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怎样炼成的 6、表白失利X纠结,除夕夜众友相劝
作者:现代剑客的小说      更新:2024-04-21

  当一扇门关上时,另一扇会打开——塞万提斯。

  一帆风顺的人生只存在于理想中,而一条道黑到底的人生也不会有,因为机会的大门不会永远向你打开,同样,机会的大门也不会永远对你关闭,因此,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

  尽管我初恋中的两次表白: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为我留下了一个疑问;但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一个人生的转折点——就在我的第二次表白无果而终后没几天,我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1977年,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份,这是一个春风化雨的年份,因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大地上吹响了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号角——恢复高考了!

  恢复了高考,这让年轻人突然感到前方展现的是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百舸争流景象。

  盛夏的北惊天门广场,一排排路灯下,散落着很多三三二二席地而坐的年轻人。

  他们不是在谈情说爱——他们正借着广场上的灯光和徐徐凉风在自学数理化复习高考!

  1977年的中国,大部分人的家里不要说空调,就是有个电风扇就已经很奢侈了,而且那时的住房条件与现在相比那相当于“新、旧社会”的差别,因此在炎热的夏天,想要静下心来念书,这些年轻人就只能来到北惊天门广场这样的开阔地方,借助广场上的路灯和徐徐的自然凉风去自学数理化复习高考了。

  当时有个记者,看到了上述的感人场景,拍下了一张照片,发表在1977年的人民日报上。

  `

  除了恢复高考,当时国家又出台了一个新的政策,规定企业员工退休、退职后,其家庭子女,特别是上山下乡的子女,包括“病休青年”,可以顶替去其父母所在的工作单位工作了。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那时,整个里弄生产组里可以说是人心浮动,有积极准备参加高考的,有积极准备“顶替”父母的,一句话,大家都不准备留在里弄生产组了。

  Y,准备去顶替她妈妈在一个国家机关的工作,因此作为一个铺垫,被借调到老湾区少年宫去学习做中文打字员了。

  而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走“顶替”这条路,因为我从小就认定了要走一条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命运的路!

  随着国家发布了恢复高考的通知,我突然发现我心中的梦想变成了一颗叫“理想”的种子!

  过去,我的内心深处一直想将来长大了做成点事,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但我不知道做什么事,怎么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因为我不知道我的具体目标究竟是什么。

  现在,我知道了,我人生第一次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我要上大学,而且我为之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虽然说上了大学后将来可以做什么,能不能就此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我仍然不知道,但我相信上大学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于是我暂时搁置了第三次去向Y表白的想法,决定先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即将到来的高考中去再说......

  1977年10月21号,1966年后的第一次高考时间公布了——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一天,我刚下班回家,楼下的邻居小鸣兴冲冲地拦住了我,说道:“嘿,如果把这本书学得融会贯通,这考大学就没有问题了!”

  小鸣是我的“发小”,我们从小在一起长大,他是中学75届的,比我小4岁,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当一个车床工。

  按理说他在一个国营大厂工作,在那时应该是算年轻人中的“上等人”了!但小鸣却偏偏醉心于高考——一心想上大学!

  我从小鸣手里拿过那本书,一看,书的封面上印着“初级技工培训教材”。

  我掂量了一下书,不厚,甚至有点薄,大约只有100来页的样子。

  我看着这薄薄的一本书,心想:把这本书看懂了,就能考上大学了?这太好了!

  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看到了这么一道习题:

  1/3+1/5=?

  我知道1+1=2,我也知道3+5=8,但我不知道1/3加1/5等于几,于是我问小鸣道:“这道题你会做吗?”

  小鸣从我手里拿过书去,看着书上的题目,挠了挠头皮,笑着说:“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2/8吗!”

  2/8?

  这么简单?

  于是我就用充满疑问的口气问小鸣道:“你是怎么算出这2/8的?”

  小鸣把书往我面前一送,笑着说:“这还不简单,你看,这上面的1+1不是等于2吗,下面的3+5不就是等于8吗?!”

  我一听,心里羡慕小鸣极了,因为他知道1/3+1/5=2/8。

  同时,我也感到惭愧极了,心想,我怎么连1/3+1/5=2/8这样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

  1/3+1/5=2/8?要参加高考的人,居然算出1/3+1/5=2/8!这数学已经不是体育老师教的问题,因为即使是体育老师也教不出这样的学生!但这在恢复高考的1977年,这却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而且是一个普遍的存在!

  不过,当时我听小鸣说只要把这本薄薄的书学完了,就能考上大学了,心中还是很受鼓舞的,因为我不知道考大学是什么样的,因为我上到小学五年级就停课了,所以连初中都没有考过。

  于是我从小鸣手中重新拿过书来,继续往下翻,只见第二章的名称叫“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这是什么意思?

  我不明白,再看下去,见里面说“合并同类项”,我也不懂,我感到有点晕了,心想:怎么都不懂?

  小鸣见我一脸懵逼的样子,就得意地说:“这是我今天刚从厂里的图书馆里借来的,是一个技校老师推荐给我的!”

  “那怎么学呢?”我看看手里的书,再看看小鸣,为难地问道,因为没有人教,这书看不懂啊!

  “去参加高考补习班!”小鸣把书从我手中拿了回去,笑着说道。

  “参加高考补习班?”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样的补习班,因此就好奇地问小鸣道。

  “对,参加高考补习班,我们厂里办了一个,我已经报名了。”小鸣炫耀似地对我说他们江南造船厂已经办了一个这样的补习班,他已经报名了。

  “那我能去吗?”我一听,小鸣的厂里已经办了一个这样的补习班,就羡慕地问他说我能不能去参加。

  “不行,这是厂里的工会办的,是属于厂里对下面职工的一种福利,因此只有本厂的员工才能参加。”小鸣摇摇头,说这是他们厂的福利,外人无法参加。

  “你去问问你妈,你妈在向明中学,应该也会有这样的补习班的!”小鸣见我一脸的失望,就安慰我道,同时建议我去问一下我妈,看看我妈所在的学校有没有这样的补习班。

  我一听,感到有道理,但我妈所在的向明中学虽然是当时上海首屈一指的重点中学,然而会不会和小鸣的厂里那样办一个高考补习班?

  我真不知道!

  不过我知道参加一个高考补习班对即将到来的高考绝对是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因此我恨不得我妈现在就出现在我眼前......

  好不容易等到了傍晚,我妈从学校下班回家了,结果,还没有等我开口,我妈就兴高采烈地对我说道:“今天学校的工会办了一个高考补习班,去讲课的老师都是学校里最顶级的老师,学校里每个教职员工的子女都可以参加,所以我给你报了名了!”

  我一听,乐得跳了起来,这简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就这样,我去我妈所在的向明中学参加高考补习班了......

  `

  上海向明中学的一间教室,讲台上站着一位戴着眼镜、年龄在五十开外的老师,老师姓于,大家都叫他“老于头”,他是向明中学最好的数学老师,今天他来给参加高考补习班的同学们上第一堂课。

  台下坐着几十个年龄参差不齐的学生。

  讲台前的黑板上写着十几道数学题,第一道是“1-2=?”。

  因为今天是第一堂课,据后来“老于头”说,当时他是想知道一下台下听课学生们的起点在哪里,因此就出了这些简单的考题。

  “老师,这个题目是不是错了?”一个理着平头的男孩站了起来,指着黑板上的第一道题问道:“这1比2小,怎么能减呢?”

  听到有人问这样的问题,“老于头”不由自主地下意识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眼镜,仿佛想更清楚地看一看问这问题的男孩,因为他确实没有想到台下听课的学生居然还真有连第一道题都不知道的!

  教室内听课的同学们也忍不住纷纷扭过头来看着这位问这么一个奇葩问题的男孩,仿佛也在好奇怎么这么简单的算术题都不知道?

  因为负数运算是小学六年级的教学内容,连这都不知道,也想去考大学,这难免让台上的老师和台下听课的同学们要感到匪夷所思了。

  然而,这个男孩不是别人,就是我!

  没办法,1966年的时候,我刚好念小学五年级,因此没有学过负数运算,但这并不影响我想去考大学的决心......

  我向里弄生产组请了一个月的假,开始日以继夜地学习数理化。

  包括我的妹妹,还有楼下的小鸣和小弟兄弟俩,他们也都想去参加高考。

  我妹是中学72届,小鸣是中学75届的,小弟是中学76届的,我们都是“一只袜筒管”的——都是能把1/3+1/5算成2/8的人,“一只袜筒管”是上海话,意思是同一类的人。

  我们是一群初生的牛犊,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并不全对,我们并不是不怕“虎”,而是我们知道这是唯一的一条能改变我们自己命运的路,因此只能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

  `

  短短的一个月犹如白驹过隙,我迎来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分成文科考试和理科考试,我喜欢理科,不喜欢文科,因此就报名参加了理科的考试。

  那一年理科考试很简单,数学单列,物理和化学则合并在一张考卷内,其中物理占70%,化学占30%。

  考试分上午和下午进行,上午考数学,下午考理化。

  高考那天,我拿着准考证来到考场,这是一个中学的教室,我看着教室内陈旧的课桌椅,寒风拍打着满是隙缝的窗户,玻璃上覆盖着水汽凝结成的薄冰,满座的年轻人,穿着朴素的大棉袄,一个个正襟危坐地在等待开考的铃声响起——他们在等待命运之神的挑选。

  由于这是1976年后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因此有很多记者来考试现场采访,其中有一个记者拍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幕,发表在了1977年的人民日报上。

  当时,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这次的考试,而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能录取不到27万人!

  `

  监考老师为了不耽误时间——因为每一秒对参加高考的考生来说都是宝贵的,因此早早就把考卷发了下来,但在开考铃声响起了之前不允许打开,否则就作为作弊处理,那就要被“请出”考场——取消考试的资格了!

  每一个人都静静地坐着,两眼紧盯着面前的考卷,因为他们知道眼前的这张小小的不起眼的纸将决定自己人生的命运!

  我也同样静静地坐着,在我的记忆中,最后一次这样认认真真地坐在课堂里,还是十一年前的事,那时我刚刚读完小学五年级。

  因为1966年开始大家都不念书了,后来到了1968年,学校开始复课了,于是我上了中学,但那时的课堂就如一个客栈——来去自由,上课时,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包括你想几点来就几点来,甚至不来也没人管你!

  包括那时的考试,成绩最好的不是满分,而是交白卷!

  现在的年轻人不要笑,以为这是我的幽默,不是的,当时成绩最好的确实是交白卷!

  1973年4月,出了一个叫张铁生的“交白卷英雄”,因为交了白卷反而被录取去上大学了!

  就在我的沉思中,一声铃响,考试开始了,我急忙打开考卷,一看,却发起了呆,因为上面的考题是它认识我,我却不认识它!

  试想:一个月前,我还不知道1-2=?,现在却要参加大学入学考试......虽然当时正值寒冬腊月,但我感到的却是汗流浃背!

  `

  第一次高考结束了,晚上,我妹、楼下的小鸣和小弟都聚到了我那9平米的“亭子间”里。

  “今天我只有第一道的数学题还能做做,其它的一律没看懂!”我笑着对大家说道。

  “我也一样,只有理化试卷中的第一道化学题还勉强可以做做,其它的都是在瞎做。”我妹笑着接口道。

  “我和X差不多,只有第一道的数学题还能做做。”小鸣也笑着说和我一样,数学题中除了第一题,其它的都不会做。

  “我也差不多,但我每题都做了,不过都是瞎蒙的,因为考之前我们补习班的老师说了,即使不会做,也不要把一道题空着,因为这样就完全没有分数了,你做了,即使做得不对,但说不定里面还有对的地方,这样多少会有些分数。”小弟的性格比较内向,但心眼却不少。

  我们四个就这样一面交流着今天高考的经历,一面哈哈大笑。

  如果换成今天,哪个参考高考的人考成这样,恐怕连死的心都会有,但那时的我们却好像在谈论打了一场大胜仗。

  这不是因为我们无知,更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这样就意味着考砸了,而是我们犹如一群“死士”,明知是去“赴死”,但仍然义无反顾地前往——我们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但我们仍要去参加这场明知会失败的高考,这是因为:

  我们不怕失败,一个人怕的是放弃,今年失败了,不是还有明年么?!

  于是我们决心要抓紧接下来的时间,去赢得明年的第二次高考......我们相信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掌握并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勇敢地迈向信念那天——福楼拜。

  【下章看点】

  第二年的高考时间公布了,X投入了参加第二次高考的疯狂复习中,他准备用半年的时间学完六年的初、高中数理化.......他能在半年的时间学完六年的初、高中数理化吗?包括他最后考上了大学吗?

  预知详情,请见下一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