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本家 第七章 第一桶金(一)
作者:最爱小护士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把所有的后勤问题解决了,陈思远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现在终于可以甩开膀子赚钱了。作为一个商人,作为一个追逐利润的万恶资本家,赚钱才是他最喜欢做的事。

  花了五天时间,从后世背背抄抄,用着方先生的劣质钢笔,克服繁体字的不适,削减不合时宜的内容,终于把《大国崛起》写完了。

  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繁体小楷,完全按照这个时候的书写习惯,任何人都挑不出来什么毛病来,除了白话文这个硬伤。

  文言文陈思远是会一点的,但是要把几百万文字的书用文言文写出来确实是难为他了。索性不管了,硬着头皮上吧。

  五天时间,陈思远花了四天写了文字内容,最后一天给书配上了图。要感谢他前世玩素描泡妞的兴趣好,在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将近一百篇的图,纪录片上的重要镜头,全部用比较写实的手法画了出来,陈思远已经可以肯定这本书会引起轰动。

  陈父拿到书,看着精致的封面,惊讶的说不出话来。壮阔的海洋与绵长的大陆构图的封面,书名是中英文对照的大国崛起和theriseofgreatofthepowers,用的是家里最好的纸张。对于属于这个时代的陈父,这本书捧在手中的感观是极具震撼力的。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

  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打开封面,开篇的序就深深的吸引了他。他没有顾得及夸奖儿子,就投进了这本书描绘的世界中。简洁精炼的语言,栩栩如生的配图,深深的震撼了他,让他一看就是五个小时……

  当陈父从书的世界了回神过来的时候,才发现家里已经掌灯了。

  “好!好!好!”陈父一拍桌子,激动的站了起来。

  “天佑我陈家,天佑我陈家,我儿大才啊!”陈父激动的快要哭了。连续几个小时不间断的阅读让他的面部渗出了好些油脂与汗滴,他顾不得擦,直接冲出去找到了正在吃饭的儿子,癫狂的抱了起来。不停地说“我儿大才啊,我儿大才啊……”,吓了陈思远和陈母一跳。

  陈思远知道,这本书对这个时代来说,就像一颗,能炸碎国人心灵的牢笼,就像一把巨扇,能吹走遮蔽国人眼睛的乌云。这本书能让每个读者都睁眼看世界。

  陈父当即决定,在自家几座作坊印制两万册,用最好的师傅,最好的模版,把书上的内容完全再现出来,作者署名就用自己儿子的小字“经纬”,印制完成后立刻发。

  陈思远对这个结果并不意外,后续的操作他也懒的过问,反正自家老爹不会坑自己,赚了钱最终会留给儿子。

  陈思远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仅是给家里赚书的钱,他相信这本书不仅能启迪国人,也会吸引日本人、洋人来看,通过这本书积累声望,有利于他后续许多商业活动的开展。当前来说,写这本书最重要的目的是向老父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有能力、有见识。

  陈思远清楚的记得1910年,就是今年上海将发生橡胶股灾,一场导致清王朝覆灭的股灾,这将是是他的机会。

  1910年的盛夏,上海被笼罩在一片肃杀的严寒中。一头巨大的熊,跨越大洋而来,熊掌横扫上海滩。股市全面崩溃,钱庄票号纷纷倒闭,外资银行损失惨重,仅以身免。那些越来越高的新建洋房,则成为人们财富梦碎后的终结之地,创下了与时俱进、前无古人的****方式——跳楼。“寰球同此炎凉”,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不仅给大清国上了一堂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课,而且以其凌厉的掌风,一举掏空了大清国的根基。

  陈思远很冷静,他已经做好打算,这场股灾将成为他的第一桶金来源之地。

  已经完全被儿子折服的陈父,现在对陈思远言听计从。陈思远很容易就说服了老爹,抽调了家里大半的资金,十万两白银,带着家里的账房先生、两个护院师傅以及给他充门面的方先生赶去了上海。

  正是三月初,上海的天气温和湿润,橡胶股票正是初露端倪的时候。陈思远一行人赶到上海没有来得及享受十里洋场的繁华,安顿好之后,直接投进了证交所。

  十万两白银,瞄准橡胶股票,分批投了进去,账房老李和方连顺被陈思远安排在交易市场的最前面操作。老李和方连顺看着他们的少爷、学生,稍不犹豫、眼都不眨一下的把十万两白花花的银子投进这看不见、摸不着的股市,莫不胆战心惊。

  陈思远镇静的很,一边安慰着他们,一边下着命令。高买低,毫不手软,一旦有人抛,果断吃下。日子在一天天过去,四月初十万两已经变成了三十万两,账房老李和方连顺已经手软了,隔三差五的劝陈思远及时收手。

  股市里也有各路人马,不停地放出看低橡胶的各种消息。陈思远知道这都是几个大的钱庄、银行的手段,根本不为所动,冷静的告诉他们坚持下去,后面还有的拼。

  手里的财富越滚越大,到了五月初,陈思远已经掌握了一百五十万两白银。这时候,大部分的股民已经疯狂了。橡胶股票的价值被越推越高,后来的人们刚刚尝到了一点股市的甜头,所有人都盼望着股价再上一个高峰。

  到了六月初,陈思远手里掌握的各种橡胶股票已经价值五百万两白银了。按照历史,就是六月中旬,美国开始收缩橡胶政策,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股价暴跌。

  陈思远果断收手,命令老李和方连顺两天内分批抛空手中股票。当陈思远抛空最后的一手股票时,已经斩获六百万两白银了。

  后面的事情,陈思远已经不去考虑了,他一口吃成了个胖子,赚了六百万两之巨。而股灾产生的巨大影响,多少家工厂停工歇业,多少人破产跳楼,都已经和他没有了关系,那都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陈思远曾想过登报去提醒人们,及时撤手,远离股市,小心股灾。可真的这样提醒了股民们,狂热的股民又会相信吗?庄家们到是做了这种事,为了吃掉小鱼,在各种报纸上就是这么吓唬散户的,可是把全部身家投进股市的人们却越来越多。

  六百多万两白银,想想那是什么概念,这是可以堆成一座银山的。在后世,陈思远的身家是比这个多的,可是也没有眼前这么震撼。

  账房李师傅是老派人,提议多雇些人、买条大船把银子运回南京。陈思远拒绝了,这可是清末,带着巨额白银,到哪个地盘都得要脱层皮的。

  想着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陈思远把钱分别存进了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这年头凭良心说,确实是外资银行靠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