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无限物资 第七十二章 神迹
作者:大街H小巷的小说      更新:2024-03-22

  早前修建陕北公路,有些荒漠地区非常麻烦,白天刚刚修了一半,晚上就被黄沙掩埋,第二天清理黄沙又浪费许多时间。

  得知这个问题,朱存枫便让修路队学习草方格治沙法,这个方法足够简单,只需要麦草和人力,当下陕西恰恰就不缺少人力。

  当然最终目的还是种草种树,只是这年月不适合种树,种了也会被人偷偷砍去,先用草方格治理一下。

  不比后世绿草茵茵,当下陕北可以说半点绿色也无,没有一颗树木。前几年陕西官员就向朝廷进言,说百姓外出百里找不到一颗树,家中无柴火可用。

  柴米油盐酱醋茶,柴在第一位,没有柴火可用令陕西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为解决这个问题,朱存枫开设蜂窝煤、煤炉工厂,教导流民怎么使用,蜂窝煤很快盛行陕北。

  有了需求市场就会有人行动,一大群陕北商人从山西收购煤炭贩卖。收购自然是比不上自己开矿的,当年最早投靠的崇信地主代表找到朱存枫,希望朱存枫允许他们自行开采煤矿,朱存枫并不同意。

  私人采矿会引发什么后果,后世有血的教训,但堵不如疏,朱存枫对这些人说,只要他们参与漠南建设,他们就能从鄂尔多斯煤矿购买定量的成本价煤炭,无限的市场价煤炭。

  这些人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搞得朱存枫一头雾水。

  相比于劳心劳力管理和运营矿场,直接买成品更符合他们的利益。投资蜂窝煤厂的利益更高,同样需要招工、管理,还不如开蜂窝煤厂和煤炉厂。

  显然当前的大明商人还没有想到掌控整条生产链的好处,或者说商人们还没有摆脱自己是四等人的固有思维,不敢也不愿让自己太过显眼,免得被朝廷和官吏盯上。

  还有一部分人则在等朱存枫成事,不管朱存枫有任何承诺,任何优待,只要朱存枫还没登上皇位,那一切都是空中楼阁。为了朱存枫四民平等的承诺,这些商人可以等,不会告发谋反,但他们也不会有太多行动和物资支持。

  幸好朱存枫不需要他们捐献钱财,要不然会被他们气死,他们不会出一分钱。对这些人来说,谁赢他们帮谁。可以在不损害他们利益的前提下提供必要帮助,没有再多了。

  这些人能够找到相应人才,或家中自己就有,他们并不在乎这些人才,只在乎看得见的真金白银。朱存枫则正好相反,人才最重要。

  有了人才才能找到好的矿井点,才能更好更安全地挖矿,才能更好炼铁炼钢,这些都需要专业人才,不是只会种田的普通流民可以胜任的。

  提供人才是朱存枫对投靠自己的商人、地主、士绅的要求,这种要求并不过分,更别说朱存枫还会给钱,相当于跟他们买的,商人地主愿意帮忙。

  有了人才,鄂尔多斯煤矿厂与包头钢铁厂很快建立,当然这也少不了朱存枫购买的工业设备。例如炼铁高炉,朱存枫激活了35立方米的高炉,这是最小的了,炼钢炼铁设备一买就是一整套设备,选小号的激活比较便宜,所需的熟练工人也比较少。

  35立方米高炉日产铁105吨,年产3万多。别看这种高炉在后世是落后产能,在大明就是最好的高炉,整个大明全年铁产量才15万吨,而这个产量整個欧洲要到18世纪才能赶上。

  炼铁的过程中,朱存枫还会让工匠学习平炉炼钢,在没有纯氧气顶吹技术之前,平炉是最经济最优的炼钢技术,也能炼出合金钢。

  朱存枫为工匠们购买了学习资料以及模型,正品也买了,100吨平炉,日产300吨钢,年产9万吨,一炉一年顶得上当前全世界钢产量。

  炼钢是系统工业,焦炭、选矿、挖矿等都少不了,朱存枫一一安排,购买相应设备。一直到这会,朱存枫手下的人才明白他为什么那么重视工匠,为什么收拢那么多工匠,因为工匠根本不够用。

  漠南重工业基地建设,基础建设率先完成,被漠南蒙民呼为“奇迹之路”、“奇迹之城”。

  陕西百姓、山西流民与蒙民,三方齐力建设,只用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建造了20公里长20米厚10米高的两座大城城墙,以及榆林到归化,归化到包头的两条公路。

  建造速度是如此之快,快到被人冠以奇迹之名。

  反倒是朱存枫看来,这速度并不快,城墙、公路都不是什么困难的工程,又在平坦的地形上,还能多段施工,用三个月已经很长时间了。毕竟所有物资无限量供应,包括月俸。

  为了激励工人,朱存枫以远离故土出差为名,给每人涨了5钱月俸,那些进入沙漠修路的工人涨了1两。而且每个工人家庭都能从平价商店中购买物资,令所有工人都爆发了极大的热情。

  工人能加工资,为朱存枫出生入死的将士也得到了应有的待遇。朱存枫正式提出军衔和军职制度,用秦制的二十级爵位命名二十级军衔,当然日间口语中还是以上中少将校尉这么叫。

  每级军衔、不同军职都有高低不同月俸,包括勋章在内都能叠加。

  改制后预备役士兵月俸3两,正式士兵5两,从下士开始,士、尉、校、将,每晋升一大级月俸2倍,同级之间20%增长。也就是下士10两,少尉60两,少校175两,少将605两,上将特批1000两。

  月俸看起来很多,大头在士兵,而士兵拿到钱基本都会在朱存枫开设的平价商店消费,等于钱又回到朱存枫手里,对整个大明社会的影响并不大。

  另一面,看起来卖命的士兵还不如工匠,实则不然。工匠是技术人才,士兵只是普通人,普通工匠月俸是不如普通士兵的(1-5两),只有资深或高级工匠月俸才高。

  工匠劳累度、危险度整体上并不比士兵差,就连死伤率都比士兵高。

  征战两年,不算闯王和王满仓所部误伤的人员,整个作战队伍一共阵亡3人,重伤十几人,轻伤一百多人(这才是强大士气的根本之一)。而两酸工厂、车床、机械加工厂、兵工厂等等一共死了近百人,轻重伤更是不计其数,酸厂还发生过爆炸事故,幸亏当时厂里下班没什么人。

  这就是基础教育不合格,拔苗助长发展化工和机械工厂的后果。好在朱存枫并不看重利润,亏本无所谓,只注重发展、培训和保护人才,准备有许多防护装备,才死那么点人,否则轻轻松松上千。

  老工匠可以带徒弟的,多拿一点工资就无可厚非了。如此安排,导致许多陕西百姓不再坚持守着一亩三分地,毕竟想种田老天都连年天灾不让,故而将家中老大送入军中,老二老三等送入工厂,自己则待在修路队。

  如此情景正符合朱存枫的需求,将来发展工业需要无数熟练工,真可谓时来天地皆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