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三国之征战天下 兵种简介1
作者:暮恨秋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baba!青州兵

  初平三年(192年)十二月,青州黄巾军主力无条件向曹投降(不是战败投降)。投诚后的青州黄巾军,连家属在内共计百余万人,其中三十万身强体健者,被曹操编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青州兵”。至于那些没被收为军人的青州黄巾军则专心从事农业生产,作后方补给。被编后的青州兵在曹操的管理下已与以前的流民武装再不相同,并且不久后就投入战斗。

  青州兵打了许多胜仗:

  1。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与袁绍军会合,将公孙瓒等击破;

  2。四年春,在匡亭大破袁术与黑山黄巾军余部、南匈奴于夫罗部的联军;

  3。四年秋,接连攻破陶谦的十余座城池;

  4。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再次攻克陶谦的五座城池,击破陶谦部将曹豹和刘备的联军。

  在成军后的两年多时间里,青州兵几乎是所向无敌,为扩大曹操的地盘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也是曹操军表现得最野蛮的一段时期,“所过多所残戮”。不过,这支部队很快就遭到一次大挫败。就在兴平元年,与吕布的第一次濮阳之战中,吕布突然以骑兵进攻基本为步兵的青州兵,青州兵大败而逃,连曹操也受了伤。这时候青州兵,只剩下了一万多人。

  曹丕即位时青州兵差点兵变

  骁虎豹/虎豹骑

  《魏书》说:“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虎豹骑的统领历来都是曹氏将领,比如曹真、曹休和曹纯,大家都知道曹操最信任曹氏将领,虎豹骑历来由曹氏将领统帅,由此可见其重要。

  分****营与豹骑营两营,曹纯曾兼****营都尉。曹休曾任豹营的都尉。

  虎豹骑曾经围攻南皮,斩杀袁谭(袁绍长子)“乃纵****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西凉八部之二)等。”北征乌丸三郡,俘掳单于蹋顿,“及北征三郡,纯部骑获单于蹹顿”;

  南征刘备,单日跃击百里,仅以五千大破荆州兵十万余众,并且在当阳擒获刘备二位女儿(没还)一位儿子(但刘禅被赵云救走)以及大量的辎重与部众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率。进降江陵。”初建于曹操起起义之时,是曹操为对付河北军队而设立,总指挥为曹纯,人数约为3000骑。士兵均从各军队的精锐、各军队的将领中挑选(没错,用将领当小卒.这点主角可以借鉴)

  于官渡之战投入战场。初期,横扫整片河北军队。河北军凡见身披黑甲,帅旗为“纯”的骑兵,无不闻风丧胆,溃不成军。此时,因为曹操开始发现这支骑兵的可发展性,军队开始扩张。

  到河北战局结束后,军队人数增加至2w骑,分化为左、中、右三营。其中,中营实力最强,原3000骑均归入中营。总统帅依旧为曹纯。具历史记载,曹操当时想把虎豹归入自己旗下,但遭士兵联合,并声称只愿听从于曹纯,所以曹纯才成为统帅。(这种情况对于主角似乎不会发生)

  到曹操决定南下时,2w骑的虎豹以训练完整。此时北部的乌丸有叛乱迹象,1w虎豹奉命前往河北听后调动。另1w虎豹被分为2队,1队前往西北,约6000骑,1队随大军南下,约4000骑。

  在新野一役,500虎豹连夜追击刘备,并追上刘备大军,可惜连夜的劳顿,虎豹的作战能力下降,未能阻截刘备,等到大军赶来后,才于长板坡追上刘备。

  此后,曹操为惩罚虎豹军,派其驻守襄阳,从而避免了在赤壁之战中遭灭。曹操赤壁兵败,选择从华容退兵,但曹纯不知。纯帅4000虎豹前往赤壁支援曹操,可谁知碰上追击的东吴军队,吴军约有2w。在纯的指挥下,4000虎豹突出重围,并灭敌1w,自身损失不到1000。

  回到许昌,曹操以救援不利处罚虎豹北上平定叛乱。直到曹操进攻汉中时,虎豹才再次调回大军。汉中战役后,虎豹镇守长安,难有表现机会。

  在汉中失守后,曹操兵败,在逃向长安途中遭西凉骑兵拦截,此时虎豹也即使赶到救援。三国时期最强的2种骑兵正面交锋,最后西凉骑兵因盔甲过重,移动能力不敌虎豹,加之虎豹配有弯弩,具有远程杀伤能力,西凉骑兵大败而回。虎豹也重新得到曹操的肯定。但这并不代表西凉铁骑弱爆了,稍后会有讲解……

  此后,三国开始进入鼎立时期。曹纯病死,虎豹编入曹操的护军中,从此毫无记载。

  不过具许多专家考究,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把西凉铁骑全部歼灭的那支军队,极有可能就是虎豹。不过,因为没有明确的历史证据,因此没人敢肯定。

  总结:虎豹,属骑兵类。身皮黑甲、头戴护面盔。主武器为枪(长约2。1米,枪头带有弯钩),次武器为铁剑、弯弩。所骑马为上党所出,名曰“黑驹”

  陷阵营

  吕布在各位心中,很可能就是个“三姓家奴”,其实不然。理由?首先,吕布杀了丁原后,投奔董卓,跟随他的武将包括高顺、张辽。发现问题了吗?如果没有,那继续看下去.杀董卓,被董卓旧部击败,逃出长安,跟随他的武将中,同样有高顺、张辽,发现问题了吗?(还没发现的多读几遍.)好,跑题了。

  没错,为什么高顺、张辽这样的忠义之士会一直选择跟随吕布?原因就是,吕布做的事,都是可以认同的,因此他们没有不服。三国时代本来就是一个尔虞我诈的时代,要想生存,就必须够恨、够精、够胆,因此叛变并不代表就是一件坏事(典型:刘备~~)。

  吕布的军队,从来都是能者就必会得到任用(简单点说,谁强用谁,实力第一)。张辽、高顺是吕布的得力助手,因此说明了高顺的能力很强,甚至强于张辽(文远的支持者们别生气呀~)。

  高顺何许人?

  史料中的传记(已简化):

  高顺是吕布手下的骁勇战将,他的部队被人们称为陷阵营。随吕布奔波征战,劳苦奋命而又忠心耿耿。下邳城破,高顺为曹操所俘,不降被曹操处斩。(《三国演义》)

  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所将七百馀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陈营。顺每谏布,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英雄记》)

  高顺,历史对他的记载实在太少了,在正史中,只有这样的描绘:“建安三年,布复叛为术,遣高顺攻刘备于沛,破之。太祖遣夏侯敦救备,为顺所败。”这是高顺首次正面描述,干净利落的两次胜利。直到最后“布与宫、顺等皆枭首送许”,高顺才再次献身。高顺的现身并不多,却屡屡是在关键时刻现身。

  或许因为高顺过早的退出三国舞台,导致他手下的陷阵营,因此绝迹,没有留下过多的记载。我们只从正史中发现这样的描述:“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

  简单,酷似这支部队很不起眼,可仔细一看,却发现这只部队非常可怕……

  “每所攻击,无不破者”是什么意思?对文言文有了解的都明白……只要陷阵营发动进攻,就没有不能攻破的部队(大意,翻译不好别骂呀)。此时,你会有疑问:是不是夸大的?答案为:不是!

  查看史料,我们可知道,陷阵营是高顺唯一的部队,后期吕布将陷阵营交给魏续后,高顺就充当吕布的副将了(当然确实是禁足,可是打仗的时候,军队还是交还给高顺)。这说明,先前高顺打败刘备、夏侯敦所率领的部队一定就是陷阵营。能打败两个那么有名的将领率领的部队,可以想象陷阵营的实力一定非常强。而且要知道,正史中,那两次对战是唯一描写陷阵营对战的,此前此后就再没有过陷阵营对战的史料……发现什么问题了么?只打了两场战斗,两战全胜……似乎太恐怖了点吧。而且要注意,没有任何史料记载,陷阵营被歼灭。从高顺被斩后,陷阵营也神秘失踪……没有任何史料提到和陷阵营有关的事情……

  正如它神秘的消失,它也是神秘的出现。没有任何记载关于陷阵营的组编,全军仅有七百余人,且各各骁勇善战,装备配制又是最精良的。无疑给这支部队再次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据史料记载,对陷阵营的装备配制描述是“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再参看另外一段出自曹操的史料:“袁本初铠甲万领,吾铠甲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军策令》)。可以知道,在西凉骑兵未传入中原前,中原地区的骑兵主要以轻骑为主,且未能普及。因而“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指的就是重装步兵的配备。

  那么陷阵营就是步兵咯?非也!矛盾同样存在……高顺一直都跟随着吕布,而吕布的部队均为骑兵(在后来起yi后也有步兵),所以高顺也极有可能指挥的是一支骑兵。且如果是步兵,那么又如何对只有七百余人却能达到“每所攻击,无不破者”的威力作出解释呢?要知道,只有骑兵才有这样的威力……

  先登死士

  先登,在三国时期,算一种先行部队,也可算为敢死队。先登兵一般都是当开路先锋,遇河搭桥,遇坑填路,遇密林则先探察,撤退时则断后。很多将领都统领过先登,如曹操军的于禁,史料也有这样的记载:“太祖初征袁绍,绍兵盛,禁原为先登。太祖壮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太祖引军还官渡。”(《魏传》)

  可我介绍的这支部队,却不是一般的先登兵,并有着传奇的经历。在袁绍军下,有四人最被袁绍器重,而排第一的,就是鞠义。水涨船高,鞠义所统领的这支先登,也是袁绍军中的精锐之军。

  在正史中,这支先登兵首次正面亮相,是在界桥战。让我们先来说说界桥战!

  在界桥战中,袁绍从一开始便处于被动。理由?公孙瓒咱界桥战中派出了万余骑,其中包括了精锐部队——白马义从(详情再次见上)。反观袁绍,主力军为步兵系的,在对抗上处于绝对劣势。典型例子,就是张合的大戟士。下面有段取自《英雄记》的片段,描写的是袁绍派出大戟士时的信心满满的样子。

  绍笑曰:“彼有‘白马义从’,某有‘大戟士’,安惧哉?”呼郃:“隽乂,盍为吾破之!”

  结果呢?大戟士大败而归,根本承受不住万余骑的冲击。之后,袁绍派出了鞠义这支精锐先登兵。史料这样记载道:

  “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阵於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

  很多人都误认为,鞠义手下的这支先登兵是一支弩兵,其实不然。鞠义的这支先登实乃一支步兵,且配备有大盾,并且“晓习羌斗”。到了这里,可能很多吧友会问:“白马义从是被弩箭,生生射跨的,如果先登兵不是弩兵,那么弩箭哪来的?强弩难道不是弩兵吗?难道那些弩箭是靠什么东西自动射出来的?似乎那时候,诸哥还没发明而早期连弩早已失传。”

  全答对!不过先不着急解释疑问,看下去就明白了。

  史料有万余骑被射跨的描写:“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陷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

  “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种”《后汉书卷七十六》这是说天下最强兵种源自何处。

  鞠义的先登兵,由西凉人组成,西凉人上肢力量非常大,被认为是骑兵的上佳人选,可鞠义却打破了传统,用西凉人组建了一支步兵,并且将西凉人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鞠义的先登兵是辉煌的,它打败了三国时期又一精锐部队——白马义从,从那一刻起,它注定会被载入历史。

  虎卫军/虎贲营/禁甲卫士

  祖募陷陈,典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馀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拜韦都尉,引置左右,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

  许褚虎卫军:太祖徇淮、汝,褚以众归太祖。太祖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诸从褚侠客,皆以为虎士。初,褚所将为虎士者从征伐,太祖以为皆壮士也,同日拜为将,其后以功为将军封侯者数十人,都尉、校尉百余人,皆剑客也。

  典韦、许褚不仅自身勇猛,他们所率领的禁卫军也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勇士,十分精锐。演义中将这些亲兵称为“虎卫军”,《三国志》里虽然没有这个称谓,但其战斗力之强悍无需质疑,碰到征战的时候,常常率先冲锋陷阵。典韦宛城护主时,手下十多个校尉“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而许褚的手下很多都是最初跟随他一起投军的侠士,随军征战,军功赫赫,不少人后来都得到了封赏和提拔,成为将军,甚至获得封侯。

  历代虎贲都是精锐,张绣接受贾诩建议,突然造反,奇袭曹操之营,曹操被杀的措手不及,出战不利,轻骑遁去。典韦在门前奋战,贼军不能得入。贼兵于是分散从其它门进营。其时典韦部下兵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恶战,无不以一当十。属于精锐中的精锐。

  大戟士

  三国时期,沮授为监军,白绍:“瓒好白马,屡乘以破虏,虏呼为‘白马将军’。故选精锐三千,尽乘白马,号‘白马义从’,以实禁卫也。”

  在三国的征战中,“白马义从”只是一颗流星,它是公孙瓒的精锐骑兵部队,可惜,只经过短暂的辉煌,就在界桥战役中被袁绍的大将鞠义歼灭了。公孙瓒是在和北方少数民族的作战中以勇猛豪迈而成名的,他善使双头铁矛,《后汉书》曰:“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白马义从后扩充成相当规模的部队,一时威震塞外,乌桓“乃画作瓒形,驰马射之,中者辄呼万岁,虏自此之后,遂远窜塞外。”。可惜,界桥之战公孙瓒碰上了他一生的克星鞠义(再次.详情见上),白马义从就此一蹶不振。“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义兵皆伏盾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雨发,所中必倒,临陈斩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甲首千余级。瓒军败绩,步骑奔走,不复还营。”这是一个典型的用击破骑兵的战例。值得一提的是有资料提到赵云原是白马义从之一,也算给这支精兵保留了种子。顺便说一句,《英雄传》记载,袁绍听到白马义从,有这样一段对话——

  绍笑曰:“彼有‘白马义从’,某有‘大戟士’,安惧哉?”呼郃:“隽乂,盍为吾破之!”郃自张望不言

  那么,张郃的大戟士,是不是袁绍军中的又一支精兵呢?

  总之。大戟士属于重装“精”步兵,统帅是张郃,是袁绍部队中的精英部队,每个士兵都配备着大戟和重甲,但没有配备盾牌和弩,是袁绍跟公孙瓒的白马义从相抗衡的力量,可惜啊,不争气,反而被白马义从给克制。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忽略的,大戟士强调的也是精锐性,可以说每个大戟士成员都具有普通将领的实力,对付除了轻骑兵外所有部队都具有压制性的优势(重骑兵可以依靠枪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