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末年当皇子 第20章 赵朴论势,返学读书
作者:火腿滚豆花的小说      更新:2024-03-02

  太学坐落外城,附近巷道交错。

  兴业书铺的位置又十分偏僻,王保带着赵朴一路打听才找到。

  邓肃一面托人去太学请陈东,一面陪着赵朴四处转悠。

  书铺前店后院,临街店铺面阔三丈,靠墙摆放几排书架,书册按经史子集摆得满当当。

  后院用作生产小报、抄录刊印书籍的作坊,纸浆两大缸,晾晒纸张的竹架子堆满小院,三五个雇工正在忙碌。

  书铺位置虽偏,客人倒也不少。

  赵朴到来片刻,买书租书的就走了六七人。

  堂屋里,邓肃恭请赵朴坐正中主位。

  赵朴谦辞一番,也就客随主便。

  他年纪虽轻,毕竟身份不一般,邓肃一介白身,逾礼却也不妥。

  “邓先生这书铺,生意不错,想来盈余颇丰?”

  赵朴端起盖碗拨弄,呷一口热茶。

  邓肃笑道:“铺子原主是邓某一位旧友,早年间全家搬至洛阳,就把铺子转给邓某。

  铺子客人的确不少,多是以太学生为主。

  不过邓某打理这处书铺,不以盈利多寡为主要目的。

  只求能阅尽天下典籍,弘扬先贤经典,为学子们大开方便之门。”

  赵朴肃然起敬:“邓先生志向之远大,胸襟之广博,令人钦佩!”

  “雍国公过誉了!”

  邓肃摇摇头:“书铺生意本就薄利,这些年也只能勉强维持开支。”

  赵朴道:“不知邓先生平时住在何处?可在东京购置宅院?”

  邓肃苦笑:“东京地价、房价高不可攀,哪里是我们这种穷酸士人负担得起!

  平时,邓某就住在后院,在放置雕版的罩房里打地铺。”

  赵朴感慨一声:“果然是东京居,大不易~”

  邓肃没有在东京城买房买地最好,就算买了,他也会劝其尽快出售。

  三五年后,假若宋金战争如约爆发,东京城的房价地价将会一落千丈。

  闲聊了会家常,陈东匆匆赶来。

  见礼过后,陈东在邓肃身旁坐下。

  “二位先生,不妨看看这个。”

  赵朴示意王保,把蔡翛给的信封递给二人。

  邓肃取出信纸,两个人凑近一块看。

  看完,两人面面相觑。

  “这些悉数王黼贪渎库银、收受贿赂的条文,不知是真是假?”

  陈东惊诧道。

  赵朴把蔡翛找上门,请他帮忙的事情和盘托出,只是隐去了太子赵桓参与其中。

  “蔡家此举,意在引导舆论,攻讦王黼,为蔡京复相造势。

  据蔡翛说,这些秘辛,是蔡家花费巨额代价探听而来。

  我想,即便有所夸大,七八成真还是有的。”赵朴道。

  陈东拍击手边茶案,怒不可遏:“没想到,王黼贪墨朝廷赋税之多,竟然不亚于朱勔!

  这些丑闻,必须见报!

  向世人揭露王黼丑恶嘴脸!”

  邓肃沉思片刻:“方才雍国公说,蔡京有意复相?”

  赵朴点点头:“此事不假。

  当下时局,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朝廷赋税吃紧,朝野怨声载道。

  这种情况下,更换宰辅人选,势在必行!”

  比起稚嫩的赵九,邓肃、陈东对于朝局的敏锐性高得多。

  赵朴稍加点拨,他们就能想清楚其中道理。

  陈东迟疑道:“王黼固然是奸臣,可蔡京更是奸臣之最!

  王黼罢相,蔡京复相,这朝堂恐怕也好不到哪去。”

  赵朴笑道:“陈先生所言倒也不错。

  不过换一个角度想,蔡京垂垂老矣,即便复相也做不长久。

  王黼视我与二位、一众支持宋昭的太学生如眼中钉。

  王黼罢相,对我等而言最为有利。”

  二人相视一眼,沉默不言。

  作为封建精英知识分子,他二位有着极高的自我道德标准。

  在他们看来,协助蔡家罢免王黼,难免有与虎谋皮之嫌。

  这种自我道德约束,在外人眼里或许是迂腐、顽固、自命清高。

  但在他们看来,这是身为士大夫的德行标准。

  赵朴来之前就想到,二人不会轻易答应帮助蔡家。

  想要说服他们并不容易,赵朴也没有太好办法,只能尽量做到坦诚。

  “不瞒二位先生,蔡翛答应我,办成此事,蔡家便欠我一份人情。

  一月后,我将随新任燕山府路宣抚使王安中,北上前往燕京。

  我想在燕京做一些事,离不开朝廷支持。

  蔡家的人情对我很重要!

  故而,只得拜请二位先生帮忙!”

  赵朴起身长揖。

  邓肃跨前一步搀住他:“雍国公礼重了,某二人万不敢受!”

  陈东苦笑道:“我们也是担心,下去一个王黼,上台一个蔡京,结果大宋百姓仍旧苦不堪言。

  我们是怕自己成为奸臣帮凶,与辅国安邦的志愿背道而驰。”

  三人坐下,赵朴转而问道:“二位先生认为,目前大宋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

  陈东率先道:“官场风气日趋败坏,苛捐杂税繁多,百姓负担沉重,民怨不止!”

  邓肃补充道:“除此外,某认为假以时日,金国必成大宋心头大患!”

  赵朴又问:“两位先生认为,大宋内忧外患皆有,且内忧甚于外患?”

  二人点头称是。

  见赵朴笑而不语,邓肃道:“雍国公另有高见?”

  赵朴正色道:“一点浅见,说出来请两位先生教正。

  我认为,大宋积弊深重,内忧不断,想要改革弊政,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内忧于大宋而言,犹如疽痈之疾,痛疼难耐却不致命,或者说暂时不致命!

  外患却像刀斧利刃加身,俄顷之间,就能置人于死地!

  大宋当务之急,是稳定内忧,力阻外患!

  赢得外部安定,再从容拔除内病,强壮自身!

  自身强,才能不惧外患!”

  二人颇为讶异,都觉得这番言论令人耳目一新。

  陈东忙问道:“雍国公之意,短期内,金国与我大宋,将难有太平?”

  邓肃也紧盯着他。

  赵朴言之凿凿:“三五年内,宋金必有一战!

  国战一起,以目前大宋军备,只恐凶多吉少!”

  二人满面震惊,久久说不出话。

  陈东有些不信:“金国吞并辽国大片土地,当务之急应是整理内政,休兵养民,如何会再起战端?

  某也知大宋官军风纪败坏,疏于训练,但朝廷养兵百万,即使爆发战事,固城自守应该不成问题。”

  赵朴苦笑。

  陈东的想法,恰恰代表当前朝廷里的主流意见。

  这群官僚士大夫,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想法代入女真人视角。

  殊不知,女真人作为新兴游牧民族,征服、扩张的野性,在灭亡辽国之后达到顶峰。

  女真铁蹄不会轻易停下,以战养战才是他们最喜欢的掠夺方式。

  只可惜,东京城的繁华绚丽,遮挡了大宋君臣的眼睛和心智。

  他们看不到,也不相信燕山以北的女真人,已经在磨刀霍霍。

  赵朴叹了口气:“再过不久,北伐王师就会返京。

  其中若有陈先生相熟之人,不妨请来,详细询问燕京见闻。

  相信陈先生会对女真人有更多了解。

  如果有机会亲自去到燕京更好,身处燕京,也会有一番和在东京不同的感受。”

  邓肃若有所思:“雍国公方才说,想去燕京做一些事,莫非是为将来两国交恶未雨绸缪?”

  赵朴道:“不错,有备方能无患。

  宁愿是我杞人忧天,也不愿事到临头被打个措手不及!

  我想做成此事,必须得到朝廷支持!

  若是王黼当政,必定困难重重。

  于公于私,我只能选择与蔡家站在同一阵营,请二位先生理解!”

  二人相视一眼,沉默片刻,陈东道:“雍国公忧国忧民之心,令人敬佩!

  某虽不愿攀扯蔡家,但为支持雍国公,罢黜奸相,就做一次捉刀小吏!”

  邓肃笑道:“雍国公放心,待我二人将文章撰写完毕,五六日内就能见报。”

  赵朴站起身长揖:“二位先生高义,赵朴拜谢!”

  终于说服二人与蔡家联手对付王黼,赵朴心里一块大石也算落地。

  叙谈片刻,二人送赵朴离开书铺。

  回到堂屋,邓肃忽地问:“此前,雍国公请你帮他寻觅一位书吏使,可有人选?”

  陈东笑道:“有几位刚入社的学子倒有兴趣,改日请雍国公过来细谈。”

  邓肃道:“少阳兄还是回绝他们吧,就说已有合适人选。”

  陈东一愣:“此话何意?”

  邓肃笑道:“某愿自荐,随雍国公前往燕京。”

  陈东吃惊道:“书吏使不过一杂吏,志宏自荐,岂不是大材小用?”

  邓肃哈哈一笑:“邓某不过一书铺东主,一介白身,哪算什么大才?

  今日听了雍国公一番高论,还真想去燕京见识见识!”

  陈东认真道:“志宏当真想好了?”

  邓肃拱手道:“我走之后,书铺就拜托少阳兄代为照看。”

  陈东叹口气:“志宏放心去便是。”

  ~~~

  两日放休结束,皇子课业重启。

  赵朴起个大早,匆匆洗漱完毕,囫囵吃些清粥馒头,背上沉甸甸书篓,出门赶往资善堂。

  彼时辰初刚过,天边曦光微亮。

  不知从哪里传来一声公鸡打鸣,高亢鸣声传遍整座蕃衍院。

  赵朴踏出养心堂院门,正好遇见赵构。

  这厮睡眼惺忪,背着书篓一脸无精打采。

  俩人见面,不约而同地打了个哈欠,随即苦笑连连。

  与老九结伴而行,走了一阵,老十一赵模、老十二赵植、老十四赵棣相继加入。

  小赵樾斜挎书包,不知从哪个犄角旮旯窜出来,叽叽喳喳地和哥哥们一同上学去。

  老八赵棫不知何时,一声不吭跟在队伍后面。

  别的兄弟不理他,他也不理别人。

  步行前往资善堂的路上,要穿过一条松柏林道,四周空气清新,犹如晨起漫步在公园里。

  如果这条路不是通往资善堂,这种感觉将更加惬意。

  赵佶皇帝做的不咋地,对于皇子课业倒极为重视。

  严格规定皇子每日就学时辰,严禁迟到早退。

  还规定皇子就学期间,不得带内侍仆从,连书包书篓都得自己背。

  蕃衍院管勾太监廖安,站在道旁,笑眯眯地望着一众皇子。

  这老阉竖是在清点人头,看看还有哪位皇子没有按时起床就学。

  来到资善堂,众皇子分成两拨。

  十五岁以下读小学的前往小学堂,余者前往大学堂。

  大小学按照皇子年纪、课业划分。

  赵朴今年刚刚小学毕业,升入大学堂。

  八岁的小赵樾是小学堂最新一位学员。

  分别时,这小子瘪着嘴、红着眼圈,拉着赵朴衣袖不肯撒手。

  赵朴一脚将其送走,让他知道什么叫做来自亲哥哥的爱。

  辰正时分(八点准),大学堂开课。

  资善堂规矩森严,首要一条,“凡入资善堂,王以师长为尊,先礼答拜,以示宾礼。”

  只要跨进资善堂,不管是太子还是皇子,皆以师长为尊,见师长先行礼。

  其余规矩,诸如“不得于堂中戏笑、不得携带玩弄之具、不得搅乱课堂秩序”等等不胜枚举。

  赵朴刚刚拿出课本摆好,一位年届五十、须发花白的长者走上讲台。

  “他是资善堂翊善、大学直讲韦寿隆!

  这老头讲课喜欢拖堂,且每次都会留下一大堆课业。”

  同排不同桌的赵构压低声吐槽。

  “对了,韦老儿也是最难告假的翊善之一!”

  赵朴咧咧嘴,暗自庆幸他只用上一个月的课。

  今日讲《尚书》——夏书·禹贡篇。

  赵朴原本以为,自己能聚精会神听完一堂课。

  可当韦寿隆舒缓悠扬的声音响起,一刻钟后,赵朴只觉头脑昏沉,睡意袭来。

  再转头看看四周,老十一赵模手撑脑袋,嘴都咧到耳根子。

  老十二赵植趴在课桌上,书本下压着一本画册,看得津津有味。

  老八赵棫坐在最后一排,干脆拉开椅子横躺,呼噜声有渐响之势。

  “九哥~”

  赵朴转过头,刚要说话,却见赵构腰背挺直地端坐着。

  再仔细一看,这家伙两眼微阖,呼吸均匀,明显是睡着了。

  赵朴愕然无语。

  环视课堂,众皇子有睡觉的,看闲书的,讲悄悄话的,如他一样发呆的,就是没有听讲的。

  赵朴知道,其实皇子们课业考核成绩都不差,表面看上去,都是一帮好学生。

  特别在徽宗朝的艺术熏陶下,皇子们各展所长,多才多艺。

  由此说明,这帮赵氏宗亲,都他喵的是人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