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风雨情 第425章 论兵
作者:砚山观月的小说      更新:2023-12-01

  郭凯营救益王于汜水渡口,回到汴州,将斩杀蔡文柱之事告知,王猛去除忧愁,静等朝廷回音。

  过得数日,不见朝廷旨意,心里觉得渡过黄河攻打邺城之事可按计划进行,于是抓紧时间,加紧准备。

  论兵备战,全军通晓,上下齐心,取胜之道。

  王猛、陈亮深知其理,每每发动战争前夕,都会跟全军将士理论一番,让其明其心志,鼓其士气,战则必胜。

  渡河作战,毕其功于一役,自不例外。

  王猛将散落各地备战的将领们召回汴州,由陈亮开堂讲课,明其理,壮其志,盈其气。

  陈亮将《管子-兵法篇》改写成浅显易懂的篇稿,跟将领们讲解一番,让符卿书将其复印出一千余张,让其将领带回去,分发给全军百夫长以上的军官,认真研读,再往下讲解,达到全军通其意,明其义。

  篇稿如下:

  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

  战争,虽与完美高尚的道德相悖,却可以辅助王业,成就霸业。

  现代用兵者,很少明其理,不晓得用兵是要权衡得失的。一发动战争,用兵的祸害就是战不必胜,胜则多死,国内积贫积弱,虽得了土地,却伤了国家元气,走向败亡的边缘。

  大度的书上说,发动战争,而境内不贫,战而必胜,胜而不死,得地而国不败。

  如何做到以上四点,就是今日所要讨论的。

  发动战争,筹算得当,国内不贫;法度严明,战而必胜;平时勤于操练,教法得当,装备精良,打败了敌人,做到少死少伤;顺乎民心民意,得了土地,不伤本国元气。

  顺乎民心,就是正义之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就能以一敌多;法度严明,调令就能统一;筹算得当,用兵自不伤及国本。

  治众有数,胜敌有理。察数而知理,审器而识胜,明理而胜敌。定宗庙,遂男女,官四分,则可以定威德;制法仪,出号令,然后可以一众治民。

  军中没有主帅,不能早知敌情;民间没有官吏,粮食贮备不能充实;官无常法,下面就抱怨上级,而使武器不精;朝令夕改,赏罚不明,人民自会看轻生产。因而,早知敌情,才能够所向无敌;有充实的粮食贮备,才能久战而不匮乏;武器精巧,才能征伐顺利;赏罚严明,才能使勇士得到鼓励。

  统兵者须知,兵器不精良,等于是把士兵断送给敌人;士兵不能使用,等于把其将领断送给敌人;将领不懂得用兵作战,等于把他的国君断送给敌人;国君不善择将帅,等于把他的国家断送给敌人。

  三官不缪,五教不乱,九章著明,则危危而无害,穷穷而无难。故能致远以数,纵强以制。

  何为三官?第—是鼓,鼓是为了作战,为了发动,为了进攻而用的;第二是金,金是为了防守,为了退兵,为了停战而用的;第三是旗,旗是为了出动军队,为了节制军队,为了抑止军队而用的。有此三令,兵法就起作用了。

  何为五教?一是教战士辨别各种色彩的旗帜,二是教战士听懂各种号令,三是教战士战场进退有度,四是教战士使用长短的兵器,五是让将士知道军令如山、赏罚分明。将士一旦熟悉了这五教,自是作战英勇,所向披靡。

  何为九章?一是举日章,白日行军;二是举月章,夜里行军;三是举龙章,水里行军;四是举虎章,林内行军;五是举乌章,丘陵行军;六是举蛇章,沼泽行军;七是举鹊章,陆上行军;八是举狼章,山里行军;九是举弓衣之章,表示要载上粮食驾车而行。这九章确定之后,行军定是井然有序。

  三官、五教、九章,始乎无端,卒乎无穷。始于无端,好比道;终于无穷,好比德。道,是没法量度的;德,是没法测算的。捕捉不到行军路线,人数再多,也别想进行围追堵截;摸不清从那里进攻,防守再周密,也将猝不及防。两者兼而施之,无论进攻或防守,都将处于不败之地。过境要使人不知,发兵要出敌不意。过境使人不知,敌人就无法防御;发兵出敌不意,敌人就无法应对。因便而教,准利而行。教无常,行无常。两者备施,动乃有功。

  兵器精良,训练有素,追击敌人-疾如旋风,击杀敌人-迅如雷电。虽有绝地不能防守,虽有恃无恐也难以坚持,一旦进攻,定是无坚不摧,令行禁止。

  兵器完好,教练有素,分兵则敌人不能防备,聚兵则敌人不能测度。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进攻、撤退都能迅如雷电,不存在停滞或溃散。

  若是能做到一气专定,则四出无阻;能做到强兵利器,则可做到临危不乱。进军无阻碍,退军不溃乱,敌人就为我所用了。这样,过山谷不用钩梯,经水沟不用船只,可以通过绝险的地势,可以打下依险固守的敌人,独出独入谁也不能阻止。若是千军万马突然杀来,难以阻挡;千军万马突然杀出,难以抵御。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实难预测,有如神助,其妙不可言。

  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定一至,行二要,纵三权,施四教,发五机,设六行,论七数,守八应,审九器,章十号。故能全胜大胜。

  数战则士罢,数胜则君骄,夫以骄君使罢民,则国安得无危?故至善不战,其次一之。破大胜强,一之至也。乱之不以变,乘之不以诡,胜之不以诈,一之实也。近则用实,远则施号;力不可量,强不可度,气不可极,德不可测,一之原也。众若时雨,寡若飘风,一之终也。

  不需要防守,定会防守胜利。频繁战斗,则士兵疲惫;屡战屡胜,则君主骄傲,若让骄傲的君主驱使疲惫的士兵作战,国家岂有不危险的?所以,用兵最好是不战而胜,其次是一战而定。

  打败大国,战胜强敌,一战而定。乱敌不用权变,乘敌不用诡计,胜敌不用诈谋,这是一战而定的实质。对近敌用实力征伐,对远国用号令威慑,力量不可估计,强盛不可测度,士气永不枯渴,心智无法捉摸,这是一战而定的力量源泉。增兵像时雨一样密集,减兵像飘风一样迅速,这是一战而定的最终表现。

  利适,器之至也;用敌,教之尽也。不能致器者,不能利适;不能尽教者,不能用敌。不能用敌者穷,不能致器者困。远用兵,则可以必胜。出入异涂,则伤其敌。深入危之,则士自修;士自修,则同心同力。

  善用兵者,使敌若据虚,若搏景。无设无形焉,无不可以成也;无形无为焉,无不可以化也,此之谓道矣。若亡而存,若后而先,威不足以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