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大佬燃爆全宇宙 第90章 奇妙之旅自然行(31)
作者:潇宝贝儿的小说      更新:2023-11-13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解释】

  绝学无忧。世俗的人都认为,一个人有才能,有知识,就可以无忧无虑。可是我们看到很多很有才智的人,比没有才智的人还痛苦,因此老子要我们超越这些世俗的学问,才能做到真正的无忧。所谓绝学,并不是老子拒绝学习,不看重学问,不希望我们学东西。他的意思是,我们学了以后,既不要认为自己是饱学之士,更不可以高人一等。“绝学无忧”,其实是一个可以与无为而治互相交换的用词而已。圣凡同。第二十章,老子用很清楚的现象,告诉我们圣跟凡是怎样表现的。圣凡之分,在于行道的功夫。其实在老子的心目当中,圣凡是一同的,叫做圣凡同。圣凡怎么会同呢?其实很简单,当你见山是山的时候,你不知道是圣还是凡,可是当你见山不是山之后,又能够回复当初的见山是山,你就是圣了。所以同样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就看你有没有经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那种历程。就算经历了,如果不能返回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那你就是假的圣人,不是真的圣人,差别就在这么一小段变化而已。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唯”,就是很恭敬地回答——诺诺诺。“阿”,就是很怠慢地回答——阿嗯阿。这有什么区别呢?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大家都怕这个怕那个,你能不怕吗?如果你不怕,那连平常人都没有做到;如果你怕,甚至比大家更怕,那还算什么修道人呢?人之所畏惧的,我们修道的人,也不能不畏惧。老子告诉我们,一个人恭敬,对方心里会比较舒服;怠慢,对方心里会比较不好受。那我们对人家就要尽可能恭敬一点,可是人家对我们怠慢的时候,不要去计较。看到别人行善,不必太鼓励,因为一鼓励他就可能变成假的;看到别人做出让我们讨厌的事情,也不要去苛责,因为一苛责他就知道了,原来这样你会发脾气,所以下次还是干老一套,因为他老想气你。老子一再告诉我们,要顺着我们的本性去发展,既不能纵欲,也不能禁欲,因为那都不合人性。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怕,所有人都会怕他。人家怕这个怕那个,我们也怕,但是我们的怕跟他们的怕不一样,我们会把它淡化,让其区别不是很明显。这样才叫做修道。“荒”,是广、大的意思。“其未央哉”,“未央”,是没有尽的、无穷无尽的意思。一般人所畏惧的实在太多了,怕得越多,本性越受到压抑,越不敢表现出自己原来那种诚朴的样子。其中的道理,渺远而没有尽头。众人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享受盛宴,如同登上高台赏春,而我却独自宁静淡泊,无动于衷。好像还不懂得嬉笑的婴儿。倦怠闲散的样子,好像浪子不知归家。老子一直都在说,什么时候能够回复到婴儿时的状态,我们的修道就真的有成就了。婴儿,老子的常用词,是要我们柔弱无欲。世人都自认为自己很聪明,做的事很对,我却独自认识到我的愚笨和无知。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解释】

  大德的形态,与道一致。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没有固定的形体。惚啊恍啊,惚恍之中却有形象;恍啊惚啊,恍惚之中却有实物;深啊远啊,深远之中却有精气,这种精气是真实可信的。从古到今,它的名字不能废去,根据它才能认是万物的开始。我怎么会知道万物的开始的情况呢?原因就在于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解释】

  委屈才能保全,弯曲才能伸直,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因此圣人用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和模式。不置身其中方能观察事物全貌;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而能得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就没有人能争得过他。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解释】

  少说话是合乎自然法则的。狂风不会整天刮,暴雨也有终止的时候。是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的变化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凡是从事于道的人:求道的就与道相同。求德的就与德相同,求失的就与失相同。与道相同的人,道也乐意得到他;与德相同的人,德也乐意得到他;与失相同的人,失也乐意得到他。不值得信任的,当然就有不相信的事情发生!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解释】

  掂起脚跟是站不稳当的;故意跨大步是走不远的;固持己见而不兼听众人的不容易明白事理;自以为是而以他人为非者,众人不彰其名。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观点来看,应当说是剩饭赘瘤。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释】

  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出生在天地之前。无声啊,无形啊,不依靠外力而永远存在。不停地循环运行,它可以算做天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到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并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大到无边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遥远,遥远可返回本原。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以大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解释】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宰。因此,圣人终日行走不离开辎重。虽有豪华的生活,却不沉溺在里面。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却轻率地对待天下的事情呢?轻率必然丧失基础,妄动必然丧失主宰。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解释】

  善于行路的,不留辙迹;善于言谈的,不留话柄;善于计算的,不留筹码;善于关闭的不用锁具却不能打开;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却不能解脱。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救人,所以没有废弃的人;总是善于用物,所以总是没有废弃的物;这就叫做内在的聪明。所以,善人是恶人的老师,恶人是山热病的借鉴,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爱护他的借鉴,虽自以为明智而实际上很糊涂。这就是精深奥妙的道理。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解释】

  雄代表先、强、动,雌代表后、弱、静,这两者同等重要。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有时我们宁肯守柔,也不要持刚,宁可退后,也不要向前,只有这样才能分清雌雄。一个人如果我让他,他也让我,下次可以放心让他。如果我让他,他不让我,我就需要斟酌,自己要让到什么地步方能守住底线。,一个人可以柔弱,不可以懦弱。人要自居于下,耐得住寂寞,这才真正了不起。人的勇敢是最后才表现出来,不要随时随地都表现勇敢,那样树敌太多,也会很痛苦。

  甘作天下的沟溪,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初生的婴儿的状态。明知什么是明亮,却安守黑暗,甘作天下的模式。甘作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就不会丢失,回复到最终的真理。明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甘愿作天下的川谷。甘作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可以充足,回复的纯朴,纯朴分散就成为器具,圣人们用它们是发挥他们的长处。所以,大的器具是完整的。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解释】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解释】

  用道辅助君王的人,不用兵力在天下逞强,这事容易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只求有个好结果就行了,不敢用兵来逞强。有好结果了,不要自高自大,有好结果了不要夸耀,有好结果了不要骄傲,有好结果了要看成是出于不得已,有好结果了不要逞强。事物壮大了就会衰老,这就叫不和乎道的原则,不和乎道的原则必然消亡。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解释】

  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的东西,不得已而用它,看轻一些为好。胜利了也不要看成是美事。如果看成美事,就是喜欢杀人了。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了。吉庆事以左边为上,凶丧事以右边为上。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说用办丧事的规矩来处理。战争杀人众多,要带者悲痛的心情参与,就是战胜了也要用办丧事的规矩来处理。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解释】

  道永远没有固定的名称。朴虽然小,天下没有谁能支配它。到侯王的如果能守着它,万物将会自动归从。天地之气相合,就会下雨。人们没有指使它,它却自然均匀。开始有制度就要有名称,名称既然有了,就要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险。比如道为天下所归,就像江海为一切河流所归一样。“自宾”自由有度。“知止”,进退有度。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要留有余地,别把人家逼到死胡同里。如果我们都拿第一,谁还跟我们来往,人家一碰到我们一定输给我们,人家还理我们干嘛。所以,中国有一门艺术,叫作没有输赢,赢了的装作没赢,输了的装作没输,两边都有面子,叫做圆满。中国人从来没有必胜的观念,我们都是不败。必胜的人胜不了多久,不败的人则可以长长久久地不败。要懂得隐藏,潜龙勿用,深藏不露。“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解释】

  能认识别人的叫做智,能认识自己的叫做明。能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能战胜自己缺点的叫做刚强。知道满足就感觉富有,坚持力行的就是有志气,不迷失本性的就能长久,死而不被遗忘的就是长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解释】

  万物依它生存而它从不说什么,成功了它不据为己有。养育了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经常没有欲望,可称为渺小;万物想它归附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之为伟大。因为它到底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成为伟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解释】

  谁要掌握了道,天下人都要向他投靠。都来投靠也不会互相伤害,大家都和平安泰。音乐与美食,能使行人停步。道要说出来,却淡的无味。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用不完。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释】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增强它;想要废弃它,必先兴盛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与它。这叫做精深的预见,柔弱会战胜刚强。鱼不能离开水,国家的好武器不能拿出来给人看。以“处柔”的态度对待他人,就能避免很多怨恨。

  人需要过三关:第一是金钱关,第二是名关,第三是利关。第一,遇到问题不要躲避,更不要硬碰硬,而应该用柔性去化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伤害任何一个人。第二,不要总是将烦恼放在心头,这样只会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聪明人会将烦恼分解,而不是自己一个人硬扛。这是每个人都要做的功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第面对人生中的诸多关卡。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解释】

  道是无为的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侯王如果能保持无为这一原则,万物将自动向他归化。归化后如果有欲望发作,我就用“无名之扑”来镇服他。无名之扑也就是根绝欲望。根绝欲望可以安静,天下自然就会稳定。老子所说的无为不是指不做事,而是不要人为地做事。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解释】

  “德”即是“得”,所谓“上德之人”与“下德之人”的不同之处是,对于得失的不同理解和做法。“上德之人”的“得”是“不得到”而不是“得不到”。“不得到”是不去刻意地必须得到,不去逆规律而求得拥有,不执着于始终握住。“下德之人”的“得”正好相反,“得”就必须想方设法得到,还要将已经得到的东西时时刻刻牢牢抱紧,生怕失去。所以,才会殚精竭力、耗尽心神、束手束脚。怎能不累?!事事皆有度,否则越紧抓得越容易失去,到头来,什么都得不到。

  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解释】

  自古以来凡是得到一的: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神得到一就有灵,洼坑得到一就充盈,万物得到一就繁衍滋生,侯王得到一就能为天下的首领。他们都是从得到一才能达到的境界,天不能保持清明,恐怕要破裂;地不能保持安宁,恐怕要废弃;神不能保持灵验,恐怕就要消失;洼坑不能保持充盈,恐怕要枯竭;万物不能繁衍滋生,恐怕要灭绝;侯王不能保持高地位,恐怕要垮台。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为“孤家”.“寡人”“不谷”。“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贱是基本,贵是有了贱才会贵,没有贱贵不起来。你照顾大家,大家被你照顾,才会很自然地来帮助你,你就贵了。你不是靠你的权势,不是靠你的威力,而是靠你去照顾大家,大家很自然就返回来了。一个人只要愿意处下,很快就会上来。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解释】

  任何事情,你都要反过来想。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示弱是道的运用。

  我们每次想到老实人的时候,都觉得老实人很吃亏。老实人虽然被聪明人欺负,但是他专门吃老天爷,那不是很愉快吗?聪明人专门吃老实人;老实人吃不了聪明人,他就放心地吃老天爷;老天爷没事干,专吃聪明人。讲了没有,要变成有很容易;讲了有,要变成没有很难。好好去想一想。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但是,“有”不是最本源的东西,最本源的是“无”,因为最后所有东西都是归于无的。这样你才知道,中国人都是先说没有,不会先说有。一个人保护自己不叫圆滑,害别人才叫圆滑。所有的差错最后都是你自己的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大家慢慢从这里去了解,“无”是分母,“有”不过是分子。我们站在没有的立场来说有,随时可以控制得很稳当。先说不要再来要,你就不会过分。

  我们之所以如此谨慎,之所以先说没有,之所以明哲保身,目的就是让我们有生之年始终对伦理道德有信心,始终对天理良心有信心。朝这个方向去想,你就是正确的。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解释】

  上等智慧的人,听到道,不断地用实践来增强对道的感悟。中等智慧的人听到道,好像听得懂,又好像听不懂。下士听到道,认为你在乱讲,认为肯定不可能有这种事情,才会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古人说过:明显的“道”好象暗昧,前进的“道”好象后退,广德若不足,意思是道德范围很广,好像永远不会满,人要不断修德,保持谦卑。平坦的“道”好像高低不平,崇高的“德”好像低洼的川谷,洁白好象污垢,刚健的“德”好像是怠惰,质地纯净好像是浑浊。最大的方形反而没有边角,重大的器具往往制成得很晚,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无声,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道”幽隐而无名,只有“道”,才善于使万物得以完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解释】

  道产生统一体,统一体产生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第三者,第三者产生万事万物。万物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的方面,它们在交冲中得到和谐。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家”.“寡人”.“不谷”这些词儿。而王公们却用这些词儿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贬损它,它却得到增益;增益它,它却受到贬损。人们所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暴的人不得好死”。我要把这句话作为教人的宗旨。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解释】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御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进入没有空隙的东西里面。我因而认识到无为的好处。无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天下的事很少能够比上得上它。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释】

  名声与身体相比哪个亲切?身体与财产相比哪个重要?得到和丧失相比哪个有害?所以,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解释】

  最完美的东西好象是空虚的,它的作用不会穷竭。最挺直的好象弯曲,最灵巧的好象笨拙,最好的口才好象说话迟钝。急走能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炎热,清净无为可以做天下的首领。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解释】

  天下有道时,战马都用来耕地;天下无道时,怀孕的马也要在战场上生驹。最大的灾祸是不知道满足,最大的罪过是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为满足永远是满足的。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解释】

  人只有行遍天下,积累丰富阅历,又能归纳总结,才可能不出户,知天下。不望窗外,就能看到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意思是,他经历的越多,就越发能知道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越少。跑的地方越远,去的地方越多,面对众多纷乱的信息,有时往往越不了解那些地方。圣人则不同,不出户已抓住了根本原则,不为而成,虽然做了很多事,但让老百姓感觉不到做了什么,因为一切看起来都很自然。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解释】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当我们要增加经验和知识的时候,那叫多多益善,“为学日益“,多多益善那个“益“字,就是增加的意思。倘若我们要“为道“的话,这个“为“表示我们的生命实践,倘若我们的生命实践是对天道的体现,这样的生命实践就叫“为道“。但是,道无法正面说出来,我们如何让我们的生命实践去体现天道呢?老子来了句话叫“为道日损““损“就是减少,减少来自人自己的因素,而且要减得十分彻底,叫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虽然无为而没有不是他所为的。治理天下不要经常进行干扰。如果经常干扰,就不可能治理好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解释】

  圣人不会公开说自己要做什么,要如何做,而是顺民意。圣人不会以自我为中心。而大部分人很自我,到最后往往害的是自己。大家认为好的,我也认为他好;大家认为不好的,我还是认为他好。何谓圣人,就是无论善或不善,都能够善待。善的人让他更善,不善的人让他趋向于善。圣人的伟大不在于分辨善与不善,什么都要分善恶是很差劲的。成年人要知道,好人也会做很多坏事情,坏人偶尔也会做好事,这才是事实。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解释】

  从出生到死亡。长命的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命的,却过早死去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因为想长命,生活过于优厚。听说善于保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牛和老虎,在战争中不会遭到杀伤。牛永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不到有死亡危险的地方去。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释】

  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种类区分万物,环境形成万物。因而万物没有不尊重道而珍贵德的。道所以被尊重,德所以被珍贵,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应自然。所以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得到生长和发育,使万物得到安定和保护,使万物得到养育和繁殖,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自以为有功,当万物之长而不自以是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解释】

  天下事物都有个开头儿,要把这个开头儿当作天下事物的根本。已经得知了万物的根本,就能认识万物。既然认识了万物,还必须坚守着万物的根本,就一辈子没危险。塞着窟窿,关闭门户,终身不生疾病,敞开窟窿,济了他们的事,终身不可救治。观察细微叫做明,保持柔弱叫做强。用它的光亮返照内在的明,不给自身带来灾殃,这就是熟习常道。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解释】

  假如我有点知识,我就在大道上行走,怕的是走邪路。大路很平坦,而人却喜欢走捷径。朝政很腐败,农田很荒芜,仓库很空虚,而穿着锦绣衣服,带着锋利宝剑,吃厌了精美饮食,占有过多的财富,这就叫做强盗头子。多么不和乎道呀!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解释】

  一个擅长于建立自己德性的人,他会做到两个字:不拔。不拔就是你想任何办法来影响我,都拔除不了我身上良好的德性。用这个道理修身,他的德就会纯真;用这个道理治家,他的德就会有馀;用这个道理治乡,这乡的德就会久远;用这个道理治国,这个国的德就会丰厚;用这个道理治天下,天下的德就会普及。所以,从个人去认识个人,从家去认识家,从乡去认识乡,从国去认识国,从天下去认识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是这样的呢?就是用这种方法。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解释】

  含德深厚的人,好比是个婴儿。毒虫不蛰他,猛兽不伤他,恶鸟不抓他,筋骨柔弱而小拳头握得很牢固……整天号啼而喉咙却不沙哑,这是淳和之极的表现。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认识到常的叫做明。贪求生活享受叫做灾殃,欲望支配精气叫做逞强。事物过分壮大就会衰老,可说是离开了道,离开了道就要早亡。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解释】

  真懂得的不随便乱说,随便乱说的不是真懂得。说话是一门学问,不能说的,宁可说不知道,或者暂时不说,等时机成熟了,别人差不多可接受了再说。塞着穴洞,关闭门户,挫去锋芒,解脱纠纷,含光耀,混同垢尘,这就叫做“玄同”,没有亲疏之别,没有利害的分辨,也没有贵贱的不同,破除了这些,才是真正可贵的。

  ”玄同“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采取”同“的观念来看事情,而不是一开始站在否定的立场,这样可以减少很多麻烦。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解释】

  用正大光明的方法治国,用奇谲诡异的方法用兵,以不扰民来掌握天下。我怎么知道会是这样的呢?就是因为: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就越贫困;民间的武器越多,国家就越混乱;人们的技术越巧,奇怪物品越多;法令越分明,盗贼就越多。所以圣人说:我无所作为人民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自然端正,我不加干扰,人民自然富裕,我没有贪欲,人民自然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