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风雨情 第446章 难以摆脱的厄运
作者:砚山观月的小说      更新:2023-12-01

  很可惜,靖王并没能说动王猛、陈亮,只因王猛、陈亮就认一个死理,无心反皇帝,就得尊重皇帝。

  面对靖王的纠缠不清,苦苦哀求,王猛迫不得已地说了一句重话,道:“殿下,伴君如伴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输掉的不仅是自家人的性命,甚至还有亲朋戚友的性命与前程。史书上的例子多之又多,鲜之又鲜,比比兼是。若是亲朋戚友对我好有错,那我有理由将他们至于危险境地。可惜了,亲人朋友对我好并没有错,我最该懂得的是知恩图报。”

  陈亮见靖王还不死心,插话道:“殿下,杀其全家,夷灭三族,诛灭九族,只是皇帝一句话的事。陛下好不容易放过王猛,你又何必硬要逼着他回去送死,牵连无辜呢!陌生人是人,可亲人朋友也是人,那承德军数万将士也是人,王猛若是为了自己的一世美名而将他们至于火上烤,与禽兽何易!我们都是读书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装聋作哑,熟视无睹,意气用事,那又何必要读那么多书!”

  靖王听过,再无言语,无可奈何地话别王猛、陈亮,选择回京,只希望朝廷能重新下一道旨意,别浪费了王猛、陈亮两人的王佐之材。

  皇帝华隆听过靖王的奏请,看都没有看靖王一眼,就让董宁将靖王给打发走了。

  靖王不死心,又跑去求老皇帝出面,老皇帝没有见他。只因老皇帝知道,皇帝华隆好不容易将王猛打发走,又要他将人重新召回,那简直是痴心妄想。

  靖王见求助无门,终于认清事实,心灰意冷地回到王府,从此闭门谢客,不问世事,开始了他自认为美好的深居简出的隐士生活。

  .......

  话说叛军赢了邺城之战,安思景见周秉正军威太盛,没安好心地将其边缘化。

  安龙军率领叛军一路追杀官军,却被郭凯、郑经率领的承德军所败,打得溃不成军,损兵折将。

  安思景见时机成熟,借机发飙,要废掉安龙军的太子之位。

  安龙军先发之人,收买安思景的宫卫,将安思景杀害在皇宫里,顺理成章地登上大燕国的皇帝宝座。

  由于安龙军弑父夺位,忠于安思景的将领没得到安龙军的善待,叛军内部离心,混乱不堪。

  大夏国朝廷见有机可乘,便召集四方兵马,重整旗鼓,杀向邺城,叛军大败,逃回范阳。

  官军乘胜追击,将范阳城围了起来,全力攻打。

  安龙军、周秉正没法,只好向漠北称臣,请求救援。

  漠北王廷就想吞下幽云十六州,答应安龙军的请求,出动十万骑兵南下,驰援邺城战事。

  刘文心、白谷得知漠北骑兵的行军路线,抓住战机,将郑经、郭凯、黄宗、周亚仁四路兵马请来相助,合兵二十万,大战漠北十万骑兵。

  漠北骑兵战败,逃回漠北,数年不敢南下。

  安龙军听到漠北兵败,又深知自己罪恶深沉,不敢将自己交给官军,选择了自行了断。

  周秉正见安龙军已死,败局已定,率领叛军残部冲出范阳,转战河北,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被朝廷千刀万剐,夷灭九族,以儆效尤。

  叛乱一平,华夏满目疮痍,百废待兴。

  皇帝华隆想起王猛,忧心又起,成全王猛的请求,让其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可王猛那年还不到三十岁。

  白谷见王猛功勋卓著,都不能得个善终,听从刘文心的建议,向朝廷奏请解甲归田,朝廷准奏。

  大夏国平定安思景的叛乱,早已元气大伤,内忧外患,度日如年,岌岌可危。

  由于各路平叛将领为了自己的利益,招降了好多叛军将领,还许之以高位,朝廷内部不稳,改革无从下手。冗军、冗员、冗费,朝廷不得不加大对百姓的盘剥,百姓苦不堪言,暴动四起。

  朝廷为对付百姓暴动,渐渐对周边政权失去威慑力,边疆战火不断。

  朝廷为了对付西北战事,下诏请王猛出山,实不知王猛早已坐船出海,携妻带子-远游四方。

  益王见大夏弊政太多,又无法革故鼎新,心灰意冷,远离京师,入住封地,做起了安乐王爷。

  皇帝华隆为打压日益骄横的各地势力,开始重用宦官,朝廷纲纪日益败坏,振兴无力,一步步走向危险的边缘。

  温良玉、刘文心见大势已去,朝政日益糜烂,还时不时受制于宦官,托故请辞。

  皇帝华隆看过请辞奏章,非常高兴,对他俩那副为国为民的嘴脸早就有些看不习惯,正好来个顺坡下驴,准奏!为彰显朝廷恩德,不忘有功之臣,将两人一并打发到了地方为官。

  ......

  ———————————

  《天下无山》已开写,欢迎你来阅读。

  总之一句,书友光临,蓬荜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