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大宋 眼中的李陵
作者:十七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十七第一次知道李陵的名字,是小时候听的一部评书《扬家将》。在评书里扬令公最后身陷重围,最后撞死在李陵碑。在评书里,李陵是作为一个叛徒,与扬令公的忠诚做的对比。但在十七后来读了李陵的事迹后,心里很不舒服,恩!应该是悲愤。李陵的故事是我们民族历史上一个巨大的悲剧,一个完成了自己任务军人的悲剧。

  他的悲剧在于被自己所效忠的皇帝所遗弃,他是当权者手中的一枚被牺牲的棋子,他在边疆浴血奋战,后方的人却只是在等着他战死,连“飞鸟尽、良弓藏”的结局都没有,简直是莫大的讽刺。

  他是个丝毫不懂权术的傻瓜,连续栽在自己人手里:李广利的故意为难、路博德说不清楚意图的算计、叛徒军侯管敢的出卖、公孙敖的恶意诬陷、还有武帝的……。

  李陵内心很难得到平静,前半生的抱负与追求已经全部颠覆、理想无情破灭。但这还不算严重的,最痛苦的莫过于固有价值观和现实冲突的煎熬。张承志在散文《杭盖怀李陵》中评说:“当他无家可归,祖国执行不义的时候,叛变也许是悲壮的正道。”李陵选择了这样的正道,但他决然不能坦然地踏上这条正道。因为每迈一步,都要备受民族大义良心的煎熬,也许这正是真正儒家精3■,≥.神的力量所在。

  李陵的遭遇在某些人看来,正是一个极好的借口;在他们看来李陵应该全心全意为匈奴服务,卖起命来不遗余力,如吴三桂洪承畴之流一般,和当今之在各处歇斯底里地叫嚣着制裁中国的无耻蠢徒们一样。但最后让他们失望的是,他们心目中这个榜样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借口;李陵的大草原上平淡的过着自己的日子,而且在唯一一次面对汉朝会战中;也有意无意然放跑了疲惫嬴弱的同胞。

  汉武帝刘彻杀了李陵全家的四百年后,当年这个被抛弃的军人的后代杀了回来;不过这个时候这只以拓拔鲜卑出现在历史上的新民族已经找不到复仇的目标了。

  李陵的悲剧是极具有中国历史特色的。我一直不明白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历史人物那么苛刻?

  在这个时候我想起了另一个被刻意淡化的英雄:衡阳保卫战的方先觉将军。他的事迹同样也在震撼着我;一个将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面对数量和装备都远远超过自己的日军,坚守了一座人口20余万的小城47天时间;共打死日军约2万人,伤近6万人,打破了日本大本营原计划7天之内打通湘桂线直抵滇缅的黄梁美梦。我方守军牺牲1万6千余众,最后仅存1200余人。

  这个战绩在抗日战争中足以让方先觉名垂青史,但最后守城最高指挥官、国民党第十军军长方先觉等一批高级将领最后并没有“以一死为报国家”,而是屈辱地向敌人打出了白旗。由此他失去了可以和张自忠等民族英雄比肩的机会,后来日军组建了一只伪军,任命他继续当军长;但这个在守城到最后一刻才放下武器的“傻瓜”悄悄又跑了回重庆,在城破时给他发电“愿上帝保佑你”的委员长倒没为难他,但这个本应该拿到属于自己的荣誉的老兵最后居然以一个“叛徒”的面目出现在我们的历史上……。

  我们历史上“汉奸”这一群体层出不穷的深层次原因有很多,但我想对待那些忠于职守的军人们过于刻薄这一条,似乎是个重要原因。

  军人的任务是奋勇作战,完成使命;但决不是应该战死疆场。

  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用正常的心态来赞美那些为祖国英勇战斗到最后的军人们。

  有一天可以为那些在朝鲜失陷于敌后的军人们,为那些在金门陷于重围而没有退路的战士们给予我们发自内心的敬重;他们已经为自己的祖国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一切。

  他们不欠谁的,包括自己为之效忠的国家;任何人都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去指责他们,尤其是指责他们没有用结束生命来完成任务。

  注:十七在李陵的描述中引用了部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