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大佬燃爆全宇宙 第178章 何不潇洒走一回(80)
作者:潇宝贝儿的小说      更新:2023-11-13

  四季,指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四个季节,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每季三个月。

  一年四季是因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而形成的。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形成四季更替。

  季节划分常用的方法有“节气法”。中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作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起始。

  春季

  四季在一年中交替出现,一年四季的变化是连绵不断的过程。其也是阴阳转换,此消彼长、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在这个渐变的过程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并称“四立”,都是季节的开启。

  春季排四季之首,新的轮回从此开启。春,代表着温暖、生长。春季,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上升而萌牙生长,春季是万物生长、春耕播种的季节,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季起始—结束:

  依据节气法划分:传统上是以“立春”(斗指寅,太阳达黄经315°时)作为春季的起点,至“立夏”前结束。

  夏季

  夏季万物至此皆盛,是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季节。温度升高,天气炎热,狂风暴雨频发,万物盛长。夏季是风暴最多的季节,常伴随着大风、暴雨。

  北半球夏季,大陆受热气压上升形成低气压,海洋恒温温度相对较低形成高气压,根据环流,夏季吹的是东南风。夏季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全年最长。

  夏季起始—结束:

  依据节气法划分:以“立夏”(斗指东南,太阳达黄经45°)作为夏季的起点,至“立秋”前结束。

  秋季

  秋季是收获季节,意味着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秋季的前两个节气立秋、处暑,还是酷热天气,因太阳所带来的热力未减弱,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造成三伏天湿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东南风,而东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气潮湿,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湿度大;到了深秋之后则相反,吹西北风,而西北方是干燥的内陆,干燥的西北风造成深秋之后气候干燥。

  秋季前两个节气的气候特征为潮湿、闷热,秋季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自白露起渐渐趋向凉爽、干燥。随着进入深秋,气候由热转凉,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秋季最明显的变化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

  秋季起始—结束:

  依据节气法划分:以“立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作为秋季的起点,至“立冬”前结束。

  冬季

  冬季,阴阳转变,万物由收到藏,植物生气闭蓄。进入立冬后意味着秋季少雨干燥气候渐过去,转为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特征。

  北半球的太阳高度小,白昼时间短。所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冬至为“一九天“,冬至之前还不算很冷,冬至过后强冷空气南下频繁,并越过了南岭,气温骤降,天气寒冷。冬季真正寒冷,是在冬至后。

  冬季起始—结束:

  依据节气法划分:以“立冬”(斗指西北,太阳达黄经225°)作为冬季的起点,至下一“立春”前结束。

  周期变化

  上古时代以斗柄指向确定季节交替,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

  二十四节气虽然是古人根据北斗七星斗转星移制定,其实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两者交节时间基本相一致。

  四季的递变全球不是统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由暖变冷,南半球由冷变热。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在不同季节有周期性变化规律。

  二十四节气按照顺序排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已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句

  1、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陆游《大雪》

  2、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徐铉《春分日》

  3、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陆游《时雨》

  4、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陆游《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