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大佬燃爆全宇宙 第149章 何不潇洒走一回(51)
作者:潇宝贝儿的小说      更新:2023-11-13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今JX省JA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时,因内部失和而退守余杭。随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主帅伯颜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不久后在福州参与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又自赴南剑州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卫王赵昺继位后,拜少保,封信国公。后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

  文天祥多有忠愤慷慨之文,其诗风至德祐年间后一变,气势豪放,允称诗史。他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文天祥的著作经后人整理,被辑为《文山先生全集》。

  人物生平

  忠鲠不屈

  文云孙(后改名天祥),字天祥,于南宋端平三年五月初二(1236年6月6日)出生在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淳化乡富田村(今JX省JA市青原区富田镇)人,是父亲文仪与母亲曾氏的长子。富田文氏,本为四川成都人,后移居庐陵。

  据史料记载,文天祥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皮肤白皙如玉,眉清目秀,观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时,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贤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有“忠”字,便为此高兴,羡慕不已,说道:“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

  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云孙参加科举考试,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当时宋理宗在位日久,倦怠政事,文云孙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文章洋洋洒洒一万多字,没有草稿,一气呵成。理宗览后,亲自选拔他为进士第一。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于是,成为状元的文云孙改名文天祥,改字为宋瑞(又字履善)。中举不久后,因父亲逝世,文天祥回家守丧。

  主要影响

  举兵抗元

  文天祥于开庆元年(1259年)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时元军攻EZ(今武汉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避兵。文天祥上书宋廷,建策建方镇分地防守,从民兵中选精兵,破格选用将帅。并请除杀动摇民心的董宋臣,未被采纳,辞官回乡。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宋守将多降。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今杭州)。他上书建议分全国为四镇,集中财力、军力抗元。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今属江苏),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今杭州西)。德祐二年(1276年)力请同浙西制置副使兼知平江府张世杰率京师军民20余万,与元军背城一战,宋廷不许。后一度被元廷扣押,北上途中逃至温州(今属浙江)。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十一月,进军江西失败。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在各地抗元义军和人民支持下,再攻江西,于雩都(今于都)击败元军,收复兴国(今属江西)及赣州、吉州的属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于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文学成就

  诗歌

  文天祥诗歌的内容和风格前后迥异,成就也大为不同。学术界一般以德祐元年(1275年)他奉诏起兵勤王为界限,将其诗歌分为前后两期:

  (一)前期:酬唱赠答、抒怀言志诗

  文天祥前期诗歌约有三百余首,因为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这一时期大部分都是酬唱赠答与抒怀言志之作,这时候的诗歌在艺术及思想深度上虽不及他后期的创作,但是也不乏有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生日和谢爱山长句》中说“夜阑拂剑碧光寒,握手相期出云表”。这些诗写得豪迈奔放,雄健壮阔,将文天祥早期的那种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火热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他前期的作品中还出现有“何日洗兵马,车书四海同”(《题黄冈寺次吴履斋韵》)这一类描写南宋末年外族入侵,表达对恢复中原、统一全国、结束战乱的信心和愿望的思想性较深的作品。

  由于时代背景的影响,杜甫诗歌中所展现出的符合儒家传统伦理观的性情,正与文天祥提出的“性情”相契合,文天祥在杜诗中找到强烈的认同感,与杜甫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文天祥边塞诗中的浑浑正气波及甚广,不仅在当时,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二)后期:爱国诗、纪行诗

  文天祥后期的作品大多收录在《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集杜诗》中,一共有五百七十余首,这一时期文天祥被元兵囚禁,但他忠贞之心并未减少,创作量也很大,这一时期他的诗风主要是效法杜甫,以诗纪时事,以诗纪所遭。《指南录》中大部分篇章是叙述文天祥被俘北行,虽身处艰难困境,却依然充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命运为己任的纪事诗。《指南后录》是文天祥诗歌思想深度,表达感情最为强烈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学史上爱国精神与民族正气最强烈的表现,是文天祥自励与忠贞的表现。此外,在《过零丁洋》《正气歌》中,还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这样的名句流传千古,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他的《集杜诗》二百余首分别记述了南宋末年抗元斗争、起兵勤王被俘入狱与追忆前人旧事、感叹世事的个人生平遭遇,将国家兴亡、民族命运与自己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充分表现出他爱国,不愿屈服于外族,誓死与国家命运共存亡的爱国之情。

  词

  文天祥存词仅数首,作于抗元和被囚期间的《酹江月·驿中言别》等,直抒胸臆,激越沉痛。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他的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王沂孙、张炎、周密诸家之上。

  后世影响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如明代的名臣于谦、孙燧受到文天祥事迹的影响,在危难之际都能坚贞不屈。“九一八事变”后,文天祥作为抗元典型人物被从历史记忆中挑选出来鼓舞社会民众,文天祥的爱国精神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被大力发掘、塑造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