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第五百四十二章 他的人不能动
作者:一语不语的小说      更新:2024-06-16

  李东阳因为见了儿子一面,知晓了张周如今在普通士子中那如日中天的威望,导致他心情郁结,做事都有点提不起精神。翌日早朝之后,李东阳将要出宫,却可能是谢迁在他身上发现了些许端倪,与他一同出了宫门。李东阳打量过去。照理说谢迁是应该去内阁值房的,而不应该与他同路。谢迁道:李东阳叹口气。要说他身边所谓的知交很多,但能跟他朝夕相处,并了解他心性的,或许也只有谢迁。连刘健都因为地位高他一筹,并不会那么关心他的喜怒哀乐。李东阳这才将李兆先应考乡试的事说出来,等说完之后,却见一旁的谢迁在笑。谢迁倒好像很推崇李兆先应考这件事。李东阳道。谢迁摆摆手道,到此时,李东阳才知道原来发愁张周主持顺天府乡试这件事的人,不止他这个当爹的,还有另外一个当爹的。那就是谢迁。李东阳望向谢迁。谢迁点头道,谢迁口中的儿子,是他的次子谢丕。谢丕虽然是浙江余姚人,但以父荫可以在国子监读书,历史上他应的正是弘治十四年的顺天府乡试,并一举夺魁为解元,并在弘治十八年的殿试名列一甲第三,以探花入朝。谢迁毕竟也是状元出身,儿子谢丕也是天纵之才,更重要的是谢丕曾拜入李东阳门下,等于说是李东阳的半个关门弟子,所以这对同僚之间,还有互相教导对方儿子的一层关系在内。李东阳道:谢迁道,李东阳也有些发愁。道理都明白,张周全是靠皇帝的推崇,以及爵位和在朝的地位,才获得如今朝野上下的便利。甚至在着书立作的方向上,都有如神助,因为那些想跟张周作对的人,还是很怕被张周给清算的,以至于那些曾经板着脸对于新势力各种打压的老学究,对张周却是无可奈何。这要是换了一般人……早就被批得体无完肤,估计在大明朝都混不下去了。还有能力把自己的学术创立并宣扬?李东阳道:谢迁惊讶看过去。他听明白李东阳的意思,是既然我们知道有这么件事,就不能继续坐视张周做大做强,那就要用内阁大臣,甚至是天下读书人表率的身份,去把张周的学问给扼杀在摇篮之中。谢迁道,虽然谢迁也很抵触张周的崛起,可在很多事上,谢迁也是要脸的。想靠自己的话语权,把张周打压,在朝堂上这么做也就算了,现在还要把战场延伸到学术界?那岂不会被人说是以大欺小,甚至是倚老卖老?年轻人还真未必会吃他们这一套。朝中大臣因为有上升渠道被他们所掌控,再加上一个个都是官场老油子,逼着他们往传统文臣这边站队。但那些年轻士子可说是年轻气盛,跟他们内阁的利益纠葛并不大,他们似乎在很多事上,更加随心所欲,更倾向于听从内心的召唤,而不是以利益驱使非要跟张周作对。李东阳问道:谢迁看出李东阳的执着。之前李东阳对张周崛起这件事,已经是最大程度的容忍了,但眼见张周要在学术界扬名,李东阳或许是再也忍不了。毕竟在朝野中,之前一向最被人推崇和称道的,或者说是天下读书人之师的人,不是刘健也不是谢迁,而是李东阳。很多人能以拜访李东阳为荣。现在张周等于是抢夺了李东阳这名头。谢迁摇摇头:李东阳上来一股倔脾气,好像非要把事情探究清楚。谢迁道:李东阳带着几分厉色道:谢迁问道:这是问,你还是针对程敏政,那王鏊要不要一起对付了?李东阳的意思,是先针对程敏政,把程敏政彻底打压到离开朝堂。至于王鏊,虽然现在我们也疏远他,但他到底还可以抢救一下,因为当张周的座师也是很有压力的,回头张周真在翰林院体系中被拔擢起来,王鏊自己没颜面,会自己退的。谢迁点头,他似乎明白了现在李东阳的恼怒之处在哪里,也明白了要先从张周身边人下手。让张周独木难支。这似乎跟萧敬先削王守仁的策略,是相一致的。乾清宫内。萧敬将几分参劾王守仁的奏疏,呈递到朱佑樘面前。几份奏疏参劾得很有目的性,且非常配合时机,显然也是萧敬在背后安排,但具体是如何运作,是不会给留下话柄的,且在参劾王守仁的奏疏中,也显得是有理有据。萧敬以往是不会这么去跟皇帝说话的。但现在他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也要被迫走人了,既然要在走之前做点事情,打不过张周,还压不了一个初出茅庐的王守仁?就算你王守仁不怕,你也要顾虑一下你在朝当翰林官的爹,正是因为你王守仁也有,往往才更容易下手。朱佑樘道:皇帝所针对的,并不在萧敬身上,而在那些参劾王守仁的人。或者在皇帝看来,是把萧敬当成转述者,而不是当成幕后元凶。也是因为朱佑樘一向对身边人过于信任,就算是明知身边人花花肠子多,他也能护短,基本上不会去追究。萧敬道:在大明,调兵和统兵的是两批人,一文一武。调兵的自然有筹谋一切的权力,管着军政的方方面面,而武勋则听令行事便可,甚至在带兵打仗时,往往也都是以文臣为首。但在张周崛起之后,这情况跟以往大为不同。张周那边……下面的人是真的没招,想出手针对也不行。那就只能从跟张周情况相仿的王守仁身上下刀。朱佑樘一时沉默。倒不是说朱佑樘对王守仁不够信任,而是他也知道朝堂的规矩,既当球员又当裁判的事,是必然会出乱子的,朱佑樘对张周足够推崇和信任,也没让张周到西北去统兵调兵,现在王守仁一直守在一个宣大总制的位子上,就会显得不太合情合理。萧敬道,朱佑樘这次是点头的。当皇帝的看待这件事,也不会觉得把将领调离边疆,就是对其失去信任。不然的话,那他早就把张周派去西北,而不是留在京城了。留在天子脚下的,往往更有能耐。有这样的想法,皇帝自然也会觉得,把王守仁调回京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反正现在也不是踏平草原的时机,还需要几年的准备,那王守仁先回来培养更多的军将……简直是再好不过的。萧敬见此事有戏,顺杆往上爬,道:萧敬说到这里,似乎就等着皇帝首肯。那他计划将会达成。却是没想到朱佑樘突然厉目打量过去,问道:萧敬一听,突然感觉到自己好像是被皇帝钓鱼执法了,他赶紧跪下来道,朱佑樘神色倒是很严厉,却也并不太着恼,好像也没打算把萧敬怎样。萧敬也只能认为,这是皇帝对自己态度的试探了。萧敬道:朱佑樘语气仍旧带着厉色,萧敬心里万马奔腾。他在想,陛下您倒是很懂那些大臣的套路。大臣做事,总是翻来覆去占着道理。儒家最讲求的就是诡辩。朱佑樘最后对此事拍板,萧敬心中有点万念俱灰。明明已经考虑到了皇帝的心思,也想到了事情的方方面面,觉得很有把握,才在皇帝面前提出来。谁知道就算张周人不在京师,还是能隔空把王守仁给保下来。这就让萧敬分外无力。似乎他也明白,就算是自己要退下去,也没机会去撼动张周身边这群人在朝中的地位,这都已经无关乎张周保不保的问题。而在于……皇帝就认准了这群人,除非张周说非换不可,否则他人就连插嘴的机会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