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第四百九十一章 瞪眼都来不及
作者:一语不语的小说      更新:2024-06-16

  百里开外的朱晖,在下午临近日落时,朱晖所部的营地都已经扎好了,派出巡查的人马也已经出发了,撤兵的准备也做好了……然后一条爆炸性的消息传过来,让朱晖差点扶着桌子没瘫在地上。

  朱晖心里懊恼至极。

  花马池一战,看着别人在眼皮底下拿功劳的事刚过,现在石沟城一战又照葫芦画瓢,然后朱晖又成了局外人。

  游击将军程虎道:

  朱晖瞪过去道:

  程虎面对这么个不要脸的保国公,还能说什么呢?

  反正你官大,你脸皮厚,我在官职上不如你,也没法跟你犟,随你高兴怎么说。

  朱晖嘴上说不妒忌,但神态早就把内心的想法出卖,他道:

  程虎道:

  朱晖有些气恼道,

  程虎心说是吗?

  你一个带兵的国公,有资格调遣都御史宁夏巡抚?如果说在此战之前,你们隶属于两个系统,还算是平级的,但现在人家宁夏巡抚搭理你才怪,还听你的调遣?做梦吧。

  朱晖见程虎神色有异样,问道:

  程虎道:

  当程虎把消息带出来之后,一群将领骂骂咧咧的。

  他们平时对朱晖还算尊重,毕竟朱晖是主帅,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可现在眼看功劳都成了别人的,而自己这边却畏畏缩缩没得寸功,现在还要辛苦去急行军……关键事后很可能还会被皇帝或朝廷追究责任。

  对于当兵的来说,怕死不要紧,但在错失战机之后,他们一定要找人背锅。

  这都不用想了。

  必然是负责指挥的朱晖的全锅啊。

  程虎道:

  众人闷闷不乐中,一个个走路好像都不太稳当。

  先前都还在商议如何撤兵,或者是哪更安全,现在只恨这几天因为朱晖耽误了他们取得战功的机会,心里把朱晖祖宗十八代骂了个遍。

  这会瞪起眼玩命冲,估计都来不及了。

  就在石沟城一战结束后的当晚,在距离花马池不过四十里的地方,还有一个人听说此消息之后,大为震惊,也是赶紧把所部将士全都给薅起来,然后开始急行军的追赶。

  而这个人……正是被秦纮派出来作为增援兵马主帅的陈锐。

  陈锐那叫一个恨啊。

  我不就是赶得慢了一点,你们居然接连取胜?怎么不给机会呢?

  什么?

  连窝囊到没边的外戚张延龄都带兵冲上去了?这小子脑子是有点不好使哈,他不知道死字怎么写吗?

  部将跑来给陈锐进言,言辞还是比较恳切的。

  随着短短数日之内,大明军队两次击败鞑靼小王子的主力,现在但凡是受命跟鞑靼一战的各路人马,士气都是空前高昂。

  好像每个人都觉得,只要自己这路人马能冲上去,军功便唾手可得。

  陈锐道:

  周围的将领不说话了。

  陈锐的思想,跟朱晖空前一致,或者说他们都是同一路人,既想得功劳,又怕死,不想在关键时候当排头兵,想着让别人先上去送死。

  所以他们的第一目标都不是去阻断鞑靼人北撤的路线,而是想着先跟大部队汇合。

  这想法,其实跟李鄌、郑英这些人也没什么本质区别。

  陈锐道:

  西北因为大明各路人马分散,已经乱成一锅粥。

  而在京城之内,此消息仍旧还不为人知,从宁夏把消息传到京城,在这年头差不多需要三天时间,而且还是快马传驿的情况。

  倒是之前鞑靼人往石沟城挺进的消息,却早早传回来,以至于朱祐樘知晓鞑靼人在大明境内肆虐,又有些寝食难安,好似只恨自己没有御驾亲征,没事就喜欢拿出地图来研究。

  甚至召见张周的次数也增多,四天时间里召见张周三次。

  张周给朱祐樘吃定心丸。

  朱祐樘道:

  实在是不放心。

  张周听出来,朱祐樘这是对杨一清等人没什么信心。

  张周道:

  朱祐樘抬头望着张周,眼神带着迷惑。

  李荣在旁问询道:

  李荣说到这里,突然觉得哪里不对,他想到,这次出兵的领兵人选,好像并不是张周这个兵部尚书定的,其实是朱祐樘自行做出的决定,但具体背后君臣二人是怎么商议的,就不为他李荣所知晓。

  张周分析了局势。

  说白了,靠朱晖、陈锐、李鄌、张延龄这些人,远不如靠杨一清靠谱。

  关键时候还是要靠一些有风骨的文人,虽然这群人平时啰哩啰唆的很讨厌,但涉及到家国大事上,他们大

  抵也知道撤退会背负责任,有时候是不得不上。

  历史上这一年鞑靼小王子的寇边,是由宁夏巡抚王珣、总兵郭鍧和镇守太监张僩领兵完成的,石沟城一战虽然没有太大的胜果,却也将鞑靼人给逼退。

  现在只是把王珣换成了杨一清,张周觉得,杨一清在军事素养上,至少比王珣还能强一点。

  更何况有花马池捷报打底,还有火器的改良,如果这样杨一清这个地方巡抚都要避战的话,那他简直不用混了,别说是回去养鸡,下诏狱问个死罪都不为过。

  杨一清现在还没在大明发光呢,就这么自寻死路?

  朱祐樘也不去分析局势了,他感慨道,

  张周笑道:

  朱祐樘听完之后果然心情好了很多。

  连李荣等几个太监也佩服得不得了。

  他们都在想,什么捷报是良药,你张秉宽的话才治病良方,要是没你在,现在陛下还不知要紧张到什么程度。

  张周再给朱祐樘画饼。

  朱祐樘心中充满豪情,这是他自登基以来,好似最有君王底气的时候,而这股底气完全是由张周带给他的。

  东宫内。

  入夜之后,朱厚照不用读书,便让几个太监围坐在沙盘之前,跟他一起参谋军情,当天来的还有个,就是之前被派驻出去为研武堂守备太监,其实是被赋闲的刘瑾。

  刘瑾在研武堂内存在感不高,但他却很用心学习,主要是他知道大明的储君好这口,他想用学习来弥补不足。

  而实际证明,刘瑾在聪明程度上并不低,且他有一股锐意进取的心思,跟他有改革的心态有关,也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很难融入到传统的太监、文官体系,只有求变才能生存。

  朱厚照俨然如一个思考人生的军事家,煞有介事在那思考这场战局的变化。

  对于周围几个本来对军事就一窍不通的太监来说,他们跟听天书也差不多,什么火炮火铳的,他们又没真正见识过,以前大明也有这东西,他们也没琢磨明白为何张周研究出来的就跟别人不一样。

  高凤劝说道:

  朱厚照道:

  高凤道:

  专业的事情,问专业的人,高凤觉得,这件事还是找张周来比较好,或许只有张周能在军事方面,满足朱厚照的胃口。

  朱厚照骂骂咧咧道:

  高凤看了看周围的一众同僚,最后只能把目光落在刘瑾身上了。

  想让太子早点睡觉,也同时是让他们早点换班休息,或许只有让懂点行的刘瑾出来说说,虽然他们也不情愿让刘瑾出来表现,但谁让这家伙深得太子,甚至有点深得张周的呢?

  刘瑾终于走出来,笑盈盈道,

  朱厚照往地图上好好看了看,突然想到什么,问道,

  刘瑾道:

  朱厚照道:

  刘瑾用得意洋洋的目光看过几个太监之后,这才又笑着道:

  朱厚照琢磨了一下,

  丘聚抢白道:

  丘聚在几名东宫常侍太监中,已经算是比较有见识的,可因为他并未经过系统的学习,而他所谓的见识,也不过只是跟普通只识得几个字的太监比,相比于刘瑾这种一门心思求学的,还有渠道去学的,相形见绌。

  朱厚照显然不接受这说法,看着刘瑾道,

  刘瑾一听太子都称呼自己了,这称呼……咋这别捏呢?但亲昵的程度也体现出来了,刘瑾瞬间感觉到自己硬气了很多。

  刘瑾昂首挺胸道:

  朱厚照点头道:

  刘瑾道:

  朱厚照笑道,

  刘瑾赶紧道:

  朱厚照听完,只是笑着点点头。

  以朱厚照的年岁,都听出来这完全是马屁话,这种话在高凤等太监听来……简直很恶心。

  真是说你胖,你还喘起来了,你刘瑾是真不要脸啊。

  朱厚照道:

  刘瑾道:

  朱厚照道,

  高凤笑道:

  朱厚照道,

  张周晚上到家的时候,已经很晚了。

  本来还打算早些回来跟妻儿团聚,甚至是一起吃饭,再造个娃什么的,但因为回来就是二更天之后,而这时代的人普遍睡眠较早,张周便登时有些扫兴。

  好在他到内院之后,发现蒋苹渝还没睡。

  张周并没有贴身的幕宾,家里也不养闲人,以至于他平时书房的打扫和整理,都是由内宅女人完成的,也是因为他的书房内有很多不想为外人看的东西,蒋苹渝作为家中大妇,来整理倒也是挺好的。

  蒋苹渝还是很负责的。

  知道唐寅来信,可能关乎到大事,就特地等候。

  张周感慨道:

  到书房内,把唐寅的信拿过来,只是普通的平信,看样子都不是走官驿站送来的。

  而在外的巡抚给兵部尚书直接以私人的身份写信,张周觉得唐寅有点不靠谱……正如他之前一直认为的,唐寅就是个没有什么为官经验,且我行我素的浪荡客,要不是逼着唐寅辽东和朝鲜打了一场漂亮的战事,或许唐寅到现在还上不了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