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宫魅影 第42章 自古帝王州
作者:火舞天风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陕西西安。

  八百里秦川。

  陕西关中也称“八百里秦川”,它南倚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先秦统一中国之前,本土就在关中一带,南山北原,东境之北段黄河自北而下,在风陵渡一带折而向东,东境南段为崇山峻岭,山与河形成东境的天然屏障,中间潼关以东至河南灵宝有一通路,是有名的桃林塞,谷深道险,外加崤山之屏,内有潼关之固,攻可以进,退可以守。

  关中不仅是多个统一王朝的发迹之地,在位于八百里秦川之腹地的渭北山地,遍布优美峻秀、巍峨峭拔的锥状山峰,这里不仅蕴藏着自然界鬼斧神工造就的灵秀山川,还分布着数十座中国汉唐帝王的陵墓,在三百里的渭北山原形成了一道蔚为壮观的帝陵风景线。

  其实说起来一点都不奇怪,“关中自古帝王州”,古都西安附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建立朝代最多的地区,前后共有大小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先后有71位皇帝在此加冕登基。而这71个皇帝中,有59位埋葬在陕西,而在八百里秦川地域内探明的帝陵就有57座。

  在这些帝陵中,享誉天下者首数位于西安骊山山麓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寝。秦皇陵之个中详情,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秦皇陵内乃是“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虽然描绘的十分神奇壮观,但真相到底是否如此,人们不得而知。

  不过,关于“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这个说法,现代科技用卫星遥感探测技术,发现了秦皇陵这一片地表存在含汞量特高的现象,这表明秦皇陵内确如司马迁所记载的那样,存在大量的水银。

  据地质调查专家介绍,通过物探证明,秦始皇地宫内明显的汞异常现象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汞含量的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专家认为,“秦始皇曾亲自到过渤海湾,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画进自己的地宫。如果这被证实,说明秦代对中国地理就有了调查和研究。”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封闭的地宫内,弥漫的汞气体还能起到两个重要作用。第一可使入葬的尸体保持长久不腐烂,让置入地宫内的诸多陪葬品保持完好。第二,由于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四处弥漫挥发的汞气体还能毒死那些胆敢擅入的摸金校尉,这也可能是秦皇陵得以幸存到今日的一个原因。

  时过境迁,除秦皇陵外,国内的帝王陵墓因其墓中珍贵的陪葬而多遭摸金校尉之毒手。像汉武帝的茂陵已被搬空,唐太宗的昭陵也惨遭巨盗温韬扫荡,而康熙大帝的景陵被打开后遭摸金校尉们前后光顾十余次,最后连康熙爷的骨头都凑不齐了……

  但在这八百里秦川内,还有一个和秦皇陵一样尚未遭到盗掘的帝陵,其地位丝毫不亚于秦皇陵。

  它就是席铁平和甘筱琳今天要去的目的地----唐十八陵中唯一没有被盗的乾陵。

  乾陵里面埋葬着一对夫妻,两朝帝王,是唐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据说当年共花费了二十三年时间,才将此陵修建起来,除了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合葬陵外,四周还有17座陪葬墓。

  正是因为乾陵一陵葬二帝,所以陕西民间才有了“七十二陵葬七十三帝”之说。

  席铁平和甘筱琳一大早从西安驱车西行,沿312国道行约70公里,就进入了乾县境内。

  这时天刚蒙蒙亮,山间的光线灰白而惨淡。汽车在高原般的地形上向前飞奔,公路周围全是小金字塔般矗立在麦田和原野间的一个个小小的山头。

  公路旁间或有小河流淌而过,山原上隐隐可见黄色的野生油菜花,那迎风而动的点点黄色,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清晨的山间,空气极为清新,有些微寒,氤氲着升腾的水气,在山凹处形成缕缕的薄雾。席铁平将车窗降下一点,那凛冽的冷空气呼呼灌入,把他的一点睡意吹得踪影全无。

  秦川大地之上,满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麦田,绵延不断的铺陈在平坦的黄土之上。绿色的麦苗已经长得很高了,它们在田里挺拔着、招展着,整齐划一得如同秦陵里那一排排站立着的兵马俑士兵。

  坐在车里极目西北方向,席铁平一眼就看见了三座挺拔峻峭的山峰,一片苍茫烟云中,它们几乎同时出现在远房的地平线上。

  他指着山峰的方向,对坐在后排的甘筱琳说,“小甘,你看到那三座山了吗?”

  甘筱琳转头看去,只见那三座圆锥一样的山峰呈北高南低之势,耸立于蓝天白云之下,远远望去就象一个出浴之后的少妇披着长发,挺着乳房,仰面躺在秦川大地上。

  甘筱琳点点头,说,“看到了,那三座山峰的形状好奇怪……那边是哪里呀?”她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突然又抿嘴一笑。

  席铁平说,“那就是梁山,它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地——乾陵。乾陵也是国内绝无仅有的一座一陵葬二帝的皇陵。”

  甘筱琳看着那三座山峰,好奇的说:“武则天既然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那她为什么没有按照惯例给自己建造一个单独的帝陵,却要和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呢?”

  席铁平饶有兴致地说,“的确,武则天一生雄心万丈,巾帼不让须眉,怎么会在死后甘心放弃帝号,和唐高宗合葬呢?这里头有个故事。

  唐高宗登基不久,就派他的舅父长孙无忌和专管天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为自己选择陵寝之地。长孙无忌和李淳风二人根据天星相和风水之术的指示,寻到了梁山,只见此山三峰高耸,主峰直插天际,东隔乌水与九嵕山相望,西有漆水与娄敬山、歧山相连。乌、漆二水在山前相合抱,形成水垣,围住地中龙气。两人认为,从风水上看,梁山乃是世间少有的一块‘龙脉圣地’,乃是天子陵墓的不二之选。

  长孙无忌和李淳风选好陵址后,回京禀报唐高宗。但唐代最著名的大相师、四川成都人袁天罡听说此事后,却极力反对。袁天罡以前为唐高祖选陵的时候就曾经到过梁山,对此山风水另有看法。

  他对高宗说,‘梁山从外表上看是一块风水宝地,但细看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是梁山虽东西两面环水,能围住龙气,但与太宗龙脉隔断,假如百姓选祖茔於此,是可以兴盛三代,但作为帝王之山陵址,恐三代后江山有危。大唐龙脉从昆仑山分出一支过黄河,入关中,以歧山为首向东蔓延至九嵕山、金粟山、嵯峨山、尧山。

  今太宗已葬九嵕山,为龙首。陛下不可以后居前,况梁山又非龙首,而是周代龙脉之尾,尾气必衰,主陛下治国无力。

  二是梁山北峰居高,前有两峰似女乳状,整个山形远观似少妇平躺一般。陛下选陵于此,恐从此后为女人所控。

  三是梁山主峰直秀,属木格,南二峰圆利,属金格。三座山峰虽挺拔,但远看方平,为土相。金能克木,土能生金,整座山形龙气助金,地宫营主峰之下,主陛下必为金格之人所控。

  依臣愚见,若陵址定于此山,陛下日后必为女人所伤!’

  然而高宗没有采纳袁天罡的意见,还是选择在梁山建陵。袁天罡一听,仰天叹曰:‘代唐者,必武昭仪。’意思就是说武则天有朝一日必然登基称帝,改换李氏的唐朝江山。

  说了这番话后,他怕将来武则天称帝后自己受到牵连,就辞官不做,离京出外云游四方去了。

  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在我看来,武则天选择与高宗合葬,这既是她的明智之举,也是不得已为之的选择。当年武则天为了争夺皇位,用尽各种权谋手段,几使整个李氏王朝不复存在。

  一旦武则天为自己独建陵墓,万一李氏王朝复辟,伍子胥鞭尸复仇的故事很可能又会重演。而如果她选择与高宗合葬,既可以避免身后惨遭羞辱,又可以陪伴高宗,永享子孙后代的香火祭祀,何乐而不为?

  武则天于神龙元年病故后,中宗皇帝满足母后‘归陵’的遗愿,力排众议,命人挖开乾陵墓道,启开墓门,于神龙二年五月将武则天合葬入乾陵玄宫。

  至此以后,乾陵作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的一座一陵葬两帝的陵园,一直保存于梁山之中,直至今日。”

  说话间,汽车已驶入了一马平川的乾县县城。城中建筑多为仿古风格,雕梁画栋,红柱碧瓦,颇具古风。街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多为专程前来的八方游客。

  这时司机放慢了车速,开口问道,“两位,把您们送到哪里?”

  席铁平说,“稍等,我打个电话。”他掏出手机,拨出了一个号码。铃声响了好一会,却没人接听,席铁平只好挂了电话,示意司机将车靠边停下,然后静静地等待。

  过了几分钟,席铁平的手机响起,屏幕上出现的是一个没有显示任何号码的来电。

  席铁平按下接听键,手机里传来一个低沉的男声,说:“席教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