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大佬燃爆全宇宙 第155章 何不潇洒走一回(57)
作者:潇宝贝儿的小说      更新:2023-11-13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

  《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展示的是远古的文化,记录的是大荒时期的生活状况与人们的思想活动,勾勒出了上古时期的文明与文化状态,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

  成书作者

  对《山海经》一书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

  古代典籍中首次明确指出《山海经》的作者是在西汉刘秀的《上山海经表》中,刘秀认为《山海经》是上古治水的大禹、伯益。

  在《吴越春秋》中:“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招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族,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命曰《山海经》。”

  其后,东汉时期的王充、赵晔等也都在其著作中将《山海经》的作者定为伯益,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增删修改。

  明代学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载:“战国好奇之士,本《穆天子传》之文与事,而奢侈大博级之,杂傅以汲冢、纪年之异闻,周书、王会之诡物,离骚、天问之遐旨,南华郑花圃之寓言,以成此书”。

  清朝毕沅在总结前代诸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山经》是大禹、伯益创作,《海外经》、《海内经》为秦人所作,《大荒经》则在刘秀修订时产生。

  进入二十世纪,又有学者提出《山海经》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邹衍;该学说发端于刘师培,他在《西汉今文学多采邹衍说考》中,根据《墨子》所记“神仙家言,亦以齐邦为盛”推断,他主张《史记·大宛列传》与《山海经》并提的《禹本纪》“疑亦衍书”。

  另外《山海经》的作者还有学者认为是墨子的弟子随巢子[25]。

  性质定位

  文献性质

  关于《山海经》一书的性质,众说纷纭。

  从《汉书》到《新唐书》的记载,《山海经》一直被视为具有实用价值的地理书。汉代刘歆在其《上<山海经>表》中他指出:“《山海经》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后世的《隋书·经籍志》以及不少史书,也把它列入地理类。

  而《汉书·艺文志》则把它列入数术类刑法家之首,与《相人》、《相六畜》之类的巫卜星相之书混在一起,《宋史·艺文志》将之列入五行类。

  明清时期,《山海经》有着“古今语怪之祖”、“小说之最古”的评价;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称它为专讲神怪之书,即“古之语怪之祖”。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称它是最古的小说,云:“究其本旨,实非黄老之言。……诸家以为地理书之冠,亦为未允。核实定名,则小说之最古者尔。”

  晚清时期,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将它看作是历史著作,列入“古史类”。鲁迅先生则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山海经》“记海内外山川神祗异物及祭礼所宜……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并说,“中国之神话与传说,今尚无集录为专书者。仅散见于古籍,而《山海经》中特多”。

  而在近代至当代,《山海经》会根据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和理论,有着不同的性质,其中,该文献最具代表的性质为“上古时期的百科全书”。

  科技与物产

  《山海经》大量记载了中国先秦时代数千农耕文化的科技生产成果。它还记载了农业生产情况:“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爱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华实,草木所聚。”从这些原始的农耕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科技生产水平和科技生产的成果。在《山海经》中还有许多关于水利、车船制造、耕牛使用、乐舞产生及投壶游戏的记载。

  《山海经》中,从矿物、动物、本草药物可以窥见中医药历史的本来面目。山海经记载药物多达160余种,包括植物59种,动物83种、矿物4种,可治数十种病,并记载了食、汤服、沐浴、佩带、涂抹等多种用药方法(这实际上也是多种用药方法的最早记载)防兽病1种,这些说明春秋末期人们对预防疾病已相当重视。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个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

  《山海经》中对于动物的记载,据统计有277种之多,有虎、豹、狕、熊、罴、狼、犬、兔、猪、马、猴、猿、猩、犀、牛、彘、鹿、麂、类、豚、禺、羚、羊、象、蛇、蝼、猥、訾、驼、獭、狐、糜、麈等,还有猼、毕方、帝江、何罗鱼、鸟焉、狌狌。郭璞认为狌狌就是猩猩。

  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在〈山经〉中保存大量祭祀神祇的祭礼,原本都与《周礼》所载纪录对照研究,现在才发现可与新出土的战国简帛《包山楚简》、《望山楚简》及《新蔡楚简》中的祭祷纪录对比研究。

  古代中国神话的基本来源就是《山海经》,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后羿射九日、黄帝大战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从而引发大洪水、鲧偷息壤治水成功、天帝取回息壤杀死鲧以及最后大禹治水成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