕种区域范围内的幼苗得到妥善的保护,避免被当地的动物破坏,也可以有效的保护当地生态链的安全,力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看着高空无人机反馈回的巡逻编队飞行的实时画面,很像雷达的扫描界面,但是无人机自己是不开灯的,高空工作的也是夜视摄像机,屏幕一片翠绿,只有时不时出现的光点,在提醒你,这是人工创造的大自然的脉动。

  坐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漫天星斗,甚是伟岸,思虑万千涌上心头,我们的先祖无数次的在这晴朗的夜空中,发出各自对星空的疑问、想象与星愿;而不时划过星空的流行星,又在启迪着我们对于宇宙的向往与探索,我们无数次发问,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那里去?、

  其实答案就在我们脚下的土地,那是历代先人用自己的勤劳,积累起来的希望,我们只是其中的一员,承先启后,也荣耀无上。

  虽历经前年文明的积淀,如今的我们仍然要从事先人们的劳作,这是一切发展的基石,也是物质基础;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我们的根就是脚下的这片土地,传承和留给我们的不是金玉,是精神它不仅藏于书籍、典故当中,也存在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融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