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明王 第113章 怪异战局
作者:订阅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封城毕竟是光明王朝的地盘,黄胤经营这座城池已经有近一年的时光,是以堪称地头蛇。.

  俗话说得好,强龙不压地头蛇,尽管东方明的二十万大军,已经封锁了整个封城沿海的各处防线,近乎于铁桶一般,韩非二十万大军到达的时候,黄胤还是很快就知道了消息。

  韩非的进军速度很慢,世人甚至在谈及此事的时候,会形容他不是一个将军,而是一个旅者。

  事实证明,这一次的行动,坂国与峒国确实有着不可告人的瓜葛存在,原本是互相仇视的国家,居然相互间的二十万大军很是和平地会盟到了一起,甚至举行了热闹的欢庆的夜宴。

  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利益的驱使,当利益的天平发生倾斜时,很多事情都会发生微妙变化。

  得到这一消息的时候,黄胤显得很是平静,有了足够的军粮,兵力的不足,已经不再是问题。

  应通关并不是很险峻的天险之地,但有五万骁勇的中央军坐镇,敌人虽有四十万之众,但要想真个攻破这道要塞,不付出十五万以上的尸体作为代价,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韩非的到来,并没有引起黄胤太多的关注,他所担忧的问题,是东方明会如何进行下一步。

  韩非是个有能力的人,但那只是在政途这个方面,换作到了战场,他就一文不值了。

  既然韩非来了,既然已经有四十万大军陈列在封城边境,这支大军的统帅,将会是个重点。

  如果是东方明来统帅的话,如果韩非真心听从他的指挥的话,以他已经吃过一次大亏的情况来看,他若再度攻打应通关,必定极其谨慎,到那个时候,黄胤最后也只能退出应通关。

  好在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因为不久之后,情报人员回报的消息,就是有关这件事情的。

  黄胤没想到,整个光明王朝不曾想到,已经会盟的四十万大军,在宴会之后,便分道扬镳了。

  据打入了东方明大军内部的细作回报,三更时分,东方明忽然下令,立即撤军。

  就在那灰蒙蒙的夜色之中,东方明等三位上将军,就领着二十万峒国将士撤出了应通关。

  为什么撤退?会撤到哪里?是不是还有什么别的阴谋?东方明到底在想些什么?

  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接踵而来,黄胤和王朝的一众高级将领,商议了许久,也没个头绪。

  东方明的这一手,实在太过诡异了,在没有细作继续报回来的消息之前,王朝只能等待。

  当然,这样的情况下,不乏有将领提出了建议,希望王朝的五万中央军可以迅猛出击,化被动为主动,突然袭击韩非的军营,以此来打探敌人的虚实,或许能乱了敌人阵脚也不一定。

  这一道建议,黄胤也曾想到,可他却还是否定了,王朝处于险境,不可以有丝毫的大意。

  机会,永远都是一现即逝的,因为黄胤没有出兵的打算,他到底错过了这一次的机会。

  当然,这也正是东方豪的算计之一,他料定黄胤不敢轻易出兵,必要等到明了了东方明的下落之后,才敢出击韩非,而这样一来,韩非纵然不敌,也将可以长久地僵持下去了。

  自从举城崔洪的水师被灭了个干净,王朝固然还有着不少的战船,却没有水师。

  不论是东方明的大军,还是韩非的大军,在水面上作战,能力都是远远胜过王朝军队的。

  基于这极为无奈的一点,在未曾将敌人赶出国土之前,黄胤并没有打算置办一支新的水师。

  没有水师巡航,茫茫内海域,对于王朝来讲,就成了瞎子地带了,知道的信息就少了很多。

  当然,王朝的探子,并不是吃屎的,他们还是会结队巡航内海域,随时追踪任何一道敌情。

  黎明时分,又有消息传到了应通关大营,说是东方明的大军,在退回了海域之后,转行而行,目前已经朝着举城的方向过去了,看其样子,明显是要攻打举城沿海的各处防线。

  消息一出,满座哗然,王朝的一众武将,深知王朝目前的状况,不由得均是心忧举城的情况。

  不用再去打探了,黄胤已经能够料想到后面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可他却显得很是平静。

  在他看来,东方明将能够重现拓拔无伤的战绩,在极短的时间内占据举城的沿海各路防线,甚至能够打通与封城的联系,与韩非的人马交接,绵延数百里的距离。

  但这不能代表什么,因为有赵引镇守的举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不会有什么问题。

  赵引的军略,绝对不会输于东方明,两人旗鼓相当,固然兵力悬殊,却也多半会僵持不下。

  黄胤后悔了,后悔没有听从下属的建议,但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所以他立即派出了最精锐的军士,要他们前去打探韩非大军的情况,但他的内心里,其实是不抱什么希望的。

  果然,不多久之后,这批军士返回了,他们所发现的情况,是坂军已经安稳下来,戒备森严。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这是自己的判断失误,黄胤无奈之余,不由得心中叹息。

  接下来的几天里,局势的发展,果然如黄胤所预料,东方明成功立足举城沿海一带,将战线拉得极长,西接封城边境,与韩非呼应,东至习城边缘,隐隐对雍国构成了威胁。

  峒国大军咄咄逼人,赵引却不为所动,未曾出动一兵一卒,简直就是将国土拱手让人。

  在光明王朝,赵引的名声,是极大也极为正面的,但这次他的不抵抗行为,被国民一致抨击。

  当然,敌人势大,仗不是那么好打的,被动的局面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赵引不敢胡来。

  本来,若是东方明不将战线拉得老长,举城的危险,其实更大一些,但正因为他的这一举动,导致二十万大军分散了开来,举城的危险反而小了很多,至少他难以发起有效的总攻。

  这样的形势下,赵引苦苦思索良久,倒是想出了一条计策,当时就派人请示黄胤定夺了。

  “王,疲兵战力减,倦兵战力弱。如今敌人远道而来,不曾大举进攻,反倒一昧地拉锯,更是将战线拉得极长,分散了兵力,固然是为了防止我军以地利来借助天时攻击,但也失去了大举进攻的能力。时间已经进入了冬季,拖得越久,天气越冷,于我军越有利。故属下决定严密防守,拖延时间,将战局就以目前的形势僵持下去,待得最寒冷的时节,伺机而出。”

  读完了赵引派人送过来的密信,再望了望前来送信的军士,黄胤默默思索了好一会儿。

  “回去告诉赵引,这两路敌人,并不齐心。”

  黄胤只说了这么一句,他不会把心思说与这个小兵,但有了这一句,他相信赵引能够明白。

  如同赵引所说的情况那样,之后的战局,果然是前所未见的怪异,东方明似乎没有出兵的打算,而韩非等三人倒是想要出兵,也一度试探性地攻打应通关,却又没有什么效果。

  一来二去的,一晃就是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天气愈发寒冷,双方的军人都穿上了厚甲衣。

  这不会是一场短时间就可以结束的战役,每一个参与了这场战役的军人都能够明白。

  句城那边,带着夜飞的五万中央军和田楷真的五万王朝军队,凡真也早就与柴芯合兵一处。

  韩非三人没有东方明的气魄,并没有将战局拉到海城那边去,但有了凡真的十万兵马,柴芯还是松了口气,当时就回调了一批人马到海城防守,以备突然而来的袭击。

  一直到凡真的兵马到了,胡庸达和孔祥子都不曾动兵,他们似乎只是观望而来的,不想打仗。

  这样的情况下,所有人的目光,便都聚焦到了封城的战场上,很多大陆有名的军事分析人员,都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封城战场上,坂国大军与光明王朝的一战,不论胜败,都将会引发一场大规模的战役,这战役,必将绵延整个大陆,或许将会是大陆历史上最盛大的一场战役。

  日后的事实证明,那些书生一般的军事分析家并没有说错,他们固然没有亲自上战场领兵打仗的能力,眼光却极为毒辣老道:夕阳血之战持续数年,规模浩大,后被誉为千古一战。

  不论世人如何看待这场战役,如今战役已经进行了许久,尽管已经有过两次胜败之分,有过一支大军的覆没,真正处于战争中心的各路军人和将领,却都是在等待着每一个时机。

  又到腊月份了,不知道为什么,这一年的雪,似乎来得很晚,至少到目前还未曾降下来。

  黄胤的生日,早已经过去了,整个王朝,都被战火笼罩着,他当时就没有声张。

  一年前的生日当天,他大败了唐春,名震天下;一年后,他却没有任何的动作,平静如水。

  那一天,他只是特别地将指挥权交给了王领空,自己回王宫陪伴妻子秦瑶和一对可爱的儿女。

  还有六天,便是新的一年了,这一天的晚上,天空忽然就飘起了鹅毛一般的大雪。

  夜寂无声,但那沙沙的树木或其他事物上的雪团落地的声音,却如同一道暗夜的优美的乐章。

  长空无限,并不漆烟,在那纷飞的雪花里,似乎一切都应该是白色的。

  看不到多远,可见度不高,立于应通关要塞口子的城墙之上,微微的寒意,让黄胤感觉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