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前有一封情书 一封情书:自嘲
作者:子车小叙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汉朝末年,战乱频频,身处下层的人民饱受流寇的洗劫,水深火热的日子过一天都嫌多。这时候等级森严,按士农工商依次排高低贵贱,做士大夫可是吃的皇家饭,就算改朝换代也有被策反辅佐新朝的机会,不过核心的人物是难过活的,最好的气节表现是国在人在,吃哪朝饭做哪朝臣,退隐山林也能流芳百世。

  在苏州当地有位很出明的夫子,他创办的学堂占地面积很广,房舍林立,白墙黑瓦,远看就是一幅水墨山水,据说夫子原是在朝为官现在一直赋闲与乡,地方官员也与之保持若即若离的互动,不过他从不言政,桃李遍天下的夫子学生来自社会各阶层,阔少、贫农、世家等等。学子们也是力所能及的拿银两的,带一捆草烟的,背一袋小米的,进入学堂后大家都的自食其力耕种劳作,夫子教学的理念就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半耕半读方式。

  学堂名为“听雨轩”,这块大匾也是白底黑字显的那么低调,挂在已经被风吹日晒到暗黑,不过都涂过黄油防止蛀虫,有人不禁要问了,为啥白墙黑瓦牌匾都不来点出彩的颜色,那时候红色、黄色都是皇家才能使用的颜色,普通百姓从房屋构造的规模和装饰的色彩都是限制住的。听雨轩两旁垂挂着对联,正是弥勒佛的那幅“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其实写弥勒佛的对联有很多,例如“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雨己何所不容”。对联字字笔力雄健,夫子特意书写作为学堂的门饰。

  夫子脸上皱纹多大多是浅纹不深那种,一头银发再加上蓄着山羊须,愣是很显清高,估计他介绍自己都会是这样:“山人...”。学院实行十天制,就是每十天为一个教导课程,所以不论你是属于哪个阶层,都可以来这里听听夫子的教导,时间有长短而已,领悟有高下区别,这更像是旅游小景区,来此为了充电、散心,待的时间长的学子在扎实后去考功名,一眼换去又三年,年年都有愁志人。

  学子们在踏入学堂之前就看过对联,这也算是入门教育了。要笑,还得笑人笑己;要容,更要容天容地,那么“听雨轩”算是首都了,修学时候要听从、容纳,读着四书五经,想着出人头地,过着半耕半读。从人心入手的教育是最稳固的教育,用权势诱惑镇压的教育是最腐败的教育,而听雨轩的教育是稳固而又腐蚀的,哪里的学子当时看来都是秀才、举人,现在看都是维护落后社会的字俘虏(这段话不知道是什么感情状态写下的,也感觉没啥节凑和连续,不过这当时在高考邻近的日子,有这样不满也是情理之中的,所以还是偏偏斜斜的拿来作记录)。

  我想起最近一档综艺节目中的片段,两位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在调节现场气氛时候,其中演员1拍手领唱到:“朋友们好吗?我想听听你们的回答,观众朋友你们好——”;现场观众:“好——”;演员1拍手再唱:“谁有钱啦,谁有钱啦,谁有钱”;现场观众:“我有钱啦,我有钱啦,我有钱”;演员1拍手又唱:“谁有病啦,谁有病啦,谁有病”;现场观众:“你有病啦,你有病啦,你有病”。演员2这时候出来了,“你看看你,领大伙唱歌搞的自己多尴尬,笑一个缓解下气氛”,演员1“哇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