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起源 第一章 约等于近代史
作者:此君的马甲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公元2318年,伴随着汉撒格鲁盎同盟的第一声反物质武器炮响,持续了将近150年的第三次世界范围的大战宣告结束。自2167年3月“岩羚号”事件而起的战火燃遍了整个地球,连新兴的月球殖民地也未幸免于难,整个地月系范围内大大小小的无数空间站一同参与了战争。几大战争核心国,以及不同地区仰仗着不同利益目的而成立的同盟,在100多年的时间里分分合合,相互结盟或为了更大的利益临阵倒戈的一类事情在当时成为一种共识,层出不迭。其中最夸张的大概要算美索不达米亚联盟(其核心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南临波斯湾,北至里海,西抵地中海沿岸。)由于缺乏完整独立的军事力量,只能在战争中依附其他联盟的美索不达米亚联盟,竟有一次在一天的时间内,连着更换了三个领头势力,以至于后来被传为笑料,都说当时“墙头草之最”的这顶桂冠实在是非美索不达米亚莫属。虽然个案事件比较极端,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可见当时的局势动荡混乱到了极致,早已超出了一般人可以想象的范畴之外了。无外乎一些战后余生的老兵在谈及当时的战斗时,都是一副疑惑的表情,因为时常会在激战正酣的时候,在双方兵士正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来了上级的一个命令:停止攻击!对方已成为联盟同志,现在重新整理装备,下一个目标xxx……

  真的说起这场战争的渊源,却仍然逃不开对物质的欲望,和对未知的渴望。好奇心是进步的动力,而有的时候,往往又是好奇心,会在一开始就把人引向毁灭的深渊。

  随着外层空间技术的持续发展,到了公元2079年,由当时的美国和俄罗斯联合组织的一支科考队率先在火星上建起了供勘探队生活的空间站,并在那里执行了为期18个月的勘测任务,为后来的“阿瑞斯计划”奠定了基础。十年后,基于当时勘探结果和经由卫星探测技术不断更新的各种数据,经过不断修改和升级的“阿瑞斯计划”的计划书终于定稿,并交给当时联合国委员会审批通过后,由联合国几大常任理事国共同担任这项火星计划的执行人。从此,人类正式向火星进军,将火星作为地球的殖民地,火星被视作人类明将会开花结果的又一片沃土。

  公元2090年,一切准备就绪的第一批工程建设人员开赴火星,开始对火星进行改造和建设。“阿瑞斯计划”中,最早对火星开发的可行性结论是基于行星地壳中含有大量的水和二氧化碳固体结晶而得到的,为了将冰凉的火星建设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工程队将以驻地空间站为中心向外延伸,采用微波震荡,摩擦分子加热的方法,分段对地壳内的冰层进行液化和气化处理。大量的热量在产生的同时,也加热了冻土下的干冰层,在行星表面升华为气体,排放到火星稀薄的大气中去,一则增加了大气的密度,二则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大量排放又缓慢地引发的温室效应,将加速冻土层的解冻和水源的释放。如此循环往复下去,火星将最终变成一个潮湿温热而充满了二氧化碳的行星。根据计划,工程的第一部分将花去十年的时间,而之后的二期工程“生命移植”则预计花费更长的时间,在第二部分的工作中,工程队会在已经形成了的地表湖泊或海洋中投放大量厌氧绿藻,用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改善大气质量,在氧气含量约达到15%左右时,紧接着移植更多种类的植物,以及部分适应性强的两栖类生物和部分哺乳动物,直到火星地表的环境被改造到足以满足人类现有基因的生存形式。这一计划预计历时320年,每年动用全球各种资源大约10%,史称“阿瑞斯”计划,也称“火星乐园”计划……

  然而,“阿瑞斯”计划并没有取得预计中的成功,计划的设计者和参与者都犯了一个看似非常低级的错误,这个在当时被忽略不计的小细节,却最终成为整个计划的败笔,直接导致了项目的整体失败。最初的勘探队在对火星的勘察中,曾在其地壳的冰层中,发现过非常低级的厌氧型单细胞细菌,这些微生物的耐寒性非常好,在零下几十度的极度严寒中也能存活,而一旦环境温度达到0度以上或曝露在氧气环境中时,这些微生物就会很快死去,在濒临死亡时,单体微生物细胞会犹如升华的固体一般释放出以甲烷或乙烷为主的有机分子气体。在对这些细菌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在筛选和采样保留后,探险队得出了以下结论:此类“低温型”厌氧细菌对于“生命移植”到火星的计划将不会有任何促进作用,在计划的某一阶段此类细菌会自动消亡,因此也将不存在其他重大事故隐患,可以适当忽略。

  根据计划最初的设定,当冻土层下冰体被完全融化后,在火星地表将形成大小不一的众多湖泊,部分地表温度由于大气层的增厚在近日段也会上升到0度以上。工程队再对地表水系进行修改,使之形成自循环。就在此时,原本被忽略的“低温型”微生物却显现了它们伟大的力量,由于温度的上升,冰体中微生物出现大面积死亡,死亡中的微生物分解释放出大量可燃性气体(主要成分为天然气),融化了冰体的地壳层中形成了密密麻麻充满可燃性气体的气室,气室状态近似于地球上部分地区的煤矿,更糟糕的是,它们的内部不仅充满了危险气体,也没有任何可以防止它在阳光直射的状态下发生爆炸的措施。于是,在大气层有空洞的那一些地方,首先而迅速地开始发生剧烈的爆炸,并很快形成一系列的连锁性大爆炸——史称“麦克瑞博”大爆炸。

  爆炸过程中,火星地壳塌陷,整个地表就像是被过分烘烤的馅饼表皮,在最初的热膨胀结束后,轰然向着地幔层回落下去。从星图上看,它缩小了整整一圈,事先设计好的反应链被无情地扯断,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起因不过是微生物临死前的小小挣扎。所有地表上的设备和建筑物一无遗漏,全数充当了地隙裂缝的填充物,消失在四溢的滚滚岩浆当中。

  火星计划在实质上宣告破产,之前的一系列投资,包括投资预期全部化为泡影,这场威力不亚于200颗核弹同时引爆的大爆炸,在火星表层扬起巨大的尘埃,地壳浅层以及整个大气层中弥散着各种具有强大辐射性的微小粒子。尘埃和辐射物的四下飞舞,向火星移植生命体的计划被硬生生地向后推迟了近100年,除了厌氧类细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在这种糟糕的环境下生存下去。但是,“麦克瑞博”事件造成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爆炸在扬起火星上核风暴的同时,也扬起了地球上有史以来最为严酷的一次金融风暴。随着“阿瑞斯”计划的破产,一系列事件接踵而至,首先是关于这个计划的所有股票、期货以及一连串的火星计划金融衍生产品在一夜之间崩盘,甚至稍有一些沾边的投资都无一幸免。许多人毕生积累的资产在突然之间全部蒸发。

  火星“新大陆”是如此受追捧,以至于在计划正当红时,有无数人举债购买关于火星计划的金融产品,现如今一夜黄梁,许多人受不了打击,跳楼自杀者有之,服毒者有之,上吊者有之……各大城市愁云惨淡,反倒是经济建设落后的农村,状况要稍显缓和。

  随着几大股指持续下跌和一些主力货币不停贬值,席卷而来的全球性金融风暴在瞬间吞没了各大金融城市。政府在项目初期向民间集资发行的国债到了项目宣告破产的第二天集体闭市停牌,而各大银行也不约而同出现挤兑,各国中央银行在闭市当天开始增发货币,希望用稀释价值的方法来暂时阻挡金融危机的脚步。但无论闭市也好,货币增发也好,对项目本身的不理性狂热以及对项目破产的恐慌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开来,并且深深地根植在了人们的心目中。各大央行增发货币赎回国债的做法,其实无异于饮鸠止渴,市场在吸收了过量发行的货币,政局在短暂的平静后,终于不可避免地引来了有史以来最为疯狂的一次通货膨胀和金融海啸……

  一根火柴50欧元,一斤大米300000人民币,原油7.5亿美元1桶……这是联合国统计协会的权威数据翔实记录的当时的疯狂景象。对“阿瑞斯计划”的过分投资,以及对“新大陆”资源的过分预期,使得当时用于火星开发的生活资源远远大于最初预期的每年百分之十,而达到平均每年百分之二十。一倍的差异,以及人**炸式的增长,对地球的生物循环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损害,积累了数个世纪的大自然的报复,终于在公元2165年爆发,许多过分开发的土地几乎在同一时间被宣告,在最近的十年内将再也无法种出粮食。为了生存,对生活资源的争夺成了人类的主要工作,围绕着水、粮食和能源的纠纷在次年不断升级,而引起后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第一场纷争,就发生在公元2167年的春天,发生在水和食物最为匮乏,却盛产石油的中东地区。

  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由于过度开采,到了二十一世纪末已近枯竭,地处热带的阿拉伯半岛除了石油几乎没有其他任何可以和强势政权一争高下的地方,自然也就没有可能站在同一高度同一些富有资源的强权国家对话,寻求帮助。于是,在几大油井藏油告罄的半年之内,沦为城市暴力运动的前沿,有钱有势的石油大亨早在通货膨胀到来前就得到内部消息,纷纷卷了家产逃往资源富庶的其他国家,国内只留下最为困苦的当地平民阶级,刚丢了养家糊口的工作,生活来源随着油田的枯竭而枯竭,又眼看着食物和生活用品的物价如乘了火箭一般地上涨了起来。这种情况下,许多等不到政府救济的贫民就开始自发地聚集在一起,成为一支庞大的反政府和大资产阶级的力量,并逐渐演变成一支有组织的游击武装力量,在地中海和红海附近出没,抢劫过往的物资运输队伍。说起来,“岩羚号”事件的发生,在当时当地也不过是一根导火索而已,长期的社会财富再分配不公,早已积攒了几个世纪,只不过因为“石油”这一根特殊的定海神针压制着而没有爆发,一旦没有了石油,整个倒置的财富金字塔就压碎了关键的一块石头,轰然倒塌。战争,也只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岩羚号”在当时是一艘非常普通的物资运输舰船,装备一个动力为40普盎克的核动力内核,隶属于当时以克里特岛作为行政中心的托勒密联盟势力,专门负责从埃及穿越红海和阿拉伯半岛,把托勒密势力下各地的农作物,工艺品以及各种奢侈品运送到东北面的印度、俄罗斯以及中国。舰队中除了航母级的物资运输机“岩羚号”外,还随航三艘军用护航舰,一艘来自埃及本国,其余两艘是由俄罗斯派遣的jf22歼击机,俄国以运送货物之名,借“岩羚号”的航道,护送其克格勃内部的一位重要人物回国述职。然而就在他们刚刚越过了红海海峡,准备进入阿拉伯半岛领空时,巧遇当地的反政府武装推翻了半岛西南部的地方政府,对其势力范围发布了48小时的全面禁运令,凡已经入境的别国船只、飞行器或车辆,不问出处和性质,一律暂扣48小时,开禁后在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放行与否。这种典型“拦路抢劫”和“留下买路财”的强盗逻辑在俄罗斯克格勃面前自然是行不通的,一个是官方强盗,另一方是绿林好汉,谁也不买谁的帐,再加上虽然强盗逻辑也属于逻辑学的一种,和常规逻辑却不基于同一个伦理范畴基础,因而几乎没有可以沟通的可能性。

  “绿林好汉”们中的大部分人出自贫民阶层,自从揭竿而起闹革命的那一天开始就没有安安稳稳吃过一顿饱饭,往往风餐露宿,吃了上顿没下顿。好不容易推翻了压在头上的地方大山,总盼望着的人民当家做一回主人的愿望也差不多就要实现,眼见“岩羚号”上装载的小麦和牛肉,就像是饿极的狮子看见了肥美的猎物,怎肯就此错过?再者,你当这些反政府武装的武器都是哪里来的?总是各有各的后台,谁也没想过让着谁,把“反政府”作为职业,怕死要命都是干不好的。这帮脑袋系在裤腰带上的好汉们,本着革命的大无畏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不要命,而且连日常行为都有些有悖常理,根本没法以正常的思维去绳准。而当强盗遇到向来强势的俄国克格勃巡航舰队,大家就都知道“恶战”是怎样炼成的了。

  当时支持着“吉达麦加”地方反政府武装势力的是意大利黑手党在北美的一支分会势力,这支势力背后的力量是北美洲两个大国的联合军事体。虽然这些秘密在一开始还算秘密,但开战后,由于阵营改换,战争深化和局势不断的明朗化,原本躲在幕后的势力也不得不现身。当然,这是后话。

  点燃第三次世界大战导火索的“岩羚号”事件,成为积压了多时的大资产阶级和普通劳动者之间矛盾的一个宣泄口,喷薄而出的愤怒淹没了世界各大主要城市,各国政府也已无力压制,许多民间武装力量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混战之后,弱小的势力被或被剿灭,或者并入其他势力内。但是谁也没有料到,战争会变得如此旷日持久,自然的报复和人民的愤怒把原有的平衡袋子狠狠地撕了个大口子。到了公元2168年秋,第三次大战的战线已经全面铺开,由于战争的广域性,牵涉势力分散繁杂,战争变得“全民化”。在一些国家,平民阶级为了自保,自发性地联合起来,向政府提出《特殊时期紧急兵役法案》,作为一项互惠性质的兵役法案,该法案把年满16周岁以上50周岁以下具有自主行为能力的公民全部编入现役部队,现役部队又划分成生产型队伍和战斗型队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年满6周岁16周岁以下,和50周岁以上公民编入预备役,除特殊情况必须动用预备役的,预备役名单内成员参加正常生产学习。所有公民宣誓效忠辖区政府,辖区政府有权指挥现役或预备役队伍进行必要的抗争,有义务保证辖区下所有人口生命财产安全,承担辖区内所有人口的生活成本,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料,直至战争结束或政府宣告解散。由此,一场长达151年的广域战争,徐徐拉开了序幕。

  ……

  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能源之战”最终没有给任何一方带来胜利,在长期战乱的状态下,大量人口死于流弹、传染病、饥饿和其他灾害,部分人口本就少的民族几乎族灭。在战后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为数不多的国家也意识到,在现有的状况下,想要依靠单个国家的力量来完成环境的修复工作已经不可能了,故此,劫后余生的各国通过表决,决定建立一个联合政府(地月系和平维护联合政府及同盟,简称联盟),并赋予实际的权利以期渡过难关。所幸的是,当时开发出的“反物质”能源核已经可以投入使用,大大减轻了城市重建的资源压力。机器人技术也不断升级以满足因为战争而大量减少的劳动力需求。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妮娜克拉克斯在自己的报告最后加上了这么一句话。她长长的粉红色头发在头顶上扎成一个圆球,刀削出来的轮廓和五官很明确地显示出妮娜的生化人身份。在这个劳动力极度匮乏的时代,人们把所有的力气都用在了开发劳动力上,不管是自然人也好,克隆人也好,生化人或者机器人都好,只要可以工作,就什么都ok啦。“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妮娜想了想,又把这一句也加了上去。对于妮娜这样的人造人来说,要在自然人占统治主导地位的人类社会生存下去,其实并不容易,有很多抱有老观念的人仍然无法接受他们,虽说地月系的重建工作有大部分由人造人来承担了。

  “聪明可以成为你的武器。”这是月球行政区总督,月球王,汉斯让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自从妮娜成为他的副官那一天开始,他就没少对她唠叨这个。不过,聪明这件事,确实无可非议,从自然人中筛选出最优秀的基因炮制而成的生化人,比较起自然基因选择下出生的自然人而言,当然会聪明很多。不过,生活并没有因为妮娜的聪明和优秀而给予她更多笑脸,生化人没有童年,而直接以成年体状态出生,大脑内部被主控系统批量灌输必须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各种各样的妮娜们从一出生就开始为社会的进步而工作,工作成为了他们生存的全部意义。只有汉斯不同,汉斯从没把妮娜当成一件工具,从为汉斯工作的那一天开始,妮娜才真正感觉到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意义。

  此刻,月球王汉斯让正拿着他的最新款哈勃双筒双焦望远镜,从自己的办公室透过加厚的耐压玻璃窗户看着不远处自己的工程队,工程人员来来往往地穿梭,环月空间站的维修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战争期间,月球独立行政区的空间站被破坏得非常严重,有很多老站被炸成废墟,根本无法使用,说是维修,但其工程强度已经无异于重建。

  “月球王”并不是汉斯的正式头衔,其正经的头衔应该是:“联盟驻月球空间站特别行政专区总督”,简称月球总督,经历了许多个世纪的革命洗礼后,所谓的王族或贵族之类的头衔几乎从太阳系彻底消失,仅存的几支残余“王室”分支仍在自欺欺人地自觉高贵,但早已失去领土和特权的他们也最多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在现在的这个地月系里,只有能源才是至高无上的王权,什么人掌握着能源,什么人就掌握了其他人的生存权。联盟派遣的专员接连几任都是性格上比较懦弱胆小而没什么野心的人,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汉斯-让之所以被称作“月球王”,完全是因为他的个人魅力,战争一结束便被派到月球殖民地的他,负责管理空间站的修缮工作,这是件尽皆知的苦差事。月球环境和它的主星完全不同,地球的生态系统虽然被糟蹋得一塌糊涂,但至少还有浑浊的空气可以呼吸个几口,但在月球,所有的设施都必须保持密封,生命所依赖的生态系统也必须由最安全和完善的人工循环系统来保证,月球本身连维持生命体最基本的需求的能力也没有。在这个重力只有地球重力1/6的地方,整天面对着黑乎乎的宇宙,在28天一交替的昼夜中,即使精神上非常坚强的人,也很少能够坚持到1年以上。但是,让却以他惊人的毅力,带着他的工程队在月球上生活了十几年,承受着自然环境和工程压力两方面的考验。月球空间站重建工程所涉及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工期延误所造成的工程款赔偿的方面,而是,这关系到工程队几万人口的安全,不能得到及时修复的生态循环系统,将给他们带来对生命安全的直接威胁。除此之外,还有来自自身的,来自上级和来自家庭的压力,汉斯都以他过人的魄力和毅力一一抗了下来,并如期完成了大部分重建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月球移民人口从原来的5万增加到了12万,人口结构也从最初单纯的工程技术人员结构,变成为兼有生产型和社会功能型人口的混合结构。第一批月球移民到来后,汉斯被任命为联合政府第一届月球殖民地总督,负责处理月球行政区相关事务,解决了不少棘手事件,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爱戴和支持,以汉斯出色的工作表现和正直的为人,他被民众亲切地称作为“月球王”着实是名至实归。

  在各种各样的光环包围下,“月球王”也有着自己的烦恼,那就是他顶头上司,同时也是他的岳母大人——唐娜孟森。

  汉斯不是一个怕老婆的男人,今年五十出头的他,有着在战争时期积累下来的丰富作战经验,有着超越普通人的正义感,有着无与伦比的组织管理能力,这样一个铮铮铁骨的男子汉,也有着对于自己的爱人的款款深情。汉斯的太太,桑德拉让是一位被大家公认的美人,不仅仅容貌美丽,而且个性温柔,心地善良,今年47岁的她在月球行政区担任行政区主任的工作。她和汉斯有一双儿女,大儿子罗伯特和儿媳都在联合政府民航总局下属的后勤部工作,女儿瑞贝卡则在北欧区的军官学校读书。这是一个不算显赫的中产阶级家庭,不过,这个家庭却有着一位本世纪最为显赫的女性领导者,她就是刚才所说的,汉斯的岳母大人,孟森女士。这位提及名字就能让汉斯在自己办公室里打个寒战的女士,是个非常能干的人,做事雷厉风行,相当强悍。顶着一头火红色头发的她被誉为“塞斯廷的雅典娜”,如同女战神一般的存在的唐娜,出生于战争后期的她对于二十一世纪关于和平的小说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向往,从小就对战争有着强烈厌恶感的唐娜,决心为和平的到来而斗争终身。年轻时的唐娜凭借着自己非凡的勇气和谋略,曾数次单枪匹马地力挽势力微弱的联合国组织于不倒,为后来联合政府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经历了战争的多年磨砺,唐娜孟森在联合政府和全地月系范围内成为了一个神话般的存在,她在联合议会元老院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连任了几届联合政府主席后,去年,唐娜终于从主席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忙惯了的老人家却总也闲不下来,最近又对外太空无人区的开发产生了兴趣。鉴于月球的战略位置,孟森女士认为,月球行政区的建设将直接影响到外太空的开发进度,因此要求汉斯在比计划时间提前的1年内完成对月球行政区的修复工作,并指出如果需要任何帮助,她将会不遗余力地提供,不过修复工作必须在一年内完成。慑于唐娜人间大炮般的威慑力,汉斯无奈地答应了下来,不过,这样一来,工程进度上的压力又无形中增加了几倍。

  “我们还要加快进度,妮娜,如果我们想根据唐娜的计划完成主城区的维修的话。”汉斯对着一旁的副官说道:“第六和第四站看起来简直就是一团废铁。”

  “不过,长官。”妮娜看了看汉斯转过来的脸,说道:“我们已经没有足够的人力去加快进度了。上个月我们透支了下个季度的工时,再加大劳动强度,联合工会就要找我们麻烦了。”

  “妈蛋!一群吃饱了撑着没事干的工会乡巴佬!”让祖籍德国,二战时期赫赫有名,此刻老汉斯尽显先人刚硬和固执的风范,拉开了嗓门开始骂人。第四和第六空间站是通往当年月球空间站主城区的必经之道,战争期间各大参战方本着不留后路的良好作战风格,毁了个彻底,总之“我拿不到者,谁也别想拿到。”现如今把做维修工作的人推到了坑里,没有第四和第六站通道,修缮主城区的事情也就:半两棉花免谈了。不过妮娜并不在意汉斯的火气,只是盯着汉斯满脸卷卷的络腮胡子看,(这也是汉斯最显著的优点之一,发火归发火,事情还是照做),那胡子随着汉斯的脏话声高低起伏,一动一动的煞是有趣。

  “向人力资源中心再订购一批临时劳动力吧,下一项工作是什么?”发泄完了后,老汉斯把手放在自己微微突起的啤酒肚上,无奈地问道。

  “下一项工作是,”妮娜找出最近的工作列表,说道:“联盟下一次派往远日区的巡航员会在今天到达月球,我们要负责接待和做好舰船动力的维护工作,时间是,30分钟后。”最近联盟的高层换届,却也商量好似的,同孟森女士一样,似乎突然对太阳系边缘区域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不能不说唐娜的影响力之大,无人能及。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联合政府已经接连派出好几对巡航飞船去无人区巡视,第一对派出去的巡航飞船还没返航,第六对巡航船已经到了家门口了。

  月球之所以会成为巡航飞船的落脚点,有各种原因。联盟建立后,新的宇航飞船都开始使用反物质能源核作为动力,正反物质在湮灭时发出的巨大能量,能够极大地降低动力源的体积提高宇宙飞船的运能,保守估计,一粒纽扣大小的动力核已经足够万吨级运能的小型飞船使用十年。也正是由于反物质能源具有的巨大力量,使得联盟政府说什么也不肯把反物质能源核生产基地安排在地球上,而是把它设置在了辖区相对封闭的月球上,以免大规模的反物质能源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从而引发新的战争。再者,考虑到大气的存在会对反物质的捕捉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生产反物质能源的工厂就在月球行政区的空间站安了家。虽然反物质能源工厂是驻月空间站的一部分,却连月球最高行政长官也无权过问,直接隶属于联盟,由联盟派遣的专员特别管理。老汉斯特别不喜欢这种构架,尤其是这个任期上的专员——修布尔,他在汉斯的眼里是个“小气、贪婪、无礼、爱慕虚荣的讨厌男人,只会奉承他的上级,一副猥亵的样子,长得像个大老鼠,一看就知道不是个好人!”,这个人,总是不经批准就使用月球行政区的人力物力土地,却不听指挥,总爱在汉斯特别忙的时候抽调他的人力,一脸阿谀奉承地讨好联盟主席团成员,“总之,是个特别讨厌的人。”汉斯如是说。

  地球上的所有飞船装备的反物质动力源都是经过严格审查和限制的,为了飞船的本身安全和政治因素考虑,绝不允许有超出运能范围的动力源在地球上使用,联盟的反物质飞船如果要进行长距离飞行,就必须到月球的反物质动力核工厂更换体积更大的动力核,因此,每一次都必须停下休整的飞行员也就成了月球行政区不可推卸的任务。

  “我这里又不是高速公路休息区!”老汉斯巨大的鼻子涨得通红,不过他还是说道:“通知第34区,准备接待飞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