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 第三十八章 常备之军
作者:昨夜不知愁的小说      更新:2024-06-04

  出了太行山路,马队的行进速度瞬间加快了不少,之后顺着平坦的驿道又复行了数日,再经滏口陉时,天空竟突然飘起了小雪。

  也亏得众人是单骑行进,马儿也不挑路,若真是乘车归行,以雪漫太行的景致,恐怕还真得再用上一两个月才能回去。

  赵章等人日夜兼行,数日之间辗转了不知多少里路,待众骑终于奔入邯郸境内,只见得原本宽敞的通衢大道上、此刻早已经被身着各式服装的人马、辎车,占的满满当当。

  战车行于驿道中央、手持戈戟的将士们行于两侧、少量的轻骑穿行其中,浩浩荡荡的人马踏过、激得驿道上顿时腾起了大片尘土,混着纷纷而落的雪花、就像迷雾一般缭绕在大地的上空。

  放眼望去,一眼看不到头的行军阵仗、就如同一条条白色的洪流,缓慢的朝着北方移动。

  赵章眺着眼前颇为震撼的一幕,此刻才切真的感受到了战争的来临。

  抹了一把脸上快被打满的雪沫,他用马鞭遥指前方,对着身侧几骑沉声说道:“军马皆征,当是行兵在即了,吾等要加速前行。”

  众人皆抱拳应声,随即众骑从驿道两旁快速通过。

  众骑又是全速奔行了近两个时辰,雪也越下越急,看着隐隐在望的邯郸城墙,赵章的眉梢发髻虽已结了冰碴,但一股豪迈之气却直冲心头。

  等在正南城门外的一队甲士快速迎了上来,走在最前面一个看着有点眼熟的汉子向前几步,对着赵章拱手拜道:“末将奉王命在此恭候太子多时。大王令太子归都后,直从紫山大营。”

  赵章闻言和楼缓对视一眼,随即向传命的汉子拱了拱手,一行人马转而绕过王城,继续朝西奔去。

  大争之世,列国伐交频频,自三家分晋而后,旧有的法制显然早已不能适用于这个全新的时代。且较于往昔、亦是催生出了更为惨烈无道的战争形式。

  而为了应对新的国际变化,一轮轰轰烈烈的变法之潮便随之展开。与之伴生的,兵制改革,自然也成了列国堪于自保的首要之径。

  面对更为残酷的战争,无疑对士兵体质及战术技巧的要求大大提高,而未曾经过严格训练的兵士,显然已经难以适应这等新式战争所带的变化。

  所以列国为求图强,急需要一支更加专业的军队。

  而专兵制度(募兵制度)便由此应运而生。

  魏国的武卒制、齐国的五都兵制,其实都是一种专兵制度,这些严挑细选出来的兵士,经过严格的考核达到标准后,便不需要再进行日常那些繁琐的劳役,只需专精于战阵拼杀。

  正所谓,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这些专业的精兵也由此成为了列国威慑外敌的一支利箭。

  但供养这等精兵无疑所耗靡多,不仅要免除其家庭的部分劳役,还要以重金奉养。

  因此列国只能根据各自相应的国情,而裁定专兵的人员数量。

  而在赵国,常备之兵的人数,于君父即位后便一直控制在万人上下,其中一半、便驻守在了邯郸西郊的紫山大营。

  二十余骑一路西行,沿着牛首水(沁河)走到上游,行了大概十余里路,便隐隐瞧见了那道正于风雪中猎猎作响的红色大纛。

  赵章众骑一路奔至大营营外,从各方城邑征集而来的兵员和各类辎重、亦在源源不断的汇聚到此。

  营门外的两个甲士见得赵章一行人奔来,赶忙迎上,待确认过身份后,其中一人带着庞煖和乐毅众骑下去休息。

  另外一人领着赵章和楼缓二骑朝着营地中央的王帐快速奔去。

  临近王帐十余步,两人翻身下马。

  天空依旧飘着雪花,赵章摘掉手上的皮手套,搓了搓快冻僵的手,抹了一把脸,又尽量的整理下身上的行装,来到帐前,二人将腰间挂着的长剑取下,递给了一侧引接的侍卫。

  侍卫撩开了大帐的帘门,二人便走了进去。

  进得大帐,肩上洒落的雪花,顿时融化成道道烟气。

  赵章首先看到的便是大帐中央那個半人多高的铜火盆,里面正熊熊燃烧着篝火。

  帐内此时人数不多,此时几人正分站在篝火旁、围着大案上的一张堪舆图讨论着什么。

  听到有人进帐、顺势向着门口看了过来。

  赵章和楼缓上前两步,把双手抬过面门,朝着上首深深一揖道:

  “儿臣拜见父王。”

  “臣下拜见大王。”

  大帐内一时陷入沉寂,赵章此刻低着头,隐隐能感觉到不少扫视而来的目光。

  片刻后,他突然听到脚步淅索前行的声音,紧接着肩头便是一重,耳边同时传来了一道低沉浑厚的声音:

  “这个模样,才像我赵国的儿郎。”

  话音及落,紧跟着响起了几道附和之声:“恭喜大王。”

  赵章亦是抬头望去,便见得那张熟悉、却时时透露着威严气势的面孔上,此刻似乎正暗含着几分笑意。

  赵章忙回道:“儿臣不得为王分忧,当不得父王称赞。”

  虽是这般说,但他心下此刻却生出一丝兴奋之情,那种感觉不像是儿子得到父亲的称赞,更像是普通人得到了上位者的认可。

  赵王又笑着拍了拍赵章的肩头,目光随即看向一侧的楼缓。

  “上大夫此行使燕,可还顺利?”赵王语气平叙地问道。

  “臣下不辱王命,燕国应盟从兵。”

  楼缓脸色通红,也不知是兴奋的、还是因为帐内帐外的温差太大,被火燎的。

  他边说,边探手从怀中取出一个密封好的竹筒,双手递交给赵王。

  赵王取出里面的帛书,扫视了一番上面的文字、玺授印记,过了许久面色依旧看不出有什么波动。

  只是在看完后、微微点了点头,随即便将盟书递给了身侧几个卿臣传阅。

  赵章二人也趁这个功夫和帐内的众臣见过礼,细细看看,帐内人数不多,却都是赵国的文武重臣、封君。

  片刻后,鬓发斑白的肥义,率先对着赵王拱手拜道:“而今兵粮已至,人和具备,老臣以为,可即日发兵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