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地打开我的人生 第两百二十二章 今天就来个红包吧
作者:抹茶小王子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林启森还在殷都行区没有回去,而且也没有和家人联系,就连孙权也是一直留在军部。

  这些天殷都行区都处于非常紧密的调查阶段,不仅仅是上层还有普通的军部下层人员,也都处于忙碌的工作中。

  对于剩余未被破坏的资料的解析正在逐步的进行中,而且因为当时里面的人大概撤离的太过匆忙,所以说并没有完完全全的把所有的秘密全部销毁,而且很多也是会坏的,不是很完整,还是能够有机会抢救一下的。

  不仅仅是想着要查这个组织背后的秘密,而且更希望能够得到这些资料,毕竟这些资料对于机甲的研究也是会非常有帮助的。

  为此现在军部实行的是非常严密的监控,防止任何一个人把秘密泄露出去。

  而就在莫舜安派出去的小队传回来那些比较可靠的关于迷雾区域的信息的同时,林启森这边也有了进展。

  根据资料显示,就在三年前,研究达到一个突飞猛进的小突破。为此组织上曾对此非常重视,甚至特意安排了其中一些对研究有比较了解的研究人员抽取一部分,在另一个地方安排了一个新的研究基地。

  而那个新的研究所的位置就在边境无人区,他们在那里现原来这些迷雾是可以被抽取,把这些,原版存在了很久的迷雾抽取储藏起来后,为了掩盖他们的目的,他们又在迷雾中混进来另外一些能够控制进入迷雾里的人产生一些古怪的、产生幻想的神经内的控制性药物。

  这就是为什么边境无人区曾经一开始会有迷雾消失了很久的情况,而后期迷雾又重新出现的情况。

  正是因为这些经由了人改造过的迷雾,才导致了后面进来探索的人们无人生还的原因。

  而且这种神经毒素也是这个组织一项比较尖端的研究成果。

  所以即便是那些侥幸生还的人们,后面的人并没有现他们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变得疯疯癫癫的,只是怀疑可能是在迷雾里遭遇了什么比较恐怖的事情,并没有想到有关于神经毒物这方面的联系。

  在到了这个消息后,林启森很快就想起了在边境迷雾区失踪了很久的林卿等人。

  而此时的莫舜安也恰好就在那里,于是林启森第一时间就给莫舜安去了消息,把这里刚刚得到的所有的信息全部送给了他。

  把这个隐藏在背后的组织可能有着的巨大的阴谋的可能性也告诉了莫舜安,并且为这条信息加上了保密措施。

  原因则是林启森来到这里的第一时间就得知了这个研究组织里有人在他们追捕的时候逃窜了出去,而且现在还有人在外面不知所踪,这也是为什么殷都行区到现在都处于禁令:不准出也不准进入的状态。

  所以林启森怀疑肯定是其中有军部的知情人员泄露出了这个消息,不然他们怎么能这么快得到联邦军队要过来围剿的事情。

  而且据孙权的话,林启森还有一个比较令人惶恐的猜想,那就是在殷都行区的军部上层里大概有那个组织的隐藏的卧底。

  要知道孙权一开始并没有把孙志宁和林唯一两人现的事情向下面的人宣布,而是召集了一些自己比较相信的人和上层人员说了这件事情,其余的人都只是得到命令被匆忙带出去的。

  但是在事后的调查也能现消息应该是被泄露了出去,否则研究所里的人根本无处可逃,也没有什么机会来破坏这些,研究所里的设备资料,所以说卧底必然是这些知情者之一。

  莫舜安收到了林启森来的秘密信息后很快你就要对他现在在迷雾里的手下布了一道新命令。

  既然迷雾是由那些人用人为的手段制造出来的,那么必然在迷雾深处肯定会有和殷都行区相同研究所的存在。

  只要继续探索下去,一定会现研究所位置的所在之地,而且也能够在这一次彻底的清剿了他们。

  甚至是成功的通过这个研究所来找到他们背后支持的组织和对联邦有所欲为的人。

  因为这一次非常的小心和前几次的试探,所以这一次莫舜安派进入的人依然还能够继续坚持下去。

  在收到了来自莫舜安直接来的秘密命令后,小队迅前进着,而且由于这次已经有了肯定的结果,所以他们也非常有自信能够找到那个在背后弄出了这么多麻烦的研究所。

  尽管把消息传递给了莫舜安,但林启森依旧没有放下心来,尽管说资料已经解析去了大半,但还是有一些资料没有完全的解析。

  而且林启森也不会资料的解析,但是他依旧坚持在第一线继续努力。在不断的查看着之前已经被解析出来的资料的信息里,林启森企图能够从中现更多的隐藏在背后的讯息。

  也许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或者是说他的认真,终于有了结果。

  在一些比较平淡无奇的普通的研究信息日记里,林启森了解到原来研究所在很久以前并不是利用人体做实验,而是一直通过模拟仿真的研究方案来进行测试,但是后来现这样的测试一直都是没有什么巨大的进展。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人提出了,如果真的用实实在在的人体做实验也许会有与众不同的现。

  毕竟人类本身一直都是一个充满奥秘的存在,而人的精神力更是一个非常难以去控制和了解的领域,如果只是靠模拟仿真,也许永远都很难了解到其中的奥秘所在。他的这个提议也得到了一些比较激进的研究人员的认可,而研究所的一些比较人性的研究所人员则认为这样过于残酷了。

  争议被送到了组织上层人员的那里,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定夺的决定。而组织的上层自然是无顾于到底会产生什么可怕的结果,也不计较其中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他们只想得到能够令他们满意的成果,所以也就同意了这样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