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末年当皇子 第12章 原来你是这样的小十三!
作者:火腿滚豆花的小说      更新:2024-03-02

  赵佶面皮发颤,嘴唇黑髭不停哆嗦,两手紧紧抓住御座扶手。

  张迪侍立在御位侧后,离得最近,清楚听到官家嘴里不停念叨:“逆子......逆子......”

  张迪咧嘴苦笑,难怪官家恼怒万分,实在是这位十三哥再一次让所有人出乎预料。

  看似认错服软,实则偷换概念、避重就轻。

  偏偏态度谦卑恭敬,叫人挑不出毛病。

  说他不知悔改吧,人家现在就跪在殿阁里,痛哭流涕,祈求饶恕。

  说他认罪领罚,可跟谏书案有关的罪责,他是一条也没提。

  张迪忍不住小声感慨:“以前可看不出,这十三哥竟如此聪慧......”

  顿了顿,张迪又加上二字:“奸猾!”

  赵佶睁大眼,死死盯紧跪在下面的赵朴。

  他突然觉得,直到今日,才算真正认识这位好儿子。

  谏书案的要害,他相信赵朴一定看得明白。

  否则,这逆子绝不会处心积虑说出这样一番话。

  绕了一大圈,拿礼制和父子亲情说事,就是不肯承认自己参与谏书案。

  按照赵佶设想,谏书案给他本人和朝廷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必须杀鸡儆猴、以儆效尤,坚决杜绝类似之事发生。

  宋昭这只鸡分量轻了些,再加上一位皇子,或许刚刚好。

  如果赵朴今日认罪伏法,承认受宋昭蛊惑,再表明态度,坚决支持官家和朝廷,与声讨六贼、反对赎买燕京之众划清界限。

  他这位官家兼父亲就能顺势网开一面,用最轻的惩罚结束这场谏书案后续风波。

  宣德楼外静坐示威的太学生们,失去声援对象,自然就会退去。

  朝廷之上,关于清理六贼的声音将会暂时平息。

  让朝野知道,这是一个禁忌话题。

  亲儿子碰了都得栽跟头,其他人再不识趣,可得好好掂量掂量。

  可惜,赵朴根本不上当,让他的期望全盘落空。

  赵佶面色铁青,深深吸口气,把拍案而起,怒骂逆子的冲动硬生生压下。

  “好个小十三,朕当真小看你了!”

  赵佶恶狠狠地怒视着他,震怒的同时,又有几分心悸。

  这个不显山露水的皇十三子,年纪轻轻就有如此城府心计。

  让他这个当爹的,都忍不住在心里直呼:原来你是这样的小十三!

  郑皇后莞尔轻笑,饶有兴趣地打量赵朴,心里默默想着,真是个有意思的孩子。

  太子赵桓原先一副懒洋洋没睡醒的样子,听完赵朴的话,不禁坐直身子,满眼惊愕地看着他。

  老实巴交的十三弟,何时变得这般机敏胆大?

  李邦彦捋捋美须,稍稍倾身,压低声道:“万没想到,这位雍国公,竟是大智若愚、大奸似忠之人!”

  王黼眯着眼,冷哼一声:“虚情假意,冠冕堂皇,不过如此!”

  嘴上轻蔑,王黼心里却多了几分警惕。

  宋昭之流如何聒噪,他都不会放在心上,反正总有法子整治。

  可假若皇亲里,也出现一位旗帜鲜明的反对者,在某些阴暗手段无法施展的情况下,终归是个不大不小的麻烦。

  李邦彦左手侧,坐的是前任副宰王安中。

  王安中已被任命为燕山府路宣抚使,掌管燕京及山前诸州一切军政大权,坐镇燕山牧守一方。

  今日这场君前答对,王安中本不愿参与,奈何官家派人把他召来。

  王安中对赵朴并无印象,起初兴趣缺缺。

  可听完赵朴一番声泪俱下的申诉、自辩,王安中觉得,这位皇十三子,年纪虽轻,却不是个简单人物。

  赵朴撅着屁股趴在殿中,鼻涕吸溜吸溜,先前憋出的眼泪早就干了。

  来的路上,他反复思量,终于把赵佶的心思琢磨通透。

  便宜老爹想拿他当反面典型,震慑朝野反对六贼之人。

  也是变相地维护皇帝权威。

  真要认罪服软,或许可以求得宽恕,免于圈禁或者发配燕京的处罚。

  可那样一来,他此前树立的刚直不屈、忠贞为国形象,也将轰然崩塌。

  他将变成一个反复小人,受到太学生口诛笔伐,为朝野所不齿,名声彻底烂臭。

  父皇欢心重要,还是累累盛名来得更实际,赵朴心里自有一杆秤。

  抬头偷偷瞟了眼,只见御座之上的赵佶脸色阴沉。

  赵朴心中冷笑,赵佶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和权威,宁愿舍弃他这个亲儿子。

  父子亲情淡漠至此,他也没什么好顾忌的。

  反正不管怎么闹腾,赵佶总不至于斩了他。

  只是今日这番操作,让他暴露出一些东西,引来一些原本没有的关注。

  今日过后,只怕没人会把他当成莽撞无知的少年对待。

  赵朴把众人的异样神情看在眼里,暗暗苦笑。

  有得必有失,往后他再想装疯卖傻,恐怕再无人会轻信。

  乔贵妃一心救子,没有其他人那么多心思。

  见官家阴沉脸色不说话,她慌忙起身,快步走到赵朴身边跪下,戚然道:

  “僧保既已知错,求官家看在他年幼不懂事的份上,宽恕他此次过错!”

  赵佶面皮颤了颤,说这逆子年幼不懂事?

  简直笑话!

  这逆子就是太懂事、太聪明、太狡猾、太胆大!

  再三跟他唱反调不说,还敢反将他一军!

  赵佶黑着脸,越想越来气,有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感。

  郑皇后轻声道:“官家,十三哥诚心悔过,依臣妾看,该给他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

  都是自家孩儿,哪有不犯错的时候。”

  赵佶哼了声,冷着脸不说话。

  他知道郑皇后是在提醒他,赵朴认错态度良好,不如借坡下驴,了结此事。

  逼迫太紧的话,反倒显得他这位官家兼父亲,太过刻薄冷漠。

  就算处置了赵朴,事后也会招惹朝野非议。

  赵桓深深看了眼赵朴,稍稍侧身,揖礼道:“父皇,十三弟少年气性,难免冲动莽撞。

  如今他已深刻反省己身过错,儿臣恳求父皇宽大处理!”

  赵朴急忙向这位好大哥投去感激目光。

  赵桓还以微笑。

  好大哥之所以帮他求情,倒不一定是兄弟情深。

  只是身为太子,兄弟犯错受罚,若是不站出来说两句求情的话,事后一定会落人口实,指责他心性凉薄,对自家兄弟冷漠无情。

  作为长兄,又是太子之尊,任何时候都是兄友弟恭的表率。

  郑皇后和太子相继开口说情,赵佶也不好得装聋作哑。

  就算心有不甘,事情进展到如今地步,他总不能拿把刀架在这逆子肩头,逼着他认罪。

  赵佶压下心中恼怒,冷冷道:“既然认错领罚,朕问你,是愿意到应天府思过三年,还是前往燕京任职一年?”

  所有人都朝赵朴看去。

  赵朴长叹一声,再度叩首:“儿臣愿往燕京,为父皇、为朝廷做些力所能及之事!”

  赵佶对此并不意外,面无表情地道:“既如此,你就回去好好准备,四月初,随王宣抚一同北上。”

  顿了顿,赵佶又道:“一年期满,观你政绩优劣,再决定你能否还朝!”

  乔贵妃大吃一惊,原先说好干一年就能回京,怎么还要考核政绩?

  如若考核落于劣等,难不成还要在燕京一直干下去?

  “官家......”

  乔贵妃焦急之下,就要开口求情。

  赵朴抢先一步叩首谢恩:“多谢父皇宽宏!儿臣一定肝脑涂地,绝不敢有半点懈怠!”

  乔贵妃面色泛白,赵朴冲她咧嘴笑笑。

  赵佶出尔反尔,不过是想找回点颜面。

  他本就是个轻佻之人,君无戏言四字,在他身上根本不存在。

  “就这样吧,都退了~”

  赵佶起身要走,似乎一刻也不愿多留。

  殿阁里突然响起赵朴声音:“启奏父皇,儿臣还有一事相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