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新故事 第16章 王家的读书人
作者:邹安同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公共食堂解散后,全国人民支援农业,所有出去炼钢和兴修水利工程的社员都回到生产队种田。很快,农村就换发出了勃勃生机。

  王来在炼钢厂当炊事员,回家后身体养得白胖胖的,五十开外的人比年轻人身体好,在生产队干活,挣的工分不比年轻人少;而他的儿子王化,虽没有他运气,但在钢厂当技术员,身体没受多大影响,照样能挣工分;张燕红虽在家受了很多苦,但她也能干活。他们家,就只有老太婆和小孙子吃闲饭。所以,每年分的粮食都比生产队的平均水平高出几十斤,而且还能分到几十元钱。张燕红很会种自留地,她家的自留地里不仅各种蔬菜都长得很好,而且还种些红苕、芋头之类的粗粮供家庭食用,全家人的生活水平就提高了,粗细粮搭配,能吃饱,可以说解决了温饱。

  两年后,张燕红身体就恢复到了困难时期前的状况,既健康且漂亮,还为王家生了一个漂亮女儿,取名为王茶花,全家人成了生产队最幸福的家庭,人人羡慕。

  王家老大王能虽然是地主,但听从生产队的安排,认真改造自己,积极响应党和政aa府的号召。在生产队劳动时,出工,总是走在社员们前面,收工,总是走在大家后面,多次受到大队和公社的表扬,成了龙门公社出身不好的人的榜样。王能的儿子王文大学毕业后在一个企业单位工作,每月要寄几元钱给他补贴家用,日子也过得不错。他和李叶梅生的女儿王梅花,非常聪明漂亮,由于有她哥王文的经济援助,在困难时期,也过得比一般小朋友好。而且,她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小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过去她哥读的文化中学。有时星期天,还到她三叔家耍,三叔很是羡慕她,因此常给她做些好吃的饭菜。

  王家老三王财的变化最大,解放后有工作,全家吃国家配粮,在困难时期都没遭多大的罪,全家人都有工作,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但惟独使他们操心的是儿子读书的问题。城镇人口没有土地,希望的是子女读书有出息,将来读个中专或大学之类的,毕业后能找到个好工作,但他的儿子章光子却让全家失望。

  章光子读书的第一天,就把熊先生为他们准备的板凳,跳断了三根脚,给了先生一个很大的失望。

  章光子生在武官区街上,武官区是军官辈出的地方,三教九流,鱼龙混杂。虽说解放后,那些军官都参加了起义部队,革命去了,但这条街上什么人都有,接触的人很多,染上了很多恶习,且常接触的都是些走江湖的能人,耳濡目染,所以,章光子从小就天性好动,玩世不恭。

  由于章光子家庭经济比同学们好些,又倍受母亲的疼爱,经常有些小零食带到学校给同学吃,所以伙伴就很多,经常结伙打架斗殴。

  章光子虽不是聪明绝顶,但也不算愚笨,所以,调皮归调皮,还是能在学校里读到六年级没被开除。但就在快要小学毕业的时候,章光子出事了。一天,他为了在小哥们面前逞英雄,在下课时爬到教室的梁上,倒挂金钩,表演脱衣技巧,惹得该班男男女女个个拍手称赞。就在章光子准备再做穿衣表演之时,一不小心,脚没勾稳,便掉下梁来。幸好他翻转得快,头没有着地,但脚掌断裂。由于当时的医疗技术落后,虽花了许多钱,也没有把脚掌摆平,造成终身残疾,走路时必须拄着棍子。棍子换了很多种,有木制的,有木铁组合的,还有各种竹制的。有调皮胆大的人就喊他拐子。

  有一天,章光子拄着一根竹柺到学校去拿小学毕业证时,碰到一个算命先生。多事的算命先生说他有点像神仙铁柺李,就给他取了个竹柺李的绰号,本来是想炫耀一下自己见识渊博,扯圈子,好让更多的人相信他有才能,没想到一取出名,一下就在小学传播开了。

  章光子小学毕业后,没能考上中学,虽然他是城镇户口,但16岁的人做不了什么工作,这是他们章家人最头痛的事情。

  可章光子却觉得无所谓,街道上没有考上中学的人很多,一个班只有几个人能够考上,他考不上也是正常的。反正国家配粮,饿不死。

  王财担忧的不是饿不死的事,怕他同街上的娃儿混出事来,就给老丈人商量,把住房让出一间给他做点小生意。老丈人同意后,就把自己住的屋开一个窗子,让章光子到供销社进点糖果和火纸之类卖。

  章光子读书虽然不行,但做生意还可以,一月下来赚的钱并不比他父母亲领的工资少,所以,大家也不再责备他考不上初中的事,日子也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过着。

  王家人还有一个考上龙门六中的,就是王武被活埋时,被邓开来收养的王武的儿子。邓开来把这个儿子抱回家,取名为邓占云。

  王梅花和邓占云同时考上龙门六中,而且分在同一个班上,但他们两人并不知道他俩有血缘关系。

  更奇特的是初中毕业后,两人又同时考上了龙门县高级中学,又被分到一个班级。

  当他们读到高三,快要参加高考时,遇到了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

  王梅花知道自己出身于剥削家庭,所以,不参与写老师或领导的大字报,但学校组织的活动,她都积极参加。

  邓占云是班上的劳动委员,所以,第一批加入了工作组组织的官办红卫兵。他和王梅花是同乡,就介绍她参加红卫兵。王梅花不好推辞,并且,文化革命前的班委干部和学生会干部都参加了,她也就参加了红卫兵组织,戴上了红袖套。

  随着文化革命的深入,学校要组织红卫兵去北京接受**的检阅,一切费用都由学校出。这样好的事情,很多人都想去,只能是一场梦。可王梅花却作为家庭出身不好,表现好的代表,被工作组选入,同行的也有邓占云。

  这时的邓占云,在文化革命中表现突出,已经成为龙门高级中学红卫兵大队部的大队长。他和王梅花既是老乡又是同班同学,就很照顾她,比如在火车上帮她买水果,用自己的口盅从乘务员水壶中给她倒来滚烫的开水等,一路上王梅花都过得很快乐和舒适。

  那时,高中生每月要回家带钱,龙门区的学生最多,往往一回去就有几十人同行。邓占云总是提前约王梅花一起走,鞍前马后伺候着她。很多人都认为他俩在耍朋友。由于邓开来对邓占云的身世隐瞒得很深,王梅花也不知道他俩是有王家血脉的哥妹。邓占云所在的大队比较偏远,到九岁才读上小学,实际就比王梅花大两岁,这个年龄差合乎中国人的传统婚姻年龄。王梅花真的就有点喜欢邓占云,他们处在危险的哥妹恋当中。

  邓占云把王梅花送到家后,就准备离开。可王能是很热情的人,加上自己家经济条件也比较好,总要留他在家吃点好吃的,即使有时来不及买肉,也要推点豆腐给他吃,邻居们也就认为他俩是天生一对了。

  在王家子孙中,还有一个读书人,就是王化与张燕红的儿子王开运。王开运才八岁多,读二年纪,可他老爸对王开运要求很高,希望自己的儿子超过他大哥王能的儿子王文,考上一所更好的大学,以后自己的后半生就靠他,所以,只要见他俩回家,就要把王开运带到大哥家,让这两个从县城回来的洋学生教他学知识,或者讲故事,让王开运开眼见。

  文化革命时期,学生非常自由,可以在学校写大字报,可以参加批判大会,也可以不参加任何会,回生产队劳动。但许多学生还怀揣着大学梦,他们相信在某一天,文化革命就结束,马上参加高考,如果不积极投身于革命,到那时,工作组给自己的档案上写上不好的评语,自己就完了。

  王梅花虽然被选到北京去接受**的检阅,但她自己有自知之明,自己出身于剥削家庭,要读大学,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很少参加学校和社会上的批判大会,而且从不敢提笔写谁的大字报。

  邓占云却不同,他从小在一个很穷困的家庭里生活,在解放后,好不容易读翻身书读到了高中,就很想读大学,改变自己的家庭面貌。想不到偏偏遭遇上文化革命,眼看读大学的事就要成为泡影,他不甘心,他要抓住一切机会出人投地,因此在工作组来到学校后,他就主动接触组长,很快成了学校最革命的红人。现在经常和王梅花一起,王梅花的美丽与温柔深深吸引住他,他很想和她确定恋爱关系,但王梅花的家庭出身也使他有些顾虑,会不会影响他的前途,他不敢肯定,虽然党的政策是重在表现,不唯成分论。为了稳妥起见,他要让王梅花在政治上和他共同进步,于是,就经常约王梅花参与工作组安排的革命活动。

  在一天晚上,高组长通知邓占云带领一些红卫兵到县委,参与保卫学生档案的活动。邓占云在吃午饭时找到了王梅花,叫她晚饭后和所有红卫兵一到去县委参加革命活动。

  王梅花说:“我不知道县委在什么地方,我不想去。”、

  邓占云说:“晚饭后,你在广场等我,我带你去,你要知道,我介绍你加入红卫兵组织,是高组长特批的,到北京接受**的检阅,也是我把你的名字写上,高组长才勉强同意的,现在,高组长给我们下达了任务,你不去,不是给我拆台吗?再说,为了你文化革命后有个好的鉴定,你也得去。”

  邓占云一席话把王梅花说得理屈词穷,王梅花就只好答应他说,晚饭后我就在广场上等你。

  邓占云听到后很高兴地说:“晚饭后见!”然后,哼着**语录歌去通知其他人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