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怎样炼成的 108、超常规X破釜沉舟,拼实力X非法打工
作者:现代剑客的小说      更新:2024-06-04

  “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莎士比亚。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想要拥有不曾拥有的东西,就必须去做从未做过的事情!

  然而很多时候,人们往往过多地去想着做了一件事的后果,但却很少考虑若不做这件事的后果!

  一个星期过去了,我去了不下三十个餐馆,没有一个要我的,都说我太瘦小,搬不动堆得像山一样高的碗。

  美国餐馆里的主要工作,当时留学生可以做的,主要有带位的,帮客人点菜结账的,端菜收盘子的,还有就是厨房里洗碗的。

  而带位的和帮客人点菜结账的工作,基本是有合法打工身份的留学生(比如J2签证)才能做,而没有合法打工身份的留学生(比如F1签证)一般都只能到厨房去洗碗。

  因为洗碗的人躲在厨房里,不用到外面大堂里抛头露面,这样就减少了被移民局官员发现的概率,即使有移民局的官员来查了,也可以马上从后门溜走或躲起来。

  也许有人会问,一个星期,我怎么才找了三十个餐馆,平均每天才四到五个?

  要知道,那时“硅谷”不像现在这样有很多中餐馆,加上我还不会开车,因为买车要钱,学车更需要钱!因此只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美国“硅谷”的公交车的班次间隔特别长。

  于是到达美国后的第二个星期,我不再找餐馆的工作,因为每家都说我太瘦小,干不动那力气活。因此无奈之下,我决定破釜沉舟,准备去一些“硅谷”的高科技小公司碰碰运气。

  不过,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不看好我:

  一些好心的人劝我说:你没有美国的学历,又没有美国的“绿卡”,所以正规的公司是不可能要你的,还是再继续去找找餐馆的工作吧,跟老板说可以少拿一点工资,甚至先免费给他们干上几天,让他们看看你是否行;

  一些心怀嫉妒的人讽刺我说:在“硅谷”,再小的公司也是高科技公司!想想中国和美国的科技水平差多少?你一个从中国来的留学生,人家会要你吗?即使你不要钱去给人家白干还会嫌弃你什么都不懂!

  甚至还有一些看不起中国来的人恶言恶语地对我说:嘿,没钱来美国念什么书?你当美国是难民救济所啊?还不赶快乖乖地滚回中国去!不要再在这里丢人现眼!

  不过,我听了这些话并不感到生气,也不感到气馁,因为类似这样看不起人的话:

  1977年我参加高考时就已经听人说过;

  1982年我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后回里弄生产组后开始自主搞微型计算机应用开发时又听人说过;

  1984年我开始企业承包时也听到过;

  1986年我“下海”时又再次听到过;

  因此现在再多听一次又有何妨?

  于是我还是决定将找工作的目标定在一些“硅谷”的高科技小公司身上!

  ......

  美国“硅谷”的SantaClara市,FirstStreet,路边,绿莹莹的草地后面,一排排的四米多高的高科技小公司,这是当时典型的美国“硅谷”的工业区场景。

  一家高科技小公司的门上,贴着一张招聘广告,门前,站着一位理着平头、踌躇不前的年青人。

  这是我来到的第一个高科技小公司的门口,我不知道进去后的结果会如何。

  犹豫中,我推开门走了进去。

  这时出来一个人,华人,圆圆的脸,梳着一个小分头,带着一副金丝边的眼镜,看样子像是公司的老板。

  “请问你找谁?”这个人非常有礼貌地问道。

  “我找工作。”我轻轻地回答,话音中透露着不自信。

  可能是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因此这个人也没有感到诧异,而是把我带到了一个办公室。

  我叫Richard,坐下后,这个人自我介绍道。

  问清楚了我是从中国来美国自费留学的,想找个工作赚点学费后,Richard皱了皱眉,可能同样目的来找他的人很多,于是他看着我,用有点灼灼逼人的口气问道:“你会做什么?”

  我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从书包里拿出那个我从中国带来的“DDZ-4”,轻轻地放到了他的面前。

  这是我在美国第一次使用这款我从中国带来的“神器”。

  这个“DDZ-4”,当时临出国前我生产了五台,其中二台被我转让了,一台被我送给了吴箐伟所长,一台留给了小褚,剩下的一台,因为我实在不舍得,因此就带来了美国。

  Richard的脸色变得有点惊奇起来,也许我是第一个以这样的方式与他开始谈话的人。

  他拿过“DDZ-4”,看到了上面有颗8052单片微处理器。

  他抬头看了看我,又推了推眼镜,低下头去凑近了看那“DDZ-4”上其他的芯片。

  这次,他看到了一颗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的模数转换器芯片。

  他把“DDZ-4”放到了桌上,用疑惑的口吻问我道:“这是你做的?”

  “是!是我设计的,并且是我自己焊接和调试的。”我点点头,给了Richard一个明确和肯定的答复。这时我已经逐渐回到了原本那个自信的我,因为我从他的目光中看到了希望。

  “我们是专门做半导体器件测试仪器的。”Richard开始自我介绍起来,口吻明显地变得缓和了许多。

  原来,他是从台弯来的,在加州州立大学硕士毕业后留在了美国,先在著名的“NT(NorthTelecom)”公司工作了几年,然后就自己出来开了这家小公司。

  “目前我们的产品还都是数字电路的,还没有开始采用单片机技术,不过有这个打算,因为毕竟智能化是大趋势。”Richard继续补充道。这时,他的目光已经不再是疑惑,而是开始出现了一丝的期待。

  “这正好是我的特长。我相信我能为你的公司做很多事情。”我听Richard说他的公司正准备采用单片机来升级原有的产品,这正是我的强项,于是就毫不客气地毛遂自荐道。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说一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我出国前,我的父亲嘱咐我:“遇人要谦虚,凡事要留余地,满口的话不要说。”

  我听了后说:“嗯,知道了。”

  我爸的话实际上代表着东方人的处事习惯,但我听了却是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心中很不以为然,因为这不是我的性格!

  事实证明:如果真的按这个思路去做,在美国,恐怕一辈子也找不到工作!

  老板问你:“这个会不会?”

  你不会也要说会!

  为什么?因为老板是找人来做事的,如果你不会,找你干什么?!

  老板再问你:“这个有没有把握?”

  你没有把握也要说有把握!

  为什么?因为老板的钱不是给你去玩着做试验的,而是要赚钱的!

  当然,你可以说会,你也可以说有把握,但是当你开始进入角色了,你能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不会到会,从没有把握到有把握,则要看你的能力了!

  否则,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拍拍屁股走人!!

  好在我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毕业设计开始,到后来深深地投身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承包、租赁,“下海”自己开公司,大大小小的高难度项目做了十几个,并且每一个项目都是之前从来没有做过的,因此我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我的性格也早已脱离了传统的东方人习惯。

  还有:

  在中国,用人时,首先是怀疑你,然后每当你做出一件值得信任的事,就会在对你的信任度上加一分,直到最后被证明你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但在美国,相反,用人时,首先假定你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然后,每当你做出一件值得怀疑的事,就会在对你的信任度上被扣除一分,直到最后被证明你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

  因此,Richard听了我的毛遂自荐,没有怀疑我的能力,而是面露难色地说起了他的难处:“现在美国移民局查得很严,所以我们没法给你发工资......”

  我听了不由心中一紧,刚刚看到的一丝希望仿佛又要消失了,于是我急切地说道:“我不用你给我发工资。你只要每三个月帮我交一次学费$2700美元,支票上直接写学校的抬头,然后每周给我$100美元的现金就行。”

  我在国内承包过、租赁过、又自己开过公司,因此对财务上如何走账,我是有经验的。

  “还有,如果有人问起来,就说我是留学生来自费实习的。”我又追加了一句。

  当时,因为大学生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要有经验,而公司又不愿意雇佣没有经验的人,因此经常有大学生不要报酬去公司实习。

  Richard一听乐了。

  为什么?

  因为捡到了一个“大漏”了!

  想想,这样他一年的费用也就$1万多美元,而如果要请一个我这样有经验的,至少也要$3万美元,而其中帮我交的$8000元学费还可以抵税——公司员工的教育费用。这是不是太便宜了?!

  “你是在哪里学的微型计算机技术?”Richard见我讲得合情合理,点了点头,开始问我一些技术性的问题。

  “在上海上大学时学的。”我简短地答道。

  “哦?你们那里也有微型计算机?”Richard听了我的回答,仿佛有点吃惊,于是用怀疑的口吻问道。

  “有。”我还是简短地答道。

  Richard听我说确是在国内学的,于是又重新拿起桌上的“DDZ-4”,仔细地看了起来,并不时地打量着我。

  接着,Richard又问了我几个有关微型计算机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对我来说实在太简单了——犹如学生问老师。

  显然,我的回答让Richard很满意,于是经过一番询问之后,他满意地对我说道:“好吧,我帮你付学费,然后每周再给你$100美元现金,你来负责将微型计算机的单片机技术用到公司的产品里去。”

  “不过,按照惯例,需要先试用两周。”Richard最后又补充了一句,显然还是对我有点不放心,但这也确实是美国公司的用人惯例。

  就这样,1988年6月1日,这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不是因为这天是“儿童节”,而是因为这一天——在我登陆美国十三天后,我要开始去上班了!

  当时,虽然这只是一个非正式的工作,但毕竟解决了我那昂贵的学费问题以及平时的日常生活费用问题。

  因此,当时我的心情就好比当年的诸葛孔明遇上了刘备——我这匹“千里马”终于遇上了“伯乐”——一个专捡便宜的“伯乐”。

  勇敢尝试,胜于原地踏步,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选择表演,还是选择躲避。至此,我在美国的七步走行动路线图中的第一步就这样完成了!

  我知道一定有很多其他人都来过这个台弯人的小公司找工作,但他们没有被录用,而我抓住了这个机会,这是我在美国竞争的开始。

  很多年后,我发现当年我在美国这个台弯人的小公司里工作,解决的不仅仅是我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在美国做一名工程师。

  而这让我与很多很多的同是中国来留学的同学相比,我毕业后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中拥有了更大的优势。

  这一切,如今回想起来,必须归功于我在国内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后那六年的努力奋斗中就已经逐步建立起来的竞争意识。

  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普列姆昌德。

  【下章看点】

  X靠自己的实力找到了一个高科技小公司的工作,学费问题解决了,基本的生活费用问题也解决了。兴奋之余他想到了Z,他想到了今天的这一切都源自Z给他的那张微型计算机培训班报名单——正是当年Z给他拿这张报名单,这才让他有了后继的一系列机缘巧合,于是他决定给Z写封信......

  月光下,X写了些什么呢?

  欲知详情,请见下一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