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第五百零一章 他的前程秉宽决定
作者:一语不语的小说      更新:2024-06-16

  朝议结束,朱祐樘走在回乾清宫的路上,旁边的李荣给举着雨伞。

  朱祐樘说了一句。

  李荣提醒道:

  朱祐樘笑着摇摇头道:

  当天司礼监只有李荣陪同朱祐樘参加了这次的朝议,而当天又是威宁侯王春受命调大同为总兵,算是朱祐樘对于西北布局的又一步棋。

  李荣道:

  朱祐樘抬头看着天色,道,

  李荣一时怔在那。

  皇帝这是对张周信任到什么程度?

  下一场雨都跟张周有关系吗?

  这雨既不是张周祈雨求来的,也不是张周谶言预言出来的,不过是一场普通的雨而已,怎么就跟张周有那么大的联系,甚至还关乎到国运民生了?

  理解不了!

  乾清宫内。

  朱祐樘会见了王春,特别跟王春交待了一下去大同的注意事项。

  朱祐樘道,

  王春跪在地上,听完之后简直激动到热泪盈眶。

  王家人除了在送礼和巴结方面是好手之外,一个个都还是。

  这得益于王越的耳濡目染。

  外人都理解不了的事情,王越身为大明赫赫有名的战将,居然喜欢逢迎和用一些非常规的拉拢手段……而王越通过这个获得了王家如今的地位,王春自己没别的本事,自然只能先学父亲这点本事了。

  王春在皇帝面前不断诉说自己的忠心。

  朱祐樘颔首道:

  不听皇帝的听一个臣子的?

  连王春都不太好应承。

  李荣在旁解释道:

  王春这才好应承,磕头道:

  朱祐樘笑着起身,走到王春面前,亲自把王春扶起来,笑道,

  王春此时已经是老泪纵横了。

  那感觉……就好像是要马上一头撞死,来报答朱祐樘的知遇之恩。

  朱祐樘正要跟王春再叙叙,趁机收拢一下人心,李荣见门口有小太监传话,赶紧走过去问明情况。

  朱祐樘目光打量过去。

  李荣走过来,在朱祐樘耳边低语两句。

  朱祐樘道:

  送一份地图,本身没多少价值,但,皇帝都肯把自己平时看过的地图赐予,这是何等荣耀?

  王春难免会想,怕是连张周都没这待遇吧?

  当然,这地图还是张周给画的,给皇帝的那份自然是很详尽,但要仿几份一点问题都没有,朱祐樘只是借此表达对王春的信任和关怀。

  王春走之后,一直在外等候的宾客,永康公主才得以进来求见。

  永康公主道。

  朱祐樘摆摆手道:

  朱祐樘的意思是,朕又不信佛,你整那么多虚的干嘛?

  永康公主道:

  朱祐樘纠正,

  张周因为妒忌,所以要坑崔元?

  就问你崔元是不是够格?

  永康公主赶紧换上笑脸道:

  朱祐樘显得漫不经心。

  此时崔元也只是因为石沟城一战的功劳,因为是形势所成,崔元有忠勇的举动,但对于朱祐樘来说并不算什么,换了别人在那种情况下带兵出击,大概也能取得相似的效果。

  所以对朱祐樘来说,他也没打算以后多器重崔元。

  主要还是这个妹妹给他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让你家那位领兵出征,你就来闹,取得功劳就来讨好甚至是说项,真以为大明的皇室姓朱,你一个嫁出去的朱家公主就可以肆意妄为了?

  朕给你你才有,不给你,你就憋着吧。

  永康急忙道:

  朱祐樘瞄着妹妹,一时没回话。

  但眼神好似在说,你家那位的忠心大概是可以信任的,但你的忠心,明显是大打折扣的。

  永康嘴也是不饶人的,眼见情况不对,马上又拿出泼辣的一面。

  朱祐樘也恼了,厉声道,

  永康赶紧否认,

  朱祐樘满脸不乐意道:

  永康一听就不乐意了。

  来找你当和事佬,你也不能捉弄人啊。

  朱祐樘道:

  永康气得差点跺脚。

  随即她语气也软下来,好似恳求兄长一般道,

  朱祐樘一副事不关己的表情道:

  永康一脸憋屈,但随即好似服软一般低头道,

  朱祐樘在目送永康离开之后,还愤愤然,好似对此非常介怀。

  一旁的李荣却能看出一些端倪。

  以前朱祐樘更好像个,别看身为九五之尊,被人说是大明的明君,但其实朱祐樘很喜欢管那些鸡毛蒜皮婆婆妈妈的事情。

  如果不是因为他身为大明皇长子,又成为君王,或许他更适合当一个家庭妇男。

  皇帝说介意妹妹对张周的冒犯,他是真的在意,不是嘴上说说。

  李荣道:

  朱祐樘道,

  李荣想了想,点头道:

  朱祐樘道:

  李荣心说。

  家里有个公主当婆姨,虽然有皇亲国戚的便利,但还真不一定完全是好事。

  你崔元也真是成也妇人败也妇人,谁让你在家里没什么地位,你家里这位婆娘太强势,让陛下对你产生厌烦了呢?

  内阁值房。

  三名内阁大臣回来,此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以至于三人在这个问题面前,都选择了沉默。

  皇帝终于忍不住要增加第四位阁臣了。

  从张周崛起的弘治十二年,就有传闻说皇帝要增加一名阁臣,甚至取代目前三名阁臣的一人,只是皇帝为了平衡张周跟文臣之间的关系,这件事一直没有提到桌面上来谈。

  但最近朱祐樘直接在经筵时,就提到了这件事,且还对目前翰林院几位学士中的王鏊赞赏有加,最近也对王华多有嘉奖,以至于现在翰林院体系都在谈论,很可能新阁臣就出在王鏊和王华这二人身上。

  至于之前在翰林体系中混得风生水起的李杰、焦芳、张元祯等人,也似乎并不在这次升迁的可能性之中。

  当然。

  对于翰林院体系来说,有个人永远是绕不过去的,就是程敏政,至于皇帝是否会把程敏政拔擢上来入阁,这件事也仍旧不好定论,虽然最近程敏政并不会出现在经筵日讲之中,但他始终是阁臣的有力人选,他便是第三候选人。

  三人坐下来之后,李东阳先挑起此话题:

  谢迁道:

  显然谢迁是有抱怨的。

  之前阁臣跟皇帝之间关系融洽,皇帝基本不会找内阁的麻烦。

  但现在随着张周的崛起,皇帝看大臣,好像怎么看都不顺眼,这会让内阁这三位有些郁闷。

  李东阳把一份奏疏推到刘健那边,却不问刘健对奏疏的意见,而是顺着先前的话题道:

  已经不去谈论如何阻止的问题了。

  内阁三人铁三角的格局,从弘治十一年徐溥致仕之后,就已经定下来,本来都以为皇帝会在弘治十二年就增加阁臣,以保证内阁的运转正常。

  但一直到弘治十四年,皇帝都没有再增人选,充分考虑到了内阁三人的面子问题,也让他们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宰辅。

  对于张周这样熟悉历史的人,知道这个铁三角非常稳固,还会持续多年,一直到朱厚照登基。

  可对于当局者来说,皇帝给你们三年的时间,让你们形成稳固的朝堂关系,已算是仁至义尽,该增加还是要增加,毕竟朝廷的正常运转更为重要,总不能别的衙门都改了门庭换了新部堂上来,就你们内阁还一直是老人吧?

  刘健道:

  谢迁笑道:

  儿子王守仁当宣大总制,老子王华当内阁大臣,涉及到宣大地方上的钱粮调度,由老子来拟定票拟,就不信王伯安你个当儿子的还敢叫板不成?

  至于什么避讳原则……

  根本不存在,就算是要避嫌,那也应该是儿子避老子,而不是因为儿子崛起,老子就要断了仕途,父子俩都是正统的进士出身,这种格局历来在朝野之间也并不鲜见,只是能官到如此大的基本没有,至于王守仁能直接靠军功封爵……谁都意想不到。

  李东阳直接摇摇头,意思是他不赞同谢迁的看法。

  谢迁好奇道:

  王鏊显然早就被内阁三人定为,就算平时相见时,也算是相谈甚欢,可始终王鏊是张周乡试的,加上王鏊接连晋升为侍读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都有皇帝恩惠张周的缘故,加上这两年王鏊也没有说在排斥张周的问题上出大力气,这让谢迁对王鏊的警惕心理很强。

  李东阳望着刘健道:

  谢迁闻言皱眉,随即也将目光落到刘健身上。

  杨廷和。

  在张周崛起这几年,这是个远离官场是非的人,主要是因为杨廷和从弘治十二年开春,被皇帝放回蜀地,随即遇到守母丧,二十七个月的守孝期,加上提前走的一个多月……杨廷和完美错过了跟张周近乎所有的交集。

  刘健没有给出答案,只是轻描淡写道:

  热门人选的王鏊、王华、程敏政,刘健和李东阳一个都不提,却在杨廷和跟梁储这二人上做文章,显然在他们看来,这二人好像比别人更为合适。

  李东阳道:

  刘健道,

  言外之意,我们不能说下一个入阁的人,一

  定是我们的人,但也不能因此而放弃拉拢和举荐。

  程敏政和王鏊,基本上已经可以排除了,因为他们本身就不是我们的人。

  王华可以拉拢,但因为王守仁的关系,还有他本身做事就不符合我们的预期,他也尽可能靠边站。

  至于李杰、焦芳、张元祯等学士出身的,本身皇帝就没把他们当作人选,他们混到学士了,皇帝都把他们晾在一边了,那就说明学士已是他们为官的极限,入阁就先别想了。

  那还是从中来选。

  显然刘健最看好的也是杨廷和跟梁储,只是刘健更倾向于梁储,而不是杨廷和。

  谢迁笑着问道:

  显然谢迁在思索之后,也认为梁储比杨廷和更合适。

  李东阳问道:

  刘健选择沉默,不回答这么敏感的问题。

  显然李东阳跟杨廷和的关系很好,刘健也怕说错了话,让李东阳把话转告给杨廷和,影响了内部的和谐关系。

  对刘健来说,还是把杨廷和当作的。

  谢迁道:

  言外之意,与其我们找一个还不明白对张周态度是强硬还是柔和的人,不如找一个从开始就跟张周对立的。

  哪怕论能力来说,梁储或不如杨廷和,但关键是……梁储他跟张周不是一条心啊!

  刘健道,

  李东阳点头。

  当初皇帝在考虑翰林学士人选的时候,也曾按照内阁的提议,考虑过杨廷和跟梁储,但当时皇帝很坚定让杨廷和回蜀中省亲,当时还说过,等杨廷和回朝之后,给他留一个翰林学士的位置。

  现在不用翰林学士,当个侍读学士或是侍讲学士,也是极好的。

  只要杨廷和回来之后能得到晋升,李东阳对其也算是有个交待,就不算是把杨廷和往对面阵营里推。

  宫门口。

  永康出来,她的马车早就在等候,而她的乳娘,一个四十多岁的妇人,过来迎接她,并亲自给她搬过来马凳。

  永康亲母已经过世,府上跟她最亲近的娘家人,也就是这个乳娘了。

  乳娘也算半个娘,看出永康心情不佳。

  永康气恼道:

  乳娘毕竟是皇宫里出来的,赶紧劝说道:

  永康有些不管不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