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本家 第十二章 万象更新
作者:最爱小护士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大清朝是完了,陈思远迫不及待地剪去了辫子,脑袋前面的光头部分也用后脑勺的头发盖了起来,穿起小西装。“终于进入民国了。”陈思远长长的吁了口气。

  新朝新气象,1月1日,孙中山就在南京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接着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民族平等、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呼声在中华大地回荡。空前的民主气象,竞办实业的浪潮,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局面。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连南京街头的乞丐都知道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观念。

  陈父成了南京城里的炙手可热的人物,早年就开始资助革命,做出很大贡献,现在革命成功了,清室被推翻,理应封个一官半职。

  其实陈父心里也痒痒,本来年岁就不到四十,正是一个男人事业心最顶峰的时候,然而在商业上的才能却总是被儿子盖着,这使陈父总有浑身劲使不出来的感觉。

  相处久了,老爹的一些心思做儿子的怎么能不明白呢,可革命党这条船漏水啊,别看现在风光,过段时间可就不好说了,孙中山不也得再到处流亡几年吗,这是历史的定局,是大势,谁也改变不了。

  陈思远拼命的按住了老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花了好几天才压制住老爹想当官的心思,最后勉强同意让父亲当个南京商会副会长的半官方职位,这个结果让孙中山和周围的一些人挺遗憾的。

  几个月来,《申报》、《大公报》等一些知名报纸连续不断的报道革命,可是陈思远就是没有看到“辛亥革命”四个字眼,觉得很奇怪,回后世一查才知道,在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民初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而“辛亥革命”极为罕见。即便是孙中山先生,在民初言及辛亥革命时所用名词也没有一定之规。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以孙中山名义发布的公文中,有“武汉首义”、“民国缔造”、“民国光复”、“革命”等说法。

  陈思远想了几天,自己办一份报纸的念头越来越强烈。民国时期政局跌宕起伏,文化事业却相当繁盛,现代思想文化异彩纷呈。在近代新闻、印刷等相关事业的推动下,民国的图书、期刊、报纸、手稿、书札大量出版,还有许多海报、电影、唱片繁荣一时。

  这就是商机啊!陈思远大呼。凭着后代人的优势,做好一份报纸不是难事,甚至发行唱片、拍电影也没有问题。

  印刷厂他家就有啊,缺的设备再添置就是了,他又不缺钱。说做就做,陈思远在南京城里又买了一栋三层的大楼,从南京师范学堂、上海的教会学堂、山东师范学堂招聘了三十名毕业生,从几家大报纸挖了几个大编辑,最重要的总编陈思远考虑了一下,派人从香港找了一个业内靠谱的老编辑过来。

  这时候的香港人可算是外国人士,既有足够的业务能力,又能帮他挡住一些麻烦。至于前期投入,陈思远大笔一挥,就先投两万两白银。

  当然这些跑腿的事情陈思远是不会亲自去办的,一切都是方连顺代劳。现在南京城里的上层人物,都知道陈家有一个方连顺先生,极有能力,到处撒钱,一时风头无两。

  报纸的名字,陈思远准备了好几个,《扬子晚报》、《新民晚报》、《新华日报》什么的,犹豫了半天,最后就叫《国家地理》吧。陈思远后世最喜欢的杂志之一就是《国家地理》,这里就向《国家地理》致敬吧。

  在后世《国家地理》杂志创建之初只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科学杂志。从1979年起,该杂志开始以地理为切入点,融入了新闻、生态、环境和人文等多种因素,成为大众杂志。此后,该杂志水准一直很高,文字浅显易懂,同时具有文学特质。

  陈思远想着,把这份报纸做好,就等于有了开启民智的工具,就有了表达自己观点的传声筒,最重要的是自家的众多工厂可以在上面打广告了,广告代表了竞争力。

  又过了半个月时间,陈家的工厂、报纸筹备都走上了正轨,开始有了产出。陈思远盘点了半年来各项花销,从土地、厂房、各式设备、上千名工人的工资、前期的投入加起来有二百四十万两左右,又被满清贪官讹去了十万多两,老爹给革命党捐了五十万两。

  “三百万两银子没了啊。”陈思远不得不感叹花钱如流水。

  七家工厂都是这个年头最赚钱的行当,尽管已经投入了大笔的银子,陈思远对它们的前景依旧很看好。

  洋灰厂是收益最快的,民国初肇,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兴建,洋灰就成了紧俏的商品。基本洋灰一出厂,就会被人拉走。加上靠着码头而建,运输极为方便,上海的好多商社都开始给洋灰厂下订单,生产任务都排到了年末。

  印刷厂本来是给陈思远印制小说的,现在有承接了《国家地理》的印刷工作,物尽其用,正在筹备印刷《国家地理》的第一刊。

  面米分厂的经营很简单,收购大批粮食,通过机器成面米分,日产量不到二百吨,给自家的几座工厂以及南京周边县市的粮店和大户人家。产量暂时是不高,可是每日都在逐步提高,一旦需求增长,就可以大量增产。陈思远准备过段时间再建个食品厂,生产各种饼干、方便面之类的速食品,消化面米分厂的一部分产能。

  纺织厂的掌柜听从少东家的吩咐,和南通的张謇、青岛的陈寿亭上了,结成了商业同盟。从南通的大生纱厂购进棉、纱等纺织原料,然后成布匹,送到青岛印染,而且三座城市都是沿海或者内河城市,河运、海运运输降低了相当一部分成本。最后印染好的布匹从青岛发回南京的制衣厂,做成成衣出,一条产业链就算构成了。

  制衣厂里面的工人暂时有三百多人,女工占了大多数,按照陈思远的吩咐,稍微会点针线女红的就可以被招收进来,接受培训后上岗。从工人数量到缝纫相关机器,制衣厂的规模是几家工厂里最大的。

  现在大规模生产的是灰色的工人工作服,图样是陈思远从后世的资料中整理出来的,简洁干练,棉麻布料,经济耐用。衣服生产出来后先陈家的几座工厂工人,然后才向社会。另外军服、军被的生产也提上了日程,中国马上就要进入军阀混战的年代,军工用品的生产永远都是赚大钱的。

  至于卷烟厂和造纸厂,陈思远的打算不是表面上的那么简单。卷烟厂的技术、设备,他可以一边从洋行花钱买,另一边从后世整理技术,改造现有的设备,挺高卷烟的质量。慢慢的把在中国本土的外国香烟赶出去,吃掉国内的大部分市场,再把南京牌香烟到日属的朝鲜、日据的台湾和甚至日本本土和欧美市场。而造纸厂表面上是给印刷厂生产印刷用纸,等到时机成熟、完成技术积累和人才准备,陈思远就打算大量伪造日元,阻击日本。如果时局需要,美元、英镑、卢布也可以伪造,这对陈思远来说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