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刷好感开始兴汉 第134章 再苦一苦法正吧
作者:龙孙绕凤池的小说      更新:2024-03-15

  如今的世道也说不上太平,但终究比当初黄巾起义、各地军阀肆虐的时期要强上不少。

  远离战区的百姓尽管日子艰难,总也还能勉强生活。

  而荆益二地的百姓,相较他处则要更好一些。

  荆州百姓虽然新历大战,但新岁减赋轻徭的政令已由诸葛亮正式发布,传达了下去。

  为此战做出突出贡献的枝江县,更是得到了全年免税、不征徭役的优惠政策。

  益州百姓条件则普遍要更好一点。

  至于棚户区的人们……节日用酒都备好了。

  此时的春节便是农历第一天,叫元日、正日等等。

  达官贵人们家中,小辈要向家中长辈敬上椒酒。

  椒是花椒,此时人们认为性温的花椒有诸多好处,颇有点后世某某神药包治百病的意思。

  但这玩意产量不高、价格昂贵,在此时可不是普通人能用得起,即便棚户区的人们也舍不得如此奢侈。

  大家族斗富炫富,除了比马比宅子比美姬,还会建椒香房,盖房子时用花椒涂墙,证明自己有的是钱……

  这点真是千年不改,只是变成了比车、比房、比小秘,比奢侈品。形式变了,本质却都差不多。

  而普通百姓,条件好点的用柏叶浸酒,再不行的则折些桃枝叶煮“桃汤”喝,也自有庆祝方式。

  吃胶牙饧、五辛盘、每人一个鸡子。

  这基本便是平民们的元日饮食了。

  素来不吝啬的老刘自然不会只准备这些,王府烹羊宰牛,备下美酒珍馐,大宴成都官员将领。

  一时间王府内尊卑列叙,典而有章,珍膳杂遝,充溢圆方。

  也少不了笙磬筝瑟等雅乐,还有舞蹈。

  当然这次因为有吴夫人等女眷出席,也就没法欣赏攒劲儿的节目了。

  刘禅还特意命人把那头因为天冷有些打蔫的大象也牵来了。

  那个善于驯养大象的年轻南人,指挥大象给众人助兴,颇有点马戏团表演的意思。

  看得众人连连惊呼喝彩。

  之后中央对各个地方官也会按照级别给一笔赏赐,此皆惯例。

  喜庆节日,老刘当然少不了给自己新做一身华服。

  蜀锦如今风靡大江南北,很受达官贵人的追捧。

  身在成都,喜好名马华服的老刘自然也成了引领时尚潮流的先锋……

  赵管事也亲自带人去领了划给刘禅的每季蜀锦。

  量比老刘预计的大点儿,但已被刘禅拉到90以上好感的老刘并未在意这种小事。

  赤星军发的粮饷虽已走了公账,刘禅也并未停下自己聚敛财富的脚步。

  谍报活动也是个烧钱的活儿,想收买线人、行贿,总不能拿几百铜钱打发人家。

  当然,这钱每一笔看似花的都很多,还什么实质的东西都买不回来。

  可实际上因此少死的人,打赢的仗,却是十倍百倍也换不回的价值。

  在刘禅看来这才是真正的花小钱办大事儿。

  刘关张兄弟三人久违的一起过了个元日,随后便再次分别。

  关羽、关平父子回荆州要将诸葛亮与赵云换回来,此次除关银屏外,却将关兴也留了下来。

  说是打算让他与刘禅多多相处,顺便能一起接受诸葛军师的教导。

  对此刘禅自然不会反对,能多个人帮忙,他高兴还来不及。何况还是二叔之子,天然和自己好感就高,不用顾虑忠诚问题。

  张三爷则依旧要返回阆中,在参观过棚户区之后,元日过完,他还单独去过几次刘禅的郊外军营。

  再次看过赤星军的日常操练、军容士气,最关键的是对刘禅的极高忠诚度之后,三爷仍旧绷着脸一言未发。

  只是临行前叹了口气,特意对刘禅说了一句:“阿斗,你说得对。”

  能从三叔口中听到这句话,刘禅原本对他的担忧也是去了大半。

  冬去春来,忙于江陵重建和恢复荆州战后经济民生的诸葛亮被换回了成都。

  “孔明!你终于回来了,想煞吾也!”

  说这话的不是老刘,当然更不可能是一直对诸葛亮以叔相称、师礼待之的刘禅。

  却是尚书令法正……

  迎接孔明的众人都很高兴,但此次法正格外激动。

  诸葛亮要是再晚些回来,只会有两个结果。

  要么法正薅光自己的头发,要么薅光刘巴的头发……

  无他,这姓刘的爷俩实在是太能造、太能折腾了。

  光扩编赤星军的花费、装备配给,就凭空给他添了好多事儿。

  一年之计在于春,原本就有诸多统筹规划要做,当初有孔明一起干的时候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

  直到诸葛亮去了荆州,法正才发现没了孔明的每一天都是煎熬。

  经济、军事、水利、农桑、商贾、豪族大姓……好像突然间哪都有处理不完的问题。

  虽然琐碎小事自有下属处理,可是他们决定不了,报到尚书台的事情可也不少。

  法正只觉得这日子过得还不如回去再打一次汉中之战……

  要说他和诸葛亮的交情,还在汉中之战以前。

  他当初投了刘备,成功拿下成都后一朝得势,便对以前有恩于他的人尽力回报,但对得罪过他的也毫不留情开展打击报复。

  杀人的时候,也是有的,而且对方也是官员。

  有不少人对法正的行为不满,就求到了诸葛亮那里,想让诸葛亮管管。

  崇尚以法治国,并行儒家教化的诸葛亮,自然也不认同法正的做法。

  但当时他是这么说的:“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意思老刘当初天天日子过得那么惨,睡个觉都怕媳妇害他,法正的出现就像主公的翅膀一样,让他翱翔天际,再不受制约。

  今天咱又怎么能对法正多加束缚,让他憋屈呢?

  诸葛亮一番“公然挺法”的言论,说得法正心里那个舒坦啊,东州荆州两派,自此之后再无什么大的矛盾。

  而且法正也主动收敛了一些,免得诸葛亮事后落埋怨。

  汉中战后二人合作无间,方有益州的稳定发展。

  如今看见孔明,法正觉得自己终于要摆脱繁重公务的苦海了。

  只可惜,刘禅的新年规划,又将带来诸多事务……这位老兄的愿望只怕是要落空了。

  要发展,农业是一切的根基。

  在这个时代,亩产提不上去一切都是扯淡。

  刘禅许多年观察下来,加上随着天赋复苏的前世知识,对这一点认识的也越来越透彻。

  为何要重农抑商、限制手工业,除了道德下降、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等等原因之外,还有个最现实的问题。

  人一看经商能挣大钱翻身,都跑去做买卖了,地谁种?

  所以统治阶层必须用各种手段,包括严格限制人口流动,将大量劳动力拴住,给自己种地交粮。

  可这样一来,你征徭役让百姓搞基建就会严重影响民生,发钱也解决不了缺人种地的问题。

  想要集中人手大搞制造业就更是痴人说梦,征兵也要慎之又慎。

  亩产不提高,这一切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亩产不提高,以两州之地北伐,就会越拖越艰难。

  不过随着刘禅的农事天赋进阶,他前世看过的、或者上学学过的一些本已遗忘的东西也变得清晰起来。

  在这段难得的发育期,却是很有必要推广开来……

  大司马府。

  本是照例给太子授课的时间,但今天有点特别,刘禅成了主讲,诸葛亮反而成了听的那个。

  “太子是说,在辕头处加一可转动的犁盘?”他此时指着刘禅画的简陋雏形,兴致勃勃的问道。

  刘禅一手毛笔字写得很不错,但是绘画嘛……也就勉强能看出是什么东西的水平。

  但诸葛亮与其相处日久,加之那理解能力远非常人可比,所以沟通起来毫无障碍。

  “不错,再加上改直辕为曲辕,变长架为短架,就可使犁的重量大大减轻,又能自由转动减轻人力畜力消耗……”

  曲辕犁带来的好处是飞越性的,不仅是操作更容易省力。

  最关键的一点是此时直辕犁需要二牛抬杠,曲辕犁的出现直接变成了一头牛牵引就能干。

  如果推广开来,节省出来的人力和耕牛又能多耕多少地?

  “是,这里再将犁壁做成圆形,翻起来的土就会被推到两旁,减少前进阻力。

  “这里加装此物为犁评、此物为犁建,如此便可调节耕作深度……”

  如果换个人来,此时恐怕已经听得脑袋冒烟了。

  但面前的可是“兼职大发明家”,六边形丞相诸葛亮啊。

  他不仅光靠刘禅的草图和讲解就听明白了,而且没等刘禅进一步解释,就立刻看出了此物的重要程度和意义。

  “怎么样?诸葛叔,此物是否能做得出来?”刘禅希冀的问道。

  诸葛亮的回答也没让他失望:“此物事关重大,臣这就上请大王,将公务全部交于法正,招揽匠人全力试做此物!”

  刘禅闻言立刻放心了,木牛流马都做得出来,曲辕犁应该不在话下。

  至于法正,最近就再苦一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