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情颓恋:刚爱过就把爱放在一边 第93章 躲避
作者:金笛Q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十月下旬的一天上午,裴小菲独自一个人赶到中医院,拆掉了左前臂的石膏。拍过片子后,医生告诉她,左臂恢复得不错,但还不能负重,起码再养两个月。裴小菲一边答应着,一边挥动了一下左臂,觉得拆了石膏的左胳膊轻松自如了许多。

  下午两点,裴小菲心情愉快地走进项目办公区,见谁都挥动一下左胳膊,嘴里说着“好啦好啦,全好了!”

  就在裴小菲天真烂漫地走进办公室时,端木棐林竟神出鬼没地跟了进来。

  自从那次和他在“小桥流水”酒店分手后,她就再也没有和他单独约会过。在那段独处守心的日子里,她明白了很多,也渐渐看清了他的嘴脸。

  “你说,为什么老躲着我?”

  “不为什么,心里烦……”

  “你烦什么呀?”

  “烦就是烦,还需要为什么吗?”

  “今晚有时间吗?我请你到‘小桥流水’吃饭。”

  “没时间。”

  “难道我们说分手就分手了?连一点缓和的余地都没有?”

  “没意思……”

  “你也太绝情了。”

  “你愿意怎么想就怎么想……我无所谓……”

  “你放心,我有耐心,绝对有耐心……不信走着瞧?”端木棐林说罢,一脸郁闷地走出去。

  他越是厚颜无耻地黏糊她,她越是对他不冷不热、爱搭不理。然而她的态度不但没能让他踟蹰不前,反而愈加激发起了他追逐她的欲望。男人像萝卜,再好的萝卜时间长了都会花心,更何况他还不是什么好萝卜呢!

  当然,她心里也清楚,无论他现在如何死缠烂打地追求她,也不会和她结婚。他只想猎奇,却又不愿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看透了他的嘴脸,她对他越加避而远之。可是,她越是在情感方面疏远他,却越是在身体方面渴望他。这种渴望,来无踪、去无影,搞得她心烦意乱、苦不堪言。一想到这些,她又怨恨起他来。如果不是他,她也不会变得如此放诞不羁。

  为了释放欲望,也为了排遣寂寞,裴小菲双休日只好没事找事干。

  星期天一大早,裴小菲早早地爬起来。她到食堂吃过早餐,便打的来到川沙“内史第”。她听说“内史第”出了很多名人,便想一探究竟,顺便也沾沾名人的灵气。

  裴小菲走进井然有序的川沙南市街口,骋目流眄,一座鲜为人知的深宅大院豁然入目。细细端详,门楣镶嵌的“内史第”三个粲然可观的大字,仿佛带着历史的气息,浩浩荡荡、扑面而来。她心如撞鹿地走进峥嵘轩峻的“内史第”,宛若走进了历史的天空,一段老宅尘封的记忆竟在不经意间骤然打开。

  楚楚不凡的“内史第”原名叫沈家大院,为沈树镛祖上所建。清咸丰九年(1859年)沈树镛中举,官至内阁中书,由此沈家大院改名“内史第”。官位不高的沈树镛是个博学多才的人,酷爱秘籍、书画、金石、碑帖,收藏极为丰富。沈树镛于1863年获得了一份宋拓的《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虽然其他地方也陆续出土过《汉石经》的碑石,但大多残编断简,因此沈树镛所藏弥足珍贵,沈树镛还将书斋命名为“汉石经室”。

  说到“内史第”的沈家,不得不说说黄家。黄家与沈家有着密切的亲戚关系,黄炎培祖父黄典谟是沈树镛的姐夫,外祖父孟庆曾是沈的妹夫,黄家四代都居住于此。1878年10月1日,黄炎培诞生在“内史第”。“内史第”为黄炎培青少年时读书、求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汉石经室”的大量碑帖、典藏古籍、近代中外名著,都成了他获取知识的源泉。尽管翩翩年少的黄炎培枕典席文,但对他世界观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还是姑父沈肖韵。黄炎培年少时,多受姑父沈肖韵的循循善导和谆谆教诲。他在《题肖韵姑父遗像》中言道:“川沙百年来文化中心,必推我姑父沈肖韵先生家,先生禀承家学,器识文艺,为时推重,与物无忤,对之如饮醇醪。甲午后,锐然以新知识授我后进。”

  音乐教育家黄自是黄炎培的侄子,1904年3月23日诞生于川沙“内史第”东厢房二楼南房。黄自幼年在川沙小学堂求学,后入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曾先后在奥柏林音乐学院和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获耶鲁大学音乐学士学位。其沥血叩心的毕业作品《怀旧》序曲,为我国作曲家所作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1929年回国后,相继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国立音专理论作曲组任教,音乐家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等都出自黄自门下。抗日战争期间,黄自审时度势,写下了慷慨激昂的大型爱国合唱曲《抗战歌》、《旗正飘》、《九一八》、《热血》等,为我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卓尔不群的贡献。

  说到“内史第”,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宋嘉树,海南文昌人,1886年,留学美国后受美基督教会派遣回国,来到上海开始传教生活,后停止巡回传教来到浦东,成为川沙地方传教士。宋嘉树因深爱倪桂珍而与之成婚。倪父曾受教于沈树镛,便向沈家租借“内史第”第二进西厢南侧上下四间房,做女儿女婿的新房。于是,宋嘉树和倪桂珍这对情深伉俪便住进了“内史第”。

  琴瑟调和的宋嘉树和倪桂珍在“内史第”先后生下了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直到1904年全家才离开川沙迁至浦西。宋庆龄在“内史第”生活了11年,宋子文生活了10多年,宋美龄生活了7年。在此期间,宋嘉树对子女面命耳训而不失关怀备至,开明大度而不加放纵不羁,赢得街坊四邻啧啧称羡。宋嘉树为实现对子女“不计毁誉,务必占先”的目标和愿望,把6个孩子全部送往美国,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和西方思想的熏陶,这为宋氏姐弟后来步入政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