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末年当皇子 第83章 仪王,老夫只能帮你到此
作者:火腿滚豆花的小说      更新:2024-03-02

  平州治所,卢龙县城。

  节度府内,张觉从燕京回来,已有三日。

  府邸原有匾额,挂的是“辽兴军节度府”,乃是大辽前卫尉卿、知制诰,大臣韩昉亲笔所书。

  如今,原有匾额已被摘下,换上了金太祖所赐的“南京留守府”。

  燕京城破,韩昉降金。

  张觉听闻,大金新皇吴乞买对韩昉十分欣赏,仿照宋辽馆阁制度,授予韩昉昭文馆直学士,留在身边听用。

  张觉把旧牌匾收藏在卧房内,时不时拿出来擦拭尘埃。

  天庆二年(1112年),张觉和韩昉同科取士。

  韩昉高中状元,张觉只是进士榜里普通一位。

  二人交情平平,张觉却始终对韩昉才华颇为钦慕。

  旧牌匾,也是当年张觉亲自登门求来。

  而这一次,张觉决定不再保留这一旧物。

  当着亲弟张仓、儿子张济面,张觉把旧牌匾扛到院中,亲自拎起斧头,将其劈碎。

  又添上柴禾,一把火烧成飞灰。

  旧牌匾碎块在火堆里燃烧,发出一连串“哔啵”声。

  窜起的火焰倒映在张觉目瞳深处,让他有种如释重负之感。

  “大哥此举,莫不是意味着,我平州张氏,从此后与大辽再无关系!”

  张仓忍不住问道。

  张觉又往火堆里添置柴禾,说话声带着几分决然:

  “从今起,平州张氏再无大辽印记。

  我张氏将扎根三州,走出一条前人未有之路?”

  张济文文弱弱,一副书生样,有些担忧地低声道:“听爹说,那仪王不过刚刚加冠,他说的话,到底能不能信?”

  张觉拿着铁钩拨弄火堆,沉声道:“昨日仪王派人到新仓传信,让我等候两月。

  他说两月之内,东京必有消息传回。

  大宋官家答不答应此事,到时候就知道了。”

  张济道:“即便大宋官家同意,可金国那边又该如何办?

  吴乞买对平州虎视眈眈,阇母大军就在松亭关外......

  想让女真人放弃三州,难如登天!”

  张觉站起身,低头看着逐渐熄灭的火堆默然不语。

  张仓道:“主意是那仪王出的,该怎么让女真人松口,也是宋人应该操心的事。

  他一个皇子,总不会空口白牙胡乱说一通。”

  张济苦笑道:“父亲若封勃海王,以三州之地建渤海国,宋金在辽东避免兵戎相见,我张氏也能夹缝求存。

  此办法,对三家都有利。

  难就难在,女真人侵略成性,依仗军力强盛,不愿和大宋平起平坐,更不愿退出三州。”

  张仓道:“吴乞买若不同意,我们只有带领三州军民投降大宋。

  三州邻近燕京,如果被女真人占据,燕京如何保得住?

  到时候打起来,就不信宋人会作壁上观。”

  张觉仰头叹息一声:“事已至此,结局如何,我们无法左右,唯有等待。

  我张氏世代居于平州,就算此次谋划不成,也不能置平州军民于水火之中。

  事情若到了无可挽回之地,当以保全三州军民为主。

  你们可明白?”

  张济揖礼道:“父亲仁善,乃是三州百姓之福!”

  张仓笑道:“大哥能当上勃海王最好,若是不成,我们就带领三州军民投降大宋。

  大不了,今后我张氏迁到河北定居,安稳过日子也好。”

  张济笑道:“孩儿治学多年,还未有机会参加科举。

  等天下太平了,孩儿想到东京参加科举,见识大宋士子风采!”

  张觉看着儿子和弟弟,忽地仰头大笑起来,用力拍了拍他们的胳膊。

  “你们能看得开,我也就放心了。

  只要能舍下权势富贵,这日子到了哪里都能过!”

  张仓又问道:“阇母驻军松亭关外,该如何打发这厮?”

  张觉沉吟片刻,“你亲自去一趟松亭关,打开关门,邀请阇母率军入关!”

  张仓先是吃了一惊,很快明白过来:“大哥是想让阇母知道,萧干作乱,与平州无关。

  我们并未做出背叛金国之事,张氏问心无愧?”

  张觉笑道:“正是此意!越是小心防备,越是惹人生疑。

  索性打开关口,阇母若想入关,只管放他进来。”

  “大哥放心,我这就去!”张仓抱拳而去。

  父子回转后宅,池塘边一座阁楼,二楼传出舒缓悠扬的琴声。

  隐约可见一个纤细身影坐在阁上抚琴。

  张觉驻足听了会:“旖儿这琴声,似乎带着些愁绪?”

  张济轻叹道:“近来城中流言众多,人心有些不安。

  小妹不谙世事,却也从婢女仆人口中听到许多。

  或许小妹也知道,家族处境堪忧。”

  张觉眼中划过厉色:“传下命令,今后府中不得乱议流言!更不许在旖儿面前乱嚼舌头!

  谁敢再犯,打断腿赶出府去!

  命李安弼派人好好查查,看是谁在暗中搅乱平州民心!

  查到以后,格杀勿论!”

  张济忙道:“孩儿遵命!”

  张觉往阁楼看了眼,“等日头好些,多带旖儿出城走走,别整日待在府中,免得憋坏了。

  出城时,记得让高党亲自率军保护。”

  “爹放心,孩儿明日正打算带小妹出城游玩......”

  ~~~

  东京,皇城庆寿殿东阁。

  蔡京拿着块丝帕,捂嘴咳嗽,咳得相当剧烈,让赵佶也不免为他感到担忧。

  “蔡卿可要多多保重身子啊!往后杂务,不妨让蔡六多多分担。”

  赵佶叮嘱一声。

  蔡京喘口气,拱拱手道:“老臣多谢官家体恤。”

  蔡京重登相位不到两月,王黼死后造成的朝局动荡刚刚平息,百官人心也渐渐安定。

  这个时候,蔡京可千万不能有事。

  两月来,有蔡京佐理朝政,赵佶得享清闲。

  对比王黼,还是蔡京更让他用得安心、顺手。

  蔡京面色呈现不健康的灰白色,老年斑长满额头面颊,一绺白须越发干枯,人也越发消瘦。

  若是赵朴看见他这副模样,肯定会大吃一惊。

  种种迹象表明,蔡京这次病得不轻。

  加之其七十六岁高龄,实在凶险得很。

  蔡京把一份亲笔所写的章疏呈递御案,颤巍巍坐下,说道:

  “官家,这是老臣写的一份《安定辽东燕京疏》。

  只等金国新皇同意敕封张觉为勃海王,就可以按照章疏里所建议的法子,逐一施行,稳定燕京、平州局势......咳咳咳~”

  赵佶随手翻了翻章疏,皱眉道:“可一旦敕封张觉为勃海王,岂不等同于拱手让出三州之地?

  将来数年乃至数十年,三州都不可能重归大宋?”

  蔡京说话时有些上气不接下气:

  “大宋拿不到三州,自然也不能让三州白白落入金国手中!

  敕封张觉,推动三州建渤海国,是唯一让三州脱离金国掌控的办法。

  三州对于大宋和金国,都是不可能放弃的要塞险地。

  若为此争执不下,两国迟早兵戎相见。

  唯一缓和矛盾的办法,就是两国暂时放弃对于三州的掌控.....咳咳~”

  蔡京捂着嘴又是一阵剧烈咳嗽,张迪赶紧上前为他拍背。

  赵佶沉吟着,觉得蔡京说的在理。

  他舍不得三州,却又担心激怒金国。

  索性两边都放手,是眼下最好的选择。

  相比较而言,三州独立对大宋更有利。

  赵佶笑道:“既如此,传旨王安中,让他尽快与张觉接触。

  另外,命礼部侍郎许亢宗任吊唁使、国信使,赵良嗣为副,并同马扩等人,出使金国,前往会宁府吊唁金国太祖皇帝,同时朝贺新君继位!

  说服金主敕封张觉一事,交由许亢宗、赵良嗣全力办妥!”

  蔡京大喜,心里松了口气:“官家圣明!

  此事若成,或可保燕京辽东十年太平!善莫大焉!”

  蔡京并未告诉赵佶,敕封张觉的主意,正是他的好儿子十三哥首倡。

  倒不是想黑掉赵朴功劳,而是蔡京实在太了解赵佶。

  蔡京深知,官家对仪王并无多少好感,甚至没有多少父子亲情。

  如果为仪王请功,官家反倒会怀疑两人早有勾结。

  也不会相信,自家不成材的“逆子”,在军国大事上有如此见地。

  所以,蔡京自始至终没有提及赵朴。

  蔡京低头看着手里的丝帕,当中有一抹鲜红。

  “仪王啊,老夫只能帮你到此了......”

  蔡京心里叹息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