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师帮帮忙 62第六十一回心灯
作者:非天夜翔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

  62、第六十一回:心灯

  吕仲明惫懒一笑,微微点头,穿过队伍时,官员们纷纷让开一条路,让他走到李渊身后去。吕仲明意气风发,占着胜利者位置,朝法朗与吉藏笑吟吟点头。

  “一路远来,辛苦了。”吕仲明客客气气道。

  三名僧人朝吕仲明行礼,吉藏又道:“有缘,国师。”

  “有缘。”吕仲明笑道。

  李渊解释道:“当年吉藏法师于中原与我汇合,北上一趟,便是特地为了找你。”

  吕仲明微笑点头,心想还有这回事么法朗便笑道:“国师当年初来,本想请到扬州一见。”

  “现再见上,也是一样。”吕仲明笑道:“有缘千里来相见嘛。”

  吕仲明绝口不提扬州斗法一事,吉藏也当做一切没发生过,双方呵呵呵地笑,心里也都呵呵,吕仲明便加入了队伍,开始游大兴善寺。李渊走前头,吕仲明与李世民走一处。

  “敬德怎么回来了”李世民眉目间似有忧色,说:“还跑这儿来了,待会被我哥看到了不得了。”

  糟糕,吕仲明被一提醒,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心里咯噔一响,回头看尉迟恭,尉迟恭却似没事人一般,大喇喇走着,还与李靖谈~无~错~小~说~~uledu~c笑。

  李世民又伸手指,抹去吕仲明嘴角口水迹,吕仲明意识到清早起来脸也没洗,便急匆匆赶来了,忙以袖子揩拭。是时大兴善寺正门大开,沙弥列队两侧,三名僧人将李渊迎进兴善寺内。

  李渊只是袖手而立,并不礼佛,正殿内供奉是弥勒,李渊问:“这位是”

  法朗解释道:“佛门有过去佛,现佛与未来佛之分。”

  “过去佛乃是燃灯古佛。”玄奘为李渊解释道:“现佛乃是我佛释尊,而未来佛,就是眼前这一位,弥勒,世人也称之为弥勒菩萨,以救度众生为主。”

  李渊缓缓点头,看了李世民与李建成一眼,示意自便,诸名官员见李渊不拜,也不好有举动,玄奘拿着燃香,无人交托,场面甚是尴尬。法朗会心一笑道:“无妨,不如”

  李世民上前,朝玄奘一笑,接过香,朝弥勒佛像敬香,众人才继续朝殿后走,穿过天井,进了大雄宝殿,一直缄默不语金刚智法师此处开口道:“陛下,大雄宝殿内供奉是西方教主阿弥陀,佛陀释迦牟尼,与东方药师佛。”

  “释尊也称毗卢那遮佛,意为光曜世间。”玄奘礼貌道:“光明普照,遍布十方,是为大日如来。”

  李渊缓缓点头,法朗又给李渊介绍道:“殿旁乃是地藏王菩萨。”

  吕仲明自来到初唐至今,第一次见到有如此多佛像被供同一座殿内,金刚智引领众人见过大雄宝殿内三尊主佛,又看十八罗汉金刚,各个雕得栩栩如生,眼中带着怜悯,俯览世间。

  佛门这一点上做得确实比道门好,吕仲明忆起平生所见道观,三清像俱是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神态,道家真祖清雍从容,神位则凶神恶煞。

  李渊依次询问各佛与菩萨来历,玄奘逐一从容对答,吕仲明知道这次上元节游大兴善寺,多半也是为了化解佛教之灾,尝试着扭转李渊印象。这么来一次,或许李渊根本意向不会动摇,但至少能多认识佛门一些。

  游内殿时,皆由李世民依次上香,李建成察言观色,知道有吕仲明侧,李渊无论如何不能当着吕仲明面礼佛,且李建成身为太子,这二人表态,也相当于支持吕仲明与他身后道教。

  吕仲明打量诸佛时,无意中与法朗目光对上,只见法朗双眼中带着温和笑意。

  “国师要不要来一柱香”吉藏莞尔道。

  吕仲明一想,笑道:“阿弥陀与药师佛我是不认识,不过慈航真人,曾是我道门中前辈,上柱香为唐王祈福,也是无妨。”

  吉藏:“”

  “来。”吕仲明欣然道。

  数僧根本没料到吕仲明居然会此刻此处,半点不客气地提出道佛渊源一事,脸色都不太好看,金刚智咳了声,然而吕仲明已伸手去接,吉藏只得给他,法朗笑笑,示意无妨。

  吕仲明千手观音面前上了三炷香,又道:“老君与燃灯度乔达摩悉达多成佛,于沙罗双树下讲论世间真谛,释尊想来也与我道家有渊源,顺便一起了。”

  金刚智:“”

  吉藏终于站不住了,咳了声,问:“国师大人听谁说”

  “听燃灯说。”吕仲明自若道:“下回碰了面,您可亲自问他。”

  数人都忍不住好笑,金刚智又道:“国师,此话不可随便说。”

  吕仲明道:“前晋天师道祭酒王浮作化胡经,此乃道家古早经籍之一,理据都。”

  吕仲明上了香,数人早知会唱这一出,虽担心三僧合辩国师,却又想听听道佛两派,究竟是否能辩出个是非曲直来,是以都不出言打断,反而笑吟吟地看着。吉藏开口道:“国师此言谬矣,佛道两家教义不同,天差地远,何来老君化胡一说”

  吕仲明铜盆中洗完手,笑着作了个请手势,示意出去说,又道:“哦既是如此,便请教吉藏大师,佛家教义为何,道家教义又为何”

  这个问题看似毫无攻击性,实际上却是准确抓住了数僧要害,佛门派别众多,理论复杂,不同于道家天人合一论,吉藏与法朗乃是三论宗,玄奘少时所学甚杂,后创唯识宗,金刚智则是密宗。光是这个问题,几个菩萨就要先掐出个胜负,才能回答吕仲明。

  然而吉藏却似乎早就料到吕仲明奸诈,前头一边领路,一边解释道:“诸相心生,佛门真义,一切法终归两说,一是世间万相真谛,二是因果善业修行,唯是则已,与贵教何涉”

  “那就是了。”吕仲明笑吟吟道:“世间万相真谛谓之天,因果善业修行谓之人,归根到底,不过是天人合一道理。”

  所有人都笑了起来,然而碍着法朗面,又不好大笑,法朗倒也不乎,莞尔道:“国师所言甚是。”

  玄奘开口道:“佛门真义分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涅盘、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及密宗持行之说。非是天人合一四字可概括。”

  李世民对玄奘颇有好感,点头道:“愿闻其详。”

  “释尊曾言: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玄奘正色道:“万物演化,初俱是因缘而起,若见缘起便见法。此间诸位,包括陛下,两位殿下,以及国师,俱因缘际会,来到大兴善寺。”

  吉藏笑道:“国师来到此刻,此处,要修正,不也正是因缘而产生果”

  吕仲明笑笑,说:“既有果因缘而生,那么法师们不妨说说,咱们这么多人聚一起,会对来日产生什么样影响,过几年,又会发生什么”

  吉藏:“”

  吕仲明狡猾一笑,答道:“既然世间万法都能以因果来推断,想必眼下因,便注定了未来果,几位法师,测测我大唐国运如何”

  法朗:“”

  金刚智:“”

  看金刚智那模样,差点就要受不住激,但总不能明着朝李建成说你死了你弟上位等话,金刚智咳了声,答道:“因缘而生,世间之事,也并非不能改。说缘法,不过是人人都需恪守一点善念,种善越多,福缘便越广,是为福泽。”

  数人一边走一边说,走到门外时,吕仲明又道:“那么请问三位大师,积善为何”

  “为是自身之福。”吉藏道:“行善,行恶,俱人心一念。”

  吕仲明微微摇了摇手指,笑道:“非也非也,行善本身,不为什么,只为己心自。”

  说着吕仲明走上高台,大兴善寺外百姓登时围聚过来,吉藏,法朗与金刚智三人相视,各自一笑,吕仲明随手一弹,一道金光射出,飞向大兴善寺前巨大铜钟。

  “当”

  声音震响,李渊等人都知道今日是道家佛家辩法,却不聊会以这样一个方式开始,三僧身披袈裟,缓缓上台,吕仲明又回身道:“行善,行恶,俱是天性所趋,顺应天性,无为无不为,是以人之常性。”

  “也就是说。”吉藏先站出来,说:“不必加以规范,也不必劝人向善”

  吕仲明笑道:“不管是行善还是行恶,只需顺应天性,明辨本心,自可行之。也就是说”

  说毕吕仲明朝着台下众人解释道:“想作恶就作恶,想行善就行善,只要你们觉得对得起自己就行了。”

  这话一出,台下众人哗然,连李渊也不禁微微蹙眉,吕仲明以善恶之分开场,吉藏便笑道:“国师此言大谬,若众生皆行恶,世道沦亡之日指日可待,若不尊仁义,民何以堪”

  吕仲明莞尔道:“且慢,吉藏大师,本座只是说顺应天性,而非众生行恶,不要偷换概念哟。”

  数人哭笑不得,满场肃静,正午太阳下,人越来越多,从大兴善寺到长安街道,数站满了人,就连围墙上也扒了不少人,好奇地张望,台上道家,佛家两道真言术作用,距离再远也听得一清二楚。

  “阴阳相伴相生,而凡人置身生之中,是以趋生畏死。”吕仲明又道:“万物生之勃发,谓之阳,人本性,一如山川树木本性,既生中,是以喜阳。我问诸位一句,为何看到美好之物,会心生欢喜,望见丑恶之物,会心存排斥”

  “此乃人之本性。”吕仲明微微一笑,手指一撮,登时漫天花瓣飘落,紧接着手中又变戏法般出现了一朵花。

  吕仲明身穿明黄道袍,指间繁花绽放,国师讲道,天花乱坠,当真是做足了排场与风头,一时间百姓都笑了起来,听到这处,忍不住纷纷叫好。

  “人心本性为善为光。”吕仲明道:“待人以和融善宽,是为大道。老君言大道废,有仁义,正因如此。”

  玄奘不会变戏法,没有吕仲明这么多花样,然而转念一想,便道:“那么请问国师,依足本性后,众生之苦,又要如何消弭”

  吕仲明沉吟不语,吉藏朝台下诸人看了一眼,又看李渊,认真道:“陛下,人生之苦,与生俱来,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是为八苦。”

  李渊点头道:“请教诸位大师,八苦如何化解”

  玄奘认真道:“世间之苦,应识而生,无常无我,我们所讲述是假我,乃是一副皮囊遭遇,求佛修行,正是为了令这假我随风而散,不再受皮囊束缚。”

  “烦恼俱是菩提子。”吉藏笑道:“烦恼促使一个人为了解脱烦恼,是以修行,求佛,是以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劫化为尘。”

  李渊看着吕仲明,吕仲明微微一笑,朝下面百姓道:“辩知苦,感知苦,是与生俱来一部分,不受病痛,怎能知健康可贵不因爱而分离,何来长相厮守之福正因知道我们终有一日将死,方知生之可贵。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生,是以为恒。”

  “苦难无须摒弃,修道,不是让你终摒弃苦难,正因万物有始有终,死生相随,生生不息,一切方有了意义。”吕仲明诚恳道:“没有人会一辈子痛苦,也没有人能一辈子事事顺遂,总是相伴相生,令我等明白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至理。”

  吉藏道:“那么请教国师,先前国师才说,人本性是向着善与美一面,此处又说,应对苦难逆来顺受,却是何故”

  吕仲明从容答道:“人之初,一如置身漠漠长夜,毕生修行,正是为了从苦难中发芽,去寻找光照。有光就有影,一如你拿着一盏灯去照耀黑夜,不管灯放何处,始终会有一块黑影,这就是苦难与人心阴暗,阴与阳轮转,生生不息,是为大道,二者是为一,方是人之所以为人,何必硬生生将它剥离,达到无欲之境”

  “修行。”吕仲明道:“是人修行,贪嗔爱欲痴,喜怒哀乐,都是与生俱来本性,摒弃了任一点,人还是人么修佛就须出家,出家就须放下红尘,不可婚娶,不能婚配,戒欲戒本性,有何意思”

  吉藏:“国师此言明显自相矛盾了,道家不也有言清心寡欲”

  吕仲明笑道:“清心寡欲,乃是顺应自然意思,老子说不争谓之争,是与万物相合,复归天地之意,并非让人断子绝孙。”

  吉藏:“”

  吕仲明又朝李渊道:“试想若大家都出家修佛话,想必过不了几百年,天下就都没人了,众生也都成佛了,剩下个空空荡荡中原大地,倒是有趣。”

  这话登时令人哄笑起来,吉藏眉毛微蹙,左右看看,朝法朗作了个动作,示意他上,法朗便笑了起来,仿佛觉得吕仲明甚是有趣。

  “国师高见。”法朗温和笑道:“但修佛,也不一定要出家。”

  吕仲明微微一笑,知道正主儿终于出场了,玄奘未成佛不必放心上,吉藏乃是普贤托生,主“行”,而法朗才是主智慧。

  “愿洗耳恭听。”吕仲明客气道。

  法朗又道:“修佛,是因为众生俱有佛性,按国师话说来,也可认为是道,长存于每人心中。”

  “求佛拜佛,不一定要出家,而是遵从于自身愿望而行。”法朗朝诸人道:“修行若是表面上求解脱,求长生,佛门渡不了你。只有许下自身大愿,籍由修行过程,令此愿趋于大圆满,才是功德。”

  “譬如说参拜普贤菩萨,世人都道得普贤庇佑,事半功倍,实际上普贤菩萨并不会因你前来上三炷香,便令你心想事成。”法朗莞尔道:“修佛学佛,也不是立竿见影事。”

  数人又是一阵笑声,吕仲明微笑不语,静静看着法朗。

  法朗左手持花,右手手指拈起一枚花瓣,花瓣随风而去。

  “参拜文殊,普贤,观自乃至参拜佛陀。”法朗道:“都是为人一心向佛佐证,你需要智慧,便朝着自身心中那点佛性向前,你需要知行之勇,便前来参拜主事理行普贤菩萨,坚定内心那点愿望,籍由这一过程,令自己仔细思考,拨开凡世迷雾,终迈出你想走那一步。”

  “扬州时,曾有不少应考文人来寻我。”法朗亲切道:“问我说法师,拜文殊菩萨,能让我科举高中么”

  台下听法朗说得有趣,纷纷笑了起来。

  法朗道:“国师觉得能么”

  “不能。”吕仲明道:“纵是拜文曲星,也无法令人高中,何况天底下这么多应考举子,金榜又只有一个,人人都来拜,状元给谁”

  台下哄笑起来,李世民也笑得打跌,无奈摇头。

  法朗温和道:“正是,我回答是,既是来给文殊菩萨上香,便证明你已明辨本心,你想具智慧,想应考得中,想读书,拜完后便回去认真念书,心已开,灵智便开。”

  “为父母者,来拜文殊。”法朗又道:“愿自己儿女灵智得开,我也是这么一句话,拜佛供奉香火后,回去给儿女启蒙,心中有愿力,佛性常随。”

  “十二菩萨各执一事,俱是如此。”法朗又道:“纵是九华山地藏菩萨,生平有大愿力,朝地藏菩萨许下愿后,便积极行事,明证本心则已。”

  “你人世间受苦,是以寻找大慈大悲观自,他面前静思,以平抚心中苦痛,笑对逆境。”法朗莞尔道:“归根到底,佛性便是你本心。人人心中皆有佛,所以国师不必再问拜佛修佛有什么用,佛只是一个领路人,众生悟不得道,也说不清楚时候,陪你走过凡间生老病死这段路。”

  吕仲明一时间无言以对,法朗又朝场上,场下温和说:“至于人心中苦痛与阴暗,修行中,终得驱散,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道家所言,阴阳俱是从一中幻化出来,而对佛门来说,我就是这个一。”

  说着法朗竖掌当胸,周围竟是渐渐暗了下来,刹那间所有人动容,议论纷纷。

  “有光必有影,亘古使然,光影相生,一如生死相随。”

  法朗声音逐渐暗下去天穹下回荡。

  “然而要驱散黑暗,不留下影子,却是不难。”

  说着法朗身形轮廓渐渐变得模糊起来,终化为灵体,旁人看上去只是一个人型虚幻轮廓,吕仲明却看清清楚楚手持慧剑,驱狮,脚踏七宝金莲。

  “点一盏心灯,以自我普照世间,是以驱散长夜,驱散黑暗。”

  “智之所及,无混沌处。”

  声音落,法朗身内现出一团柔和光,照向西面八方,一时间长安百姓纷纷诧异喊叫,当场膜拜。

  顷刻间一切异变消失,法朗朝吕仲明双手合十,退后。

  吕仲明嘿嘿一笑,知道再说下去,就是强词夺理了,只得不吭声,沉默片刻后,李渊又道:“听说佛门中有轮回转世一说,未曾请教各位大师,人死后,归途为何下一辈子,又将投身何方”

  这明显是所有人关心事,说了这么多,上到皇帝,下到百姓,没有一个不怕死,没有一个不想知道死后会怎么样。金刚智微一沉吟,答道:“陛下,这是我佛朝世人讲述六道轮回。”

  “六道,是为天道、人间道、修罗道、畜生道、地狱道。又分三界,为欲界、jj、无jj。是有三界六道之称。”金刚智手持佛珠,解释说:“以善恶诸业为因,这一世行善,则归于善业,这一世行恶,则归于恶业。”

  “这世积善,下一世便享福缘,善业积累,能入天道。”金刚智道:“若作恶过多,则堕地狱道。”

  吕仲明见李渊似懂非懂,便主动帮金刚智解释道:“他意思是,行善就像存钱,存多了,就能去好地方花钱,花完了,就只能当叫花子了,下辈子继续存钱。”

  周围一阵大笑。

  “你”金刚智登时就怒了,看着吕仲明。

  吕仲明对文殊普贤是看两教昔日面子,对金刚智可是不认识,李渊不问还好,一问到六道轮回,简直全是漏洞,吕仲明都不好意思去驳了。

  “说到这个。”尉迟恭走上高台,一本正经道:“某也有一事,从来不解,想请教金刚智大师。”

  “说。”金刚智冷冷道。l3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