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神纪 第六十章:密令
作者:云氏公子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王公公前脚刚刚离开忘川,一个身负着朝廷圣旨和数道密令小太监就带着两个带刀护卫轻装简行的进入了忘川。网.136zw.>小太监所带大圣旨自然是裁撤黑石城的圣旨,而他随身携带着的数道密令的内容除了当今皇上和少数权臣知道之外,无人知晓,甚至连颁布密令的小太监都不知道。

  密令是用特殊的蜡密封着的,只要有打开过的痕迹,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要是接受密令者怀疑在他接到密令前,密令有被打开过的嫌疑,他就可以毫无理由地将向他递交密令的人杀掉。

  三人一路上也是十分的谨慎,就是睡觉也得睁着一只眼睛睡,甚至连喝的水都必须是在银针试毒后才能饮用,干粮也只敢吃自己随身携带的,圣旨和密令都事关重大,他们不敢有半点差池,出了意外,他们就是有十条命也抵不了。

  他们进入忘川后的第一站就是怀宁城,一般像他们这样朝廷派来的钦差,沿途的官府都会向下一站城池通报他们的行踪,例如刚刚离开的王公公,早在王公公来之前好几天,怀宁城就接到了消息,但由于他们是秘密出行,为了安全起见他们也不敢走大路,专挑小路走,受了不少的苦累,耽误了不少时间,好在一路没有太大的风浪。

  由于在进入怀宁城时没有任何通报,中途还和一帮狗眼看人低的守城军士闹不少不愉快的误会。但这也不能怪守城的军士,守城的军士又岂能料得到这三个衣衫褴褛,满身尘土的人会是朝廷的钦差,他们以前见过的钦差可不是这个样子。

  在三人费了好大一番力气证明好身份之后,怀宁城的督军还打算帮三人接风洗尘,但在怀宁城督军阅完小太监的密令之后,却没有了一丝食欲,也没有给三人接风洗尘的打算,只是冷峻地当着众人面,将那封密令塞进嘴里,然后合着涎水将密令咽下肚。

  小太监在向怀宁城督军传完密令,又向怀宁城督军要了一队精壮的兵马和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没有久留便迅速向下一座城池行进。应该不需要小太监多交代,从怀宁城督军接到密令后的反应来看,他应该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

  照着他们进入忘川之后赶路的速度,也没有费上多少时日,在经历过所有城池之后便到达了黑石城。他们到达黑石城时已经是深夜,黑石城的代督军也是丢履忘鞋,衣冠不整地出来迎接。朝廷的钦差过来传圣旨,自然是一件大事,代督军急忙让人去通知黑石城的其他军官到场。

  但颁旨的小太监显然没有那么多耐心,还没等人来齐,便向黑石城的代督军颁布了那道他护送一路的圣旨。圣旨的内容不消多说,自然是裁撤黑石城的命令,这道圣旨多少让黑石城的将士们有些心寒,但他们又无可奈何,朝廷把这道裁撤的圣旨传下来,说明朝廷已经有了万全的计划。

  这就像你明知一个命入膏肓的好友死期将至,但他死时却又无法避免所带来的悲呛,对黑石城的将士们便是如是。黑石城地处苦寒之地,远离内陆,凡是在黑石城待过的人,都不会对它有好的印象,但凡是在黑石城当过兵的人都不会后悔在黑石城当过兵。

  颁布圣旨的小太监来的时间也是凑

  (本章未完,请翻页)

  巧,刚好在他们督军离开黑石城进京赴命时,多少有点先斩后奏的意味,可能严峥也知道朝廷要裁撤黑石城的企图,朝廷为了严峥好做人特意在他离开后才将圣旨颁布下来,可是就算严峥知道又如何,朝廷有裁撤黑石城的打算也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就是严峥也改变不了朝廷的决意。

  就在小太监颁布完圣旨之后,还没等代督军从那股失落感中回过神,小太监又将那份缠着红头绳,用红腊裹的严严实实的密令交到代督军手中。密令的内容比裁撤黑石城让他更加震惊,但却也在他的意料之内,只是没想到会来的如此突然。

  密令的内容很简单,集结忘川上的所有兵力,铲除掉两年前归顺黑石城的匈奴人。.136zw.>最新最快更新朝廷这样做多少有点背信弃义,但却是最符合朝廷的选择。前些年匈奴人中发生了一场叛乱,那些归顺的匈奴人便是在那场叛乱中失势才归降的黑石城。

  现在匈奴人中得势的是呼烈,迎合呼烈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帮助呼烈铲除掉那帮叛逃余孽以及在忘川上象征性的裁撤兵力,也算是对呼烈的释放善意,呼烈似乎也接受了朝廷的善意,就在不久之前,匈奴人派遣了一支前所未有的使团刚刚抵达建安,建安也同时向匈奴派遣使者,似乎一切都在向着良性的发展。

  匈奴交好秦朝廷对于刚刚大动干戈,大伤元气,百废待兴的匈奴各各部族而言绝对是百利而一害,秦朝廷交好匈奴则在面对北境虎视眈眈的辽人时,免除了自己西边的大患,而碍在中间的就是那群归顺的匈奴,无疑这群人无论在秦朝廷还是在呼烈眼中都是一根刺,现在也是扒掉这根刺的时候了。

  能被严峥选为暂时替代他位置的人,自然也不会是等闲之辈,在这位代督军的眼中,除掉那帮归顺的匈奴就是一个时间问题,虽然这两年和这帮匈奴人处的不错,而且这样做也有违道义,但所谓的道义和公平都必须在国家大义面前让步。

  之所以没有在这帮匈奴人归顺之初时除掉他们,因为从一开始他们就是筹码,现在就是兑换筹码的时候了。而唯一的问题是这帮匈奴人也不是纸糊的,除去老弱病残和妇孺儿童,满打满算也至少还有一万余人。

  这还不是最棘手的问题,最棘手的问题来自他们的内部,他们的兵力也没有多充足,就算将忘川上所有城池的兵力都集中在一起,也不过刚好过了一万,而现在事出突然也不可能向洛阳求援,就算事出不突然洛阳也不能会有增援,哪怕是一个兵一个卒,现在洛阳守军的唯一职责就是戒备北边的辽人,所以这个难题也只能由他们自己解决。

  而且这这难题还非解决不可,因为朝廷的军令是死的,不过好在这个问题也没有费他们太多的力气。这些督军们就要感谢他们都不喜欢的严峥,因为严峥早在两年前就为他们解决了这问题,早在这帮匈奴人归顺之初,严峥就将他们的分成了十一个小部族,在十一个小部族中又以村为单位依次瓦解匈奴人的势力,再刻意将匈奴人的村落罗列在黑石城的四周,即不让他们集中在一起,又可以最大限度的监控他们的一举一动。

  一万秦国人士兵对战一万凶残剽悍的匈奴人,

  (本章未完,请翻页)

  无异于自寻死路,但如果他们可以集中优势兵力,采用偷袭的方式,在匈奴人没有联合在一起时,一个村落一个部族的逐个击破,这就是他们优势,虽然那些督军还是很难承认如若此役功成最大的功臣是严峥。

  但是他们优势的前提是,他们集中兵力必须是秘密行动,一旦他们如此大规模的调动兵力,肯定会被那帮匈奴人警觉。那个给督军们密令的小太监刚离开,各个督军们就开始秘密的调兵遣将,就在小太监到达黑石城的下半夜,六位督军也亲自带领着队伍来到的黑石城。

  统一起来的士兵全权由徐济统领,因为徐济是他们中无论是计谋还是资历都是最老的一个,就算行动失败,朝廷也不会拿这个老人怎样。

  徐济并没有给连夜行军,精疲力竭士兵们任何休息的机会,刚刚七个城池的士兵集结在一起,徐济便领着近万余人的士兵扑向离黑石城的最近的匈奴人营地。

  这个营地是这群匈奴人中最大的一个营地,其中住着那个流亡的公主,只要他们一口能端掉这个营地,接下来就会非常的简单,只要将那个流亡的公主杀死或者活捉交给呼烈,他们都算是成功的。

  一万余人在漆黑的忘川上行进,为了不暴露踪迹,徐济下令不许任何人点火把,所以一万余人在漆黑的夜色中像一条蠕动的长蛇。这应该是徐济此生最后一次打仗,他当然想用一场彻彻底底的胜利来圆满自己的军旅生涯。

  没有灯火引路,一切只能靠暗夜上微弱的星光,虽然队伍行动的速度放缓,但终于在破晓之前,队伍赶到了指定的地点。

  但前去探路的探子却传来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消息,待徐济亲自驾马赶去时他也被眼前所看见的景象震惊了,以前他来过这个营地一次,从他所在的山坡上看去,前方应该是一片乳白色的毡房,但此刻在他眼前的除了一片枯黄的草地之外,什么都没有。

  他们又陆续前往其他部族查看,同样的他们连匈奴人的毛都没有找到,这群归降的匈奴人在他们来之前就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似乎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们准备偷袭匈奴人的行动败露,所以匈奴人提前逃跑了。

  但他们想不通的是,他们的行动怎么可能败露,确切的计划只有他们几个督军知道,几个督军绝不会透露任何消息,就算是紧急集结起来的士兵都不知道他们自己要做什么。

  补了个空的督军们不知如何是好,在一起商议时,,绝大多数督军认为这帮匈奴人没有走远,应该适时的追击一下,好歹给朝廷一个交待。但徐济却认为没有追击的必要,要是真的走漏了消息就是追击也是徒劳的,还不如早些班师,让大伙好好歇一歇。

  徐济也不知道自己最后一次领兵,是成功还是失败,这群匈奴人的营地收拾的干干净净,就像他们从没有来过一样,消失的突然,但绝不是临时起意,他们出于某种原因有预谋地离开了这里。望着朝阳渐起的忘川,徐济有种非常不好的预感,他觉得忘川上马上会有大事发生。

  徐济的预感一点也没有错,就在忘川深处,一场腥风血的争斗真在上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