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的他们何去何从之梦幻 第1章 :小小村庄
作者:古寻欢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故事的开始很喜庆,如果他的梦想是要得到幸福,那么首先,他得有个家,有个幸福的港湾!

  位于丰城县的小镇,有个叫石榴村的村子,这村子虽然够大,却非常贫穷,时间回到1985年3月2日。

  出场人,华婶,石榴村。一间一厅四房,加一个后厅的瓦房里,忽然热闹了起来。

  华婶,铁坪村人,和张吉享家是世交。“华婶,你看这孩子不太爱说话,老实是老实,听说你有好几个外甥女还没出嫁,帮我们家荣生做个媒怎样!”

  张吉享儿女6个,老大荣生,下面还有弟妹5个。五弟还小,六妹也就十多岁,生活过得还可以。

  “老享,我们可都是老朋友了,彼此知根知底的,这媒我可以做,但同不同意,还得姑娘们她自已做主,老哥你可听明白了!”

  “明白,明白!”张吉享回道。事情答应了,张吉享也松了口气,等着华婶来回复,也就成了八九成了,在那时候父母包办婚姻还未过时,特别是在农村,多得去!。

  荣生19岁,在这个年龄段,如果在读书,那也考上大学了,但他的学习成绩很一般,小学上了六年,没有哪次极过格,依他的脾气自由自在惯了,在教室里坐上一天还坐不住,一心想着外面的时光,一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心里,学习成绩自然好不了。

  最后了也没心思读书,小学毕业,没考上初中,在家待业干农活,也算得上半个农民了。

  在80年代的农村,孩子们的学习关念还没有提升,也就不太上进,基本上读个初中毕业,如果没考上高中,就只能安安份份的做个农民,成家生子。

  荣生的母亲,陈莲英,比自己丈夫少五六岁,看上去还很年轻。她是个孤儿,父母去逝的早,五六岁就在伯父家寄养,也是个苦命人。

  陈莲英的老家,离石榴不过十里地,17时从陈家村出嫁到石榴村张家,也有20年了,如今三十七八了,生了子女六个,虽然日子坚难,过的平平淡谈,却也勤劳,守本份。

  一家人,分了18亩良田,靠着田里的庄稼,一年到头交了国税粮,养活这一大家子,丰衣足食,还是可以满足。

  荣生的二妹,也17岁了,没有谈对相,提亲的人到是不少,但年纪小了点,也不及于出嫁,虽然在那个年代,结婚早那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

  “荣生,你也老大不小了,如果华婶有好消息回复,这门亲事就成!”张吉享对长子道。

  大厅的地板是泥地,一家人常年踩来踩来踩去,也就硬实了。

  荣生坐在父亲的对面,点头答应着,并没有说什么。

  半年前,阵连英就托媒人给长子说了一门亲事,荣生和那女的见了一面,对方长的不错,身段好,皮肤白且细腻,眼睛大大,眉毛弯弯。

  媒婆说她叫翠连,荣生提着礼品上门相亲,见了面后,荣生非常满意,本来还担心姑娘长的不称心,现在确实在心里肯定了,非她不娶。

  不过事以愿为,天下没有那么多便宜的事情。荣生见了翠连后,说不上话,扯东拉西的,也没讨到姑娘开心。最后的收场只有一个,荣生的一见钟情,被对方无情的拒绝了,虽然这对他打击很大,但也不至于痴迷不悟,回不了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荣生只有等待华婶的好消息,说成这门亲事。

  半个月后,华婶又来到了荣生家,张吉享好酒好菜招待她。饭桌上“老享哥,英妹,我那外甥女答应了见面,她大姐早嫁人了,她家里排第三,叫三妹!”

  “这太好了,华婶你受累了!”张吉享客套道。

  “三天后,我带荣生去见个面,如果姑娘同意,那就挑个日子定下来。”张吉享夫妇俩听到事成,心里乐的跟麻花似的,好言好语招待着华婶。

  三天后,荣生提着礼品和华婶来到上坑村王医生家,这个村子比较偏僻,四周环山,只有一条马路通往县城。称为世外桃源有些过格了,但有山,有水,资源丰富,也算得上柳岸花明又一村。

  这上坑村,又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小村,分为东沟弯,西沟弯,南沟弯,和北沟弯。

  三妹家就在东沟弯,村子中央马路边,一间一厅六房的大瓦房,后面有个80平方米的大厨房,家里条件还算可以。她的母亲姓刘,叫刘根秀,父亲姓王,是乡村医生,认识他的人都尊称他一声王医生。

  王医生和妻子生有子女七个,老大早已嫁人已经生了四个女儿,夫妻俩只盼着再生个儿子就不生了,要不然也不会生这么多孩子。

  荣生坐在三妹家的大厅左边,三妹和父母对面而坐,刘根秀一边打量着荣生,一边和华婶说话,华婶也是做为媒人,好话说的漂亮多诚恳!

  王医生和荣生开始了一场,你问我答的对话,有了华婶作媒介,荣生算是过了老丈人和丈母娘这一关,三妹虽然不是很愿意,但在父母的劝说下也点头答应了。

  同年十月,荣生和三妹喜结良缘,在民政局登记办证后,热热闹闹的办了喜酒,两人正式结成良缘。

  第二年,三妹十月怀胎,在十一月份产下一子,取名为枫。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小枫一天一天的长大。

  同村有同一年出生的孩子,有一个,他比小枫小了个把月,因为母亲奶水不足,常常被家人抱来让三妹帮着喂口奶水。

  时间到了一年后,小枫也就两岁了,两岁还差六七个月,不过连出生那年算他就是两岁了。两岁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小枫体弱多病,三妹为了孩子的病没少操心流泪,刚刚分家的他们,除去生活开销,手上一点余钱不剩,只能向亲朋好友借记一些,到有钱再还上。

  吃药打针的曰子没有什么见效,小枫的身体没什么好转,发发烧感冒那是不断,眼看着儿子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三妹和丈夫急的四处求医,借钱,最后她出现了,就是她,小枫得到了更多的关爱,更美好的童年,更难忘的初忠,在小枫的心里她永远是最伟大的,最尊敬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