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第五百零六章 好钢用在刀背上
作者:一语不语的小说      更新:2024-06-16

  又是一日早朝。众大臣才刚入宫,有关宁夏大捷的消息就传开了,这次没有什么遮掩,甚至连内阁早早就得知情况。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大臣那边没有多少准备,因为先前朝中议论的风向还是杨一清等几路人马追不上鞑靼人,会让鞑靼骑兵过黄河之后到宁夏镇周边劫掠云云……一扭脸,捷报来了,鞑靼人也循规蹈矩往关外败退,之前还想借题发挥一下,现在还怎么发挥?户部尚书佀钟过去找刘健提及此事。他想征求意见。他本来是众矢之的,朝中传统文臣想借助户部的力量,以西北调度的问题,扼制皇帝对于军政的把控,缺少钱粮财政紧缺,总是可以作为打消皇帝不切实际观念的理由,不过这要建立在鞑靼人劫掠完扬长而去的基础上。先要压制张周,才能谈收拢权力。现在捷报传来,佀钟觉得自己的使命已经可以结束了,剩下就看内阁对这件事如何定性了。刘健没说话,一旁的李东阳提醒道:捷报是捷报,不代表这场胜利后面跟着的就一定是鞑靼人灰溜溜逃走,谁敢说鞑靼小王子没有后招呢?佀钟点头,他还是松口气的,至少内阁也没强行让他去跟皇帝提什么过分的事情,他可以安心看朝中其他人的表演。朝议开始。朱佑樘端坐在他的皇位上,跟以往每次有捷报他都显得很振奋不同,当天的他显得有几分颓丧,等大臣礼毕落位之后,他还咳嗽了几声,说明他现在染病在身。由萧敬出来宣读西北的捷报,只有杨一清上奏的一份。杨一清在捷报中充分肯定了崔元的作用,没有窃占功劳,甚至表明此战中因为有崔元的英勇无畏,而令战事推进非常顺利,最后取得大捷……还表明其所部人马不过是从中做了一点配合。等萧敬宣读完毕,站回到原位。这会很多人才发现,本来作为事件主角的张周居然不在场,这种跟皇帝一起享受荣光的时刻,张周居然也不上朝?心真大呀。等萧敬说完了,本来朱佑樘应该点评两句,但朱佑樘气色仍旧不好,由一旁的李荣代为总结道:兵科都给事中屈伸走出来道:你杨一清居然敢上奏说你没能力阻挡鞑靼人?就算事实真如此,你也该玩了命上去阻挡,哪怕是身死也在所不惜,最多我们把你当大明忠烈,而你现在居然还好意思诉苦?李荣道:按照一般道理来说,太监在朝堂上不能诉说自己的意见,更多是作为皇帝跟大臣之间消息的转换器。说白了,就是个传话的。而李荣如此出面为杨一清和宁夏本地将官说话,皇帝也丝毫怒气没有,这在有经验的大臣看来,这完全是皇帝授意的,也就是说,朱佑樘一早就知道可能会有人借题发挥去攻击杨一清放任鞑靼人撤走。朱佑樘突然咳嗽了两声,就在众大臣以为他这是清嗓子准备开场白时,朱佑樘随后又不做声了。李荣继续道:又是不符合李荣身份的言论。这话,本应该是由旁人来说,由直谏的言官去参劾,不该由李荣挑起话题。哪怕是言官去参劾了,或许皇帝也会回护朱晖,毕竟朱晖可是朱佑樘派出去领兵的,现在朱晖表现不好,说明皇帝,这不是在打皇帝的脸?先前刚说完话,都还没退回臣班的屈伸继续道:这下不说是什么罪名了,直接说罪刑。杨一清那边好歹还有军功当底子,最多是论个罪,然后。换做是朱晖,虽然这老小子也有河套之地杀敌的战功,但那点功劳……完全不能跟他的过错相比,直接弄死算了,削夺爵位什么的都是便宜他了!真以为出去领兵不需要负责任的?李荣这次没有应声,而是回头看着朱佑樘。出面挑起个话题,发表一点意见,李荣在朝堂上还是有此资格的,但要是去给朱晖的行为论定,甚至是要论罪的话,那就非要皇帝亲自开口不可。朱佑樘只是喉咙里发了一声,似乎很认同屈伸的这种说法。朱晖那混账……好像是弄死比较好,辜负了朕对他的信任。但只是这一声,好像还不能把朱晖给判死刑,随后朱佑樘瞄着一旁的刘健等内阁三人,却也只是用眼神交流,没说话,好似在说,你们内阁不出来发表一下意见?众大臣多少有点吃不消。皇帝刚才喉咙发出这一声,还有咳嗽的时候,虽不是中气十足,但好像也没失声,怎么今天一句话都不说,反倒是这样打哑谜?刘健此时是不得不出来说话,他举起笏板道:朱佑樘又是应了一声。既同意屈伸要给朱晖治罪的说法,又同意说现在不适合论罪?皇帝的意向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猜?谢迁见状走出来,发挥他能言善道的本色道:朱佑樘闻言皱眉。李荣回头看了皇帝一眼,开口帮忙问道:谢迁道:李荣接话道:谢迁脸色带着微微笑容道:李荣听了想打人。你谢迁故意抬杠还是怎么着?明知道朱晖等人连正面战场都没加入,好端端一场战事居然作壁上观,居然还说让他们戴罪立功?他们倒是想!但问题是……鞑靼人也没蠢到给他们机会啊。朱佑樘终于开口了,嗓子是有点沙哑,皇帝此话一出,连提出建议的谢迁也有点始料不及。我的意见,这么招皇帝待见了吗?我本来只是对朱晖落井下石而已,或者是出来表达一下文臣对这件事的看法,奚落一下武勋,怎么看起来陛下在这件事上,好像比我还热衷呢?李东阳和刘健都用怪责的目光瞪了谢迁一眼,谢迁也就无奈退回去。朱佑樘道:褒奖了崔元,又贬损了崔元。看起来……皇帝对崔元也不是太看好。这倒符合在场大臣的意见,毕竟崔元是外戚派,本身跟他们也没多少交流,或者说这个人以前压根就不是朝堂体系的,只是挂个驸马的名而已,现在让我们支持他入朝甚至是进都督府治军?凭啥?朱佑樘道:谢迁又走出来道:朱佑樘刚才还很赞同谢迁的观点,此时却又好像故意讽刺谢迁,跟谢迁比口舌一般道,谢迁这次是灰溜溜退回去。朱佑樘咳嗽两声,话好似说了一半,不往下说了。随后李荣又走出来道:众大臣一听,皇帝这是在给张周下大棋做铺垫呢?皇帝刚说器重他,就有他的上奏……李荣道:西北刚打了胜仗,张周就开始跟朝廷要钱要粮,居然也不是为西北边疆稳固添砖加瓦,居然是为之前已停滞的江南造船之事增加款项?还直接让朝廷来调拨?如果说之前张周是以个人能力在造船,现在张周就好像是在试探大臣的底线。我能打胜仗,所以我说了算,我认为应该继续造船,你们就要给银子……要么你们就出来反对,看谁更理直气壮!这次由李东阳走出来,语气中还带着几分气恼道:你张秉宽说造船是为了防海盗,但海盗之患好像还没那么严重,你明显是在危言耸听。我们也不是说否认你这么做就是错的,只是说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你这种用刀背来试探我们底线的做法,简直无耻。李荣道:李东阳很不客气便回答。李荣很认真在解释。李东阳道:李荣笑而不语,回头看了朱佑樘一眼,但见朱佑樘没什么表示之后,李荣也退回去不说话。现场氛围有些古怪。张周的这份上奏,可说是非常不恰当,再次把自己摆在了跟大臣对立面上。朱佑樘等现场沉默半天之后,随口说了一句。李东阳这才带着疑惑不解退回去。显然李东阳也觉得事情不对劲,如果说之前他是一股脑反对,可当他在朝堂沉默无声时,突然好像意识到张周这么做好像没什么意义。他也在琢磨,之前明明是张秉宽自行把造船的事给叫停,这次他突然在这么个节点旧事重提,又明知道我们一定会反对,他只是为了试探我们是否会屈从于他的决定?接下来论到萧敬出面道:在场大臣一时间又摸不着头脑。派人去南京督促南京六部的差事?这算怎么个意思?萧敬道:刘健走出来问道:萧敬替朱佑樘回答道:刘健不好说什么。皇帝对吏治用心,在大臣看来是好事。如果派去的人是刘健所中意的,那这件事完全没问题,可关键在于皇帝派去的是程敏政,而这恰恰是最早被张周拉拢过去的那批人。皇帝一边说要整顿西北的军务,一边又要对江南官场动刀,这不明摆着告诉在场大臣,下一步就轮到你们了?朱佑樘道:这下让佀钟有些懵。户部给了方案一个又一个,关于钱粮的调度,秉承的原则就是雨露均沾,不形成厚此薄彼的形势。皇帝没同意不说,现在皇帝居然要主动给出方案,还让他们先议一议,回头拿到朝堂上来做定论?朱佑樘没等在场人有所表示,又开口道:大臣听了就不是滋味了。论功行赏,听起来是合情合理的,但花钱的事大臣一向不热衷,最好是有过错惩罚他们,越重越好,而有功劳则轻描淡写夸奖两句。什么拖欠赏银、官职的事,朝中大臣最喜欢做。且拖欠起来的话,会让大臣记恨的是负责兵部的张周,正所谓是把下面将官的仇恨转移到我们的政敌身上,简直不要太美好。但也许是皇帝早就料到他们会在功勋之事上扯皮,才会提前给他们打预防针。朝上议事正热闹。朱厚照躲在后面听着,有点百无聊赖,即便是谈到有关军务的事情,他也没什么心思,哈欠连连的他最后往墙边一靠,手扶着墙闭着眼在眯瞪着。刘瑾负责过来伺候他,还很贴心伸手相扶。却在此时,正好到造船的事,朱厚照瞬间瞪起眼来。在朱厚照心中,有一个星辰大海供徜徉的梦想,好像那比出征草原还让他欣然往之。可随即李东阳就出来把张周的上奏给否了。朱厚照一怒之下,准备冲出去跟李东阳好好理论一番。好在刘瑾眼明手快,一把将他给拉住。刘瑾话还没说完,一直守在后面的韦彬也跟过来,他也在庆幸没让太子得逞,本来阻拦太子做蠢事是他的职责,只是被刘瑾抢了先。朱厚照道:.刘瑾和韦彬都把这话听到耳中,神色中也都带着苦笑。总结是一针见血,但问题是童言无忌,谁会把你的话当真呢?还是等你自己掌权吧。后面的内容,朱厚照又一点兴趣都没有了,一直到朝议结束,朱厚照靠在墙边都快睡着了。朱厚照抻着头往前看一眼,大臣已经退去,连他老爹也都走了。韦彬道:朱厚照应了一声,随即跨步便走。刘瑾问道:韦彬微笑着摇摇头。等刘瑾和朱厚照往东宫方向走了,韦彬才急忙回乾清宫复命。乾清宫内。朱佑樘也没多少气恼,也没什么兴奋,战场取得捷报,跟大臣提出一些反对的意见……让他内心很平静,就好像这就是朝堂的日常,当然这种日常的喜怒哀乐,还是张周入朝之后带给他的。这次是由李荣出来做出一些反对的意见。显然不是李荣自己想说的。而是萧敬逼着他这么说,美其名曰要直言上奏,其实就是给李荣施压,不能每次你都说好听的,而把当坏人的事交给我们来做。朱佑樘道:朱佑樘这是回想起当初没有张周的日子,自己就跟个***一样,大臣说什么就是什么,对大臣报以足够的尊重,然后……当皇帝不像个皇帝,更好像个橡皮章。现在不一样了,朱佑樘的眼界都比以前升华了很多,什么喜怒哀乐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当个看戏的,看你们怎么演戏。韦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