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本家 第十六章 国情咨文
作者:最爱小护士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国情咨文是后世美国统治阶级的施政纲领,主要阐明美国总统每年面临的国内外情况,以及政府将要采取的政策措施。美国在开国初期,就有了“国情咨文”这种形式。《美国宪法》第二条第三款中写道,“总统应随时向国会报告联邦情况,”这里的“联邦情况”后来演变成了“国情咨文”。1790年1月8日,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做了第一份关于“联邦情况”的报告,该报告当时被称为“年度咨文”。1945年,该报告开始被正式称为“国情咨文”,并且不再仅仅面对国会议员,而是通过广播电视面向广大民众传递总统的政策主张。

  陈思远深思熟虑后,决定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一份民国版的国情咨文。一是广启民智,二是提高自家报纸的影响,三是他自己也想知道真实的民国国情究竟是什么样的,史料和文献毕竟是后人修饰过的,做不到百分之百真实。

  于是派出大批的记者、编辑,前往各地、各衙门进行采访,一时造出很大的声势。有了后世的金手指帮忙,搜集、整理这个时代的资料信息很有针对性,事半功倍。

  接着主要的文案工作都在后世完成,陈思远召集了好几个自己资助的教授、研究生,又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进行补充,花了三天时间炮制出了《1912中华民国国情咨文》。看到手里的成品,陈思远自信心高度膨胀,只要把这份《国情咨文》再现到民国去,那就是一颗深水啊,可以炸开民国这滩死水。

  回到民国,《国情咨文》肯定是不能凭空捏造出来的。放下话去,让笔杆子们好好准备、群策群力,终于在自己有意的指引的下,将《国情咨文》拼了出来。

  1912年3月,《国家地理》首刊发行,在北京、天津、太原、济南、合肥、南京、上海、杭州、武汉、南昌、长沙十一个主要城市各投放四万份,共计四十四万份。东北和西北、西南地区因为路途过远,暂不发行。

  清早,南京的市民们一出门就发现,满街的报童呼喊着叫,“《国家地理》首发刊啦,《国家地理》首发刊啦,中华民国第一份国情咨文……”“快来看啦,快来看啦,中华民国第一份国情咨文……”“《国家地理》、《国家地理》一毛钱一份,一毛钱一份……”

  “来,过来,给我一份《国家地理》。”好奇的南京市民纷纷买起报纸来。

  拿到报纸,第一版就是完整的中华民国地图。地图绘制极为标准,比例尺清楚,各种线条清晰,可以说是民国以来,甚至是有清以来最全最好的地图了。地图东起台湾岛,西至青海、西藏,北达外蒙古,南抵海南岛。南海诸岛,曾母暗沙也用小图附上。疆域广大,区分细致。令人遗憾的是台湾岛特别标注了日据。

  拿到报纸的人开始读起《中华民国国情咨文》来。“我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其版图在前清康、雍、乾时期大体奠定,但经过晚清以后东西方列强的鲸吞蚕食之后,大片国土沦丧,金瓯不全。进人民国之后,中国的领土只剩下116。65万平方公里。其疆域东到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流处,西到帕米尔高原,南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北至漠河以北的黑龙江江心。东邻朝鲜,南接越南、老挝、缅甸,西和南部与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阿富汗接壤,北部与俄国接界。形状略呈秋海棠叶子状。隔海与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文莱等国家和地区相望。

  ……

  我巍巍中华从前清乾隆朝末年开始逐渐衰落。皇帝一度重用贪官和珅,导致政治日渐**。而满清统治者也失去了早期那种锐意进取的精神,渐趋保守和僵化。19世纪上半叶,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由于清朝的禁烟行动,导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鸦片战争失败后,西方列强开始不断入侵,迫使清政府与其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根据这些条约,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

  今临时大总统孙文,革命救国,历经艰辛,“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乃国家之福,我中华民族之福。然大乱初定,百废待兴,南北议和实是国之幸事。五兆五千万人民,翘首以待,以求太平盛世,国家富强。……”

  “这《国情咨文》真新鲜,上面的东西讲的真透彻,以前老是说国家国家的,都不知道国家是什么样子。”

  “原来民国这么大啊,印的真清楚……”

  “我们民国这么大怎么还老受洋人欺负呐?”

  “这上面不是讲了吗,一是封建制度落后于时代,二是朝廷的**统治,第三是外国的经济政治侵略……”

  “这报纸印的好,讲的真好,我得好好收着,当宝贝供着,读给我儿子听。”

  “对对,这么好的报纸是得好好收着,我得给我孙子留着。”

  买到报纸的市民对《国家地理》赞不绝口,聚在一起讨论报纸,使得没有报纸的路人也好奇的买了一份。很快南京的各个街头都形成了报纸的热潮,认识字的人基本人手一份了……而同样的场景,在另外的城市同时上演。

  《国家地理》一炮打响,四十四万份投放两个小时便告罄。很快,北京的北洋军阀、南京的民国临时政府的各个长官办公室,都有一份甚至几份《国家地理》在传阅。

  北京居仁堂,袁世凯拿着报纸对将冯国璋说:“这份报纸讲的好,分析的透彻,你也看看,告诉侍从室,以后每期《国家地理》都要买一份……”

  南京临时政府的会议室,“来,大家都来看看,这份《国家地理》编的真好。”“总统,我来的时候就买了,文章看了三遍,看的我热血沸腾。”“对对对,数据翔实、条理清晰。好多观点我都钦佩不已。”“是的总统,我们各个机关的人都看了,写的确实很好……”几个年轻的秘书们,回应孙中山的话。

  坐在孙中山旁边的汪精卫,一直是孙中山接班人的角色,待众人都说完后才开了口,“先生,这份《国家地理》已经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而且令人高兴的是出这份报纸的人,是我们的人。”

  “哦?是谁啊?”孙中山听了更高兴了。

  “是陈诚的儿子,先生。”汪精卫笑着回答。

  “这么多年来,陈诚一直在默默的资助我们,去年初就捐了五十万两巨款,功不可没啊。难能可贵的是,革命初步成功了,陈诚却从来没有跟我们要钱要官,要求什么。现在他的儿子又如此争气……”孙中山谈到陈诚就觉得亏欠他什么。

  “先生,现在国民政府维持艰难。不如您就手书一副,送给陈诚吧。”汪精卫建议道。

  “这个主意好,那我就给他写一副——诚信仁商!”孙中山拍手称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