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第五百五十四章 该反对的,不该反对的
作者:一语不语的小说      更新:2024-06-16

  <\/b>程敏政要入阁的消息,很快就在朝中传开了。也不知是从哪里起的头,一旦传扬开,连程敏政自己都有点摸不着头脑……先前只是张周跟他当面提了一嘴,怎么现在就好像是要落实到实处去了?这天在早朝之后,朱佑樘特地让陈宽去将内阁三名阁臣叫到了乾清宫。由朱佑樘当面跟三人提到了,由程敏政入阁的事情。皇帝显得很客气。主动问三人的意见,但似乎怎么样都不是为了让三人来拒绝的,或者三人没法拒绝皇帝的。刘健主动代表内阁表态道:不附议也不行,谁让他刘健本来就被人参劾说占着茅坑不拉屎?作为大明的阁臣,刘健很多时候其实是不得不去松懈,他的年岁摆在那,更多的时候是靠谢迁和李东阳去处理日常的公务,甚至是让中书舍人等去代劳。在弘治中后期,大明官场内部的风气其实是一潭死水,尤其是内阁所代表的决策层面。朱佑樘也没想到刘健答应这么爽快,微笑点头道:意思是由内阁自己来提。入阁人选的提议,以及廷推等细节,都是有章法可循的,但也不是每次都是大臣出来提,重点还看皇帝认可于谁。…………随后朱佑樘只是简单问了几句有关内阁事务,随后就让陈宽送三人出了乾清宫,往内阁值房而去。三人回去之后,做下来之后,也没说特别忧虑,毕竟程敏政也算是,如果不是当初那档子事,程敏政早就入阁,成为他们的同僚之一。谢迁问了一嘴。李东阳道:谢迁道:李东阳摇摇头道:谢迁笑了笑。所谓的,以恶意去想,那就应该是张周,除了张周好像也没旁人了。但若是以善意去想的话,除了张周之外,还可能是有人想给他们内阁的人台阶下,让他们提前知道这件事,提前有个心理准备。李东阳望着刘健道:刘健道:意思是,如果我们现在就商量怎么去排挤程敏政,那就显得太刻意了。皇帝只是给透个口风,就想把人给扼杀在摇篮之中,是不是有点太心急了?且这么做过于呈现出文官私利,甚至可说是党政。李东阳点头。谢迁在旁边瞅了一眼,眼神略带不解,好似在问,你这是明白什么了?等刘健早早先回去休息,等着晚上回来值夜,谢迁才把问题抛出来。李东阳仍旧是在暗示。谢迁马上就明白了。该排挤程敏政还是要排挤的,但不能把话挑在明面上说,哪怕是三人之间也不行。毕竟以后三人也未必能一直是同时在朝的,等一两个人退下去之后,形成新的派系,那三人所商议的事情,还是有可能会被他们中的人捅出来。谢迁甚至在琢磨,这不会是在防备我吧?李东阳开始交托差事了。带。虽然程敏政照猫画虎,早就知道官场的规矩,甚至连内阁是干什么的,以及日常的差事,都心知肚明。但真正入阁之后,还是需要有人带他,而谢迁作为内阁如今三人中,地位最低的那个,好像也是最适合去带程敏政的人。谢迁点头。他又好似是明白了,去排挤程敏政的事,要从他谢迁做起。至于刘健和李东阳,那是要先绷着板着,体现出一股傲然之气,内阁的面子是要靠这两个人撑着的,而他谢迁才是干邋遢活的那个。…………翌日的早朝。先由刘健以年老请辞,意思是以他的年岁,已经难以承担朝中的重担。朱佑樘做了一番宽慰:在场大臣登时觉得好像入套了。皇帝跟刘健之间,明显是在唱双簧。皇帝是真的不知道选谁吗?还是说……故意给我们整这出,让我们认为人选其实是众人推举出来的,并不是暗箱操作?就在众人还因为心中别扭,没什么话说的时候,突然一人从大臣堆里发声。等众人觉得哪里不对时,这才想起来,这他娘的居然是张秉宽的声音……张周今天居然也在臣班之中?为何这么低调?就好像他不存在一样,以前他每次来,可没这么低调过。朱佑樘道:张懋道:这时候,武勋居然也跑出来凑热闹。文臣那边难免会想,这事跟你姓张的有何关系?别以为我们不知道你那点心思,你让张周入阁,从此就是文臣一脉的,就不会抢你第一武勋世家的名头,这样你还继续提督京营,继续当大明京师戍卫的最高长官!朱佑樘摇头道:这话也是带着些许暗示的。大臣也都是明眼人,当然能听出来,皇帝对于张周入阁这件事,其实是早就计划好的,只是还没到付诸实施的时间。那以后……张周入阁近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朱佑樘意思是,让刘健出来推选入阁人选。刘健道:不推举程敏政,就算你皇帝说过这件事,我当时也同意了,但为了面子上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那我也该提出旁的人选。而且……我的确觉得王鏊更合适,我只是就事论事,陛下你也不能干扰我的想法。朱佑樘听了这话,心里也不着恼,这种假公平的事情,他早就习惯了。朱佑樘道:随后在场大臣,各自出来推选。以往在推举旁的大臣时,多数人都是见风使舵的,但在内阁人选的问题上,一个个生怕落于人后。在于他们都很清楚,内阁大臣相当于大明的宰相,是为文官翘楚,每一个派系都有相对牛逼的人物,而翰林院体系中的大臣,跟朝中大臣的来往也非常密切。如果自己推选的人真的成为了内阁大臣,甚至将来当上首辅,那自己将来的官场前途,还不是一片光明?以至于一圈推选下来,几个翰林院的学士,近乎都有份在内。很多人也是因为跟这些人有私交,才会出来推选,但表面上是不会承认的,说得好像都是在群力群策,但其实就是以私人想法为先。朱佑樘道,张周怎么说都是侍读学士。且在推选者的名单之中,本来呼声也还可以,但皇帝有言在先,张周还不适合于此时入阁。朱佑樘的话,其实变过味来听,就是让张周给在场的人打个样,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回绝这件事……直到一个个回绝下来,由程敏政那边勉强接受,然后这件事就皆大欢喜了。张周道:朱佑樘点头道:张周笑道:朱佑樘侧目看向王鏊。就在众人以为皇帝要问王鏊意见时,皇帝突然道:在场的人有点懵逼。皇帝这怎么还带跳脱话题的?就这么要决定了?旁边的李璋道:朱佑樘道:言外之意,你王鏊要教我儿子,暂时还不能擅离职守。李璋道:由东厂厂公出来说这件事,好似是传达民意,毕竟东厂有监察天下人的责任,他们说程敏政的呼声高,那就是程敏政呼声高,谁有意见,请提交证据,不然乱说话就诏狱伺候。朱佑樘道:李璋道。朱佑樘的话,意思是,内阁大臣是由程敏政来增补这件事,就算是正式定下来了。也不往后拖了,反正传言都已经一年多了,朝堂上也曾有过商议,但总是悬而未决,那文臣势力的一潭水,永远是死水。刘健道:朱佑樘皱眉。他也在琢磨,刘健对于程敏政入阁的事都没反对,怎么会对张周当主考这件事,反对如此之大?朱佑樘面色明显不悦。你反对程敏政入阁,朕都不会这么甩脸色。但你阻止朕让秉宽当主考,朕想把你剥皮抽筋。不知道朕想让秉宽多积累一些学术界的名望?刘健声色不卑不亢道:朱佑樘一听不是反对张周,马上态度也好了很多。刘健毫不客气举荐了杨廷和。朱佑樘道:李璋道:杨廷和守丧刚结束,从川蜀之地千里迢迢回到京城,甚至还没进城门,就被刘健举荐去当顺天府乡试主考,看似是帮张周,但有点去监督张周的意思。不让张周乱来。万一张周想提点一些他想要提点的人,在科场玩猫腻,也要有人能站出来。不然指望王鏊?王鏊这种老狐狸,很容易就能找到方法去妥协,或者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杨廷和不同……到底是年轻新锐一派。正好也是找机会锻炼一下杨廷和,让杨廷和跟张周摆明对立的立场,如果杨廷和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以后晋升什么的,就跟杨廷和无关了。<\/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