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三国之三朝四国志 第一百六十二章 威震辽东
作者:大秦江山王的小说      更新:2023-12-20

  公元196年,暨汉建安四年七月九日这天,将注定载入史册。无数大汉儿郎追亡逐北,大败高句丽诸国联军,共歼敌近六十万,实为北府军自北征匈奴、鲜卑、乌桓后的又一次大胜!

  消息传回北府,令身在并州晋阳大将军府的张耀文激动良久,好几个日夜精力充沛,一个晚上连续到两位夫人的闺房中发挥不怕累、连续作战的“优良品格”,搞得雅诺、貂蝉浑身酥软意满连连,第二天都下不来床。

  *********************************

  并州晋阳大将军府议事厅内。

  大汉帝国秦国公、大将军、并州牧张耀文正襟危坐,面色和睦,正与政务院吏部长史田丰、兵部长史郭嘉、礼部从事赖书尧、工部长史陈宫、户部长史鲁肃、刑部从事涂旭、商业署长史朱磊、军工署长史杨帆、农业署长史胡博文、医道院长史杨横溢等诸部首脑、从事官,以及军机阁都督丁原等大汉北府军目前仍在晋阳的军政重要人物商议着当前军政事务。

  “诸位,今日议题有三个,一个是公瑾大胜高句丽联军,全歼六十万敌军,高句丽及辽东之地再无抵抗我军之力,平东辽东是早晚而已,但如何稳定战后的辽东大地,使其成为我军坚实的后方便是今日的讨论重点。”

  “这二便是如何应对诸侯军的围攻,这三便是我军的后勤粮草、战备物资准备情况。同时,辽东凛冬将至,因为战争,辽东物资贫瘠,公瑾大军、辽东诸国子民的过冬物资便需我北府一力承担,这些问题都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都说说看!”

  ****************************

  就在张耀文与北府文武商议着如何善后辽东的问题时,远在辽东浑河大营的周瑜,却看着大军伤亡统计心疼不已。

  “大都督,此战我军共歼敌六十万,其中,高句丽联军俘虏中伤者二十三万,无重伤者,阵亡三十余万。另外,俘获敌军战马八万匹,各种军需物资、后勤粮草、肉干类食物无数,而我军...”

  听到此处,周瑜抬手道:“无妨,继续说。”

  “诺。”

  “此战,自攻打公孙恭始,到目前为止,除去吕布将军的五万苍龙营铁骑外,我军共计阵亡将士六万七千九百三十五人,轻伤十三万六千五百九十一人,重伤和终身残疾者两万两千一百零九人,合计伤亡二十二万六千六百三十五人,其中匈奴军团、陌刀军、白虎军、朱雀军等部队伤亡最重,主要是在浑河岸边敌军殊死反抗造成的,而余下可继续作战的步骑大军约为十二万三千三百六十五人。”

  轰!

  营中诸将顿时喧闹起来,所有人都知道此战损失大,但未曾想过会如此惨重。

  “都给我安静!!”周瑜挥手示意道。

  随后,周瑜站起身来说道:“此战我军伤亡惨重,最大责任在我,不该想着在浑河边彻底歼灭敌军,这才造成了他们誓死抵抗,从而给我军造成了巨大的不必要的伤亡。战后,我会向主公请罪,但目前不是悲痛的时候。传令!”

  轰。众将闻令后,迅速整齐起身朝周瑜拱手一拜听令。

  “蓝羽营铁骑伤亡最轻,命马超、赵云率余下三万蓝羽营铁骑和能继续作战的匈奴骑兵立刻渡河,汇合浑河东岸吕布的苍龙营铁骑扫荡高句丽国内诸城及王城附近敌军,你们自行商定策略不必报请我。目的,是破坏高句丽国内一切军事资源,确保王都空虚,待我主力大军一到,便迅速攻下王都,灭亡高句丽。”

  “诺,末将遵令!”马超、赵云洪声应诺拜道。

  “传令三军,迅速医治轻伤士卒,争取尽快恢复战斗力,将重伤士卒送往后方好生治疗。十日后,大军兵发高句丽。”

  “诺,末将遵命!”

  大帐内,周瑜宣布了一条条军令,众将顿时整齐拱手应诺。随后,庞大的汉军便忙碌的运转起来,有条不紊的恢复着自身实力。

  五日后,幽州刺史荀彧派来的一支三万人的公共安全部队抵达,他们带来了无数军备和生活物资,顺便将东征军的重伤员运回幽州治疗。

  此刻,青阳岭大战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辽东大地,各国震惊,纷纷自闭城门加强城防,防备着即将抵达的汉军。

  高句丽王都皇宫。

  含元殿内,高句丽国王高盛看着手中的战场奏报,脸色铁青,阴冷的面色仿佛要滴出水来。殿内各文武大臣们也都情绪低落默默的站着,不敢吱声。

  帝国内部,战败的阴霾早已笼罩在高句丽帝国的上空,无论贵族还是平民,此时都知道了前线战况,帝国覆灭已成定局,六十万大军都失败了,如今的辽东再无抵抗汉军的力量,特别是贵族心中的彷徨更甚,数百近千年的富贵奢靡的日子即将到头,何去何从犹未可知......

  啪!

  “混账!!来人啊,给寡人将李凌风全族打入大牢,撤销李凌风大将军之位,贬为庶人。”

  高盛愤怒的合上奏折,暴怒中的他直接下令对李凌风及其家族成员进行惩罚,吓的殿内群众战战兢兢,不敢帮腔。

  “启奏陛下,大将军李凌风虽败于汉军,但却有功于国,如此处罚是否过重,请陛下念在其曾经功勋的份上,便绕过其家族。”

  在王之盛怒下,还敢于顶风进谏的,整个高句丽帝国也唯有国相渊文祚。

  “国相不必再劝,寡人决心已定,李凌风败兵失地,致使我高句丽面临上千年来最大的危机,寡人决不允许国祚在寡人手里丢掉。”

  “传令下去,命各地官员、贵族,有人出人、有钱出钱,将府中家甲、奴隶全数派往王城集中,再告知各地府衙,重新征召大军送往王都,寡人要在汉军到来前,重新组建一支钢铁雄狮,就凭汉军如今区区不到二十万的残军,想灭亡我高句丽帝国,简直是痴人说梦!”

  “国相,你亲自前往各国使臣馆驿,告诉中原的汉人诸侯们、辽东诸国,高句丽如果亡了,那么下一个便是他们!”

  此时的高盛火力全开,他不相信传承千年的帝国会就此灭亡,他决不允许。他要动用一切力量,进行最后的疯狂一搏。

  “老臣遵旨。”年过七旬的国相渊文祚看着状若怒虎的帝国君主,便放下心中的谏言,准备忠实的执行君王的命令。

  接着,朝会散后,高句丽使臣们分别前往王都各国的使团馆驿和中原诸侯的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