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藏私房钱,被小兕子曝光 第39章:推红薯令,清河崔氏的确定
作者:八币汤圆的小说      更新:2024-04-08

  “陛下,还请不要听信妖人之言啊!!”

  箫瑀声线中带有颤抖。

  他是真怕陛下被那些妖人给蛊惑心智。

  “好了,箫司空,朕心意已决,此物必须进行推广!!”

  “它全名为红薯,可亩产四千至六千斤,并且只需要三个月,即可成熟!!”

  “如此神物,我大唐得之……实乃万幸!!”

  李世民声音激昂。

  可以看出,

  他在介绍红薯的时候,是那么的自信、骄傲。

  然而。

  百官们却不是那么想。

  亩产四千斤至六千斤?还三个月成熟……

  陛下,你没事吧?!

  是不是活在梦里?!

  现阶段最好的良田产量也才三百斤,你搞个十倍增长,这怎么可能?!

  刹那之间。

  所有官员都认为是天方夜谭,不,天方夜谭都比它好一点,这完全是痴人说梦!!

  呵呵。

  亩产四千斤至六千斤……

  亏你李世民说的出来啊。

  裴寂真的是笑了。

  原以为李家二郎解决粮食危机,是求得高冷。

  结果现在看来。

  完全是歪打正着解决,然后因此信奉鬼神,从而被一些妖人蛊惑,认为什么破红薯是神物。

  他在上早朝之前,还在害怕呢。

  毕竟李世民和李渊两父子,时隔多年再次见面,这两位大唐帝皇会晤,还是很让他们害怕的。

  但是现在看来……

  呵呵。

  见吧见吧。

  最好,你李家二郎是把李渊也带进沟里去!!

  “陛下,圣明。”

  裴寂连忙站出来道。

  其他世家官员,纷纷响应。

  都有些害怕李世民收回成命。

  然而李世民心意已决,哪怕箫瑀等人再怎么劝说,最终还是发布让北方灾民种植红薯的诏书。

  至此,

  早朝在两班人马心思各异情况下,就此退朝。

  …………

  皇城门口。

  许多金吾卫带着告示,前往大街小巷张贴。

  朱雀街。

  金吾卫将告示贴在官衙上。

  “陛下有令,自今日起,凡来自北方之百姓,可前来申请种植神物。”

  “因神物数量有限,故而需要进行筛选,但还是先到先得!!”

  金吾卫将官声如洪钟,诺大嗓门嘶哄,将声音传至此地极远。

  “神物?什么神物?陛下……陛下他要做什么?”

  “哈哈,我知道!这个我知道,陛下准是向上天寻求得神物,所以才会称之为神物,陛下这是要把神物普及世间啊,陛下圣明!!”

  有人见告示都没看,就如此吹捧李世民。

  显然是李世民的狂热粉丝。

  这也正常。

  前些天皇城救下几十万灾民,使他们横扫饥饿,李世民作为主导者,收获不少民心与拥戴他的百姓。

  此时。

  也有的百姓开始认真观看告示。

  “红薯?亩产四千至六千斤,并且只需要三个月即可成熟,这……这这这,这是真的吗?真有如此恐怖的种植物?!”

  “哈哈,绝对是真的,毕竟那是陛下向上天求来的神物!!”

  “此神物若为真,呜呜呜,那我们以后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是啊是啊,不过告示上说,神物第一批收货必须有三分之二上交朝廷,用于新的育苗,育苗是什么咱们暂且不说,这交上去的未免也太多了吧?!”

  “哈哈,四千斤收货,哪怕交三分之二上去,也还有一千多斤收成,并且此神物只需要三個月种植时间,你如果颇有顾虑,那就让我来吧,官爷,麻烦给我点红薯种子,我对告示的要求没有异议。”

  “我也是!!”

  “我也是,官爷,也给我一份!!”

  “呵呵,那么兴奋,当即竹篮打水一场空噢。”

  有人对此神物无条件相信,只因这是李世民所说的,是天子所说。

  而有的人则嗤之以鼻。

  亩产四千斤?痴人说梦!!

  完全是找免费劳动力!!

  这两波人,

  第一波人多于第二波人,第一波人,他们几乎全部是受到皇城粮食救济的灾民。

  而在朱雀街的情况,

  只是分散各地金吾卫的其中一角。

  其他各地,也都有金吾卫负责普及红薯神物。

  今日。

  皇城行动浩浩荡荡。

  注定整个长安百姓,都会在今日知道红薯。

  ………………

  推红薯令。

  正式下达,并且取得巨大成功。

  以往不管李世民做任何决策,都不可能在一天内,全部推行完毕。

  但今天。

  却是做到了。

  只因推红薯令。

  不仅是李世民派人普及,就连世家,也在不留余地帮着李世民普及。

  整个长安城。

  在今日,前所未有的和谐!!

  清河崔氏,主府。

  一间茶室。

  屋内香气淼淼,清河崔氏家主正独自一人煮茶。

  “咚咚咚。”

  就在这时,有人敲门。

  “进来。”

  “咯吱”一声,一名家卫走了进来,手上带着一些红薯种子,身旁还跟着一人,是他们清河崔氏的粮食专家。

  清河崔氏主农业,饮食。

  可以说。

  整个五姓七望,没有家族比他们更懂。

  “家主,崔河老先生来了。”

  家卫把粮食专家请入座,同时将红薯种子放在两人的桌中间。

  “崔河你来了啊,特地让你跑过来一趟,麻烦了。”

  崔河摆了摆手,笑了一声,不在意道:“不碍事不碍事,老夫能有机会帮到家主你们,也是老夫的荣幸。”

  “好,不愧是我崔家栋梁,光是这份精神,都足以让年轻小家伙学学。”

  清河崔氏家主笑了下,接着看向家卫,点了点头,仿佛是暗号,默许他做某些事。

  家卫深吸口气,站在粮食专家崔河身旁,问道:“崔河老先生,今天请您特地过来一趟,是想询问一下,就现在的北方田地,稻米种下后,能否收成?若能……那最高,可以收成多少?”

  崔河闻言,来了兴趣,正襟危坐,笑道:“不得不说,这个问题,很有建设性,很好。”

  “如今北方旱田种植,一直也都是老夫和手底下徒弟研究的主要目标。”

  “就目前而言,北方旱田与南方最差的田地都有极大差异,大概为1与3,北方旱田每收成一粒稻米,南方就可以至少三颗。”

  “当然,这只是老夫的研究成果,为确保此数据真实性,老夫还特地让徒弟,去请来陇西李氏、以及其他几个世家,专精此项的高手。”

  “通过各种对比,我等看法几乎一致,目前北方旱田,不适合种植,种植也抗不过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