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穿越种田记 第十一章
作者:一觉醒来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更新快,,免费读!

  一场秋雨一场凉,山里气温降得更会快些。

  早晨醒来,天空依然灰蒙蒙的,我抱着被子坐在床上发呆,阴天容易让人懒洋洋的,不想起床。磨蹭了一会,闻到楼下传来一股鸡汤的香味。

  其他人多还在睡梦中,我轻手轻脚的下床,快速刷完牙,披了件大衣就跑下楼去。

  掀开盖子,砂锅里炖着鸡汤,汤面上浮着几颗红枣,我盛了一小碗,蹲在房檐下吸溜吸溜的喝,有点太淡了,应该建议老妈再放些盐。

  过了不一会儿,老妈端着菜盆子回来了,看到我蹲在地上叫我进屋坐着喝。

  “妈,汤里盐少,再放点盐吧。”

  “本来就没放盐,笑笑奶粉喝完了,这是专门煮给你嫂子喝的。”

  我一口鸡汤含在嘴里,吞也不是,吐也不是,最后只好艰难的咽下去。

  默默放下空碗,回头就看到齐景辉站在门口,一脸憋笑,眼睛不时瞟向我胸前,一边和我妈打招呼。

  “小齐起这么早啊,咱们今天早晨吃汤面,你坐着等会儿,先找点吃的垫垫,阿姨很快就做好了。”

  “阿姨不用急,我还不饿呢,先起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

  我在碗柜底下翻出一盒周村烧饼,打开了两人先吃着。陆陆续续的大家也都起来了,吃过早饭,天开始放晴,我们活动活动筋骨,开始做一些建大棚和养殖房的准备工作。

  拉回来的木材要阴干处理过,才能用来做大梁或者支柱,我们先把它们摆开晾上,再做垒土墙的土坯。

  这是个技术活,我们摸索了一下,把泥土、石子和树根、草茎按合适的比例掺到一起,搅匀,再填到木框子里塑成方形,等到晾干了,就可以一块块垒起来了。

  这些材料做好后都需要几天时间慢慢阴干,这当口,县里十天一次的大集又要到了,我们这次还要买粮食和各种日用品,尽可能多的把它们贮存起来。

  来到这儿这么久,终于要出去亲眼看看这大唐盛世,见识一千多年前的古代风貌,我们这些没出去过的内心都开始激动起来。

  奶奶她们做衣服的成果也颇为喜人,除了刚开始的第一身有些瑕疵,后面的都比较完美了,加上以前做的和他们上次买的成衣,现在一共有男女服装十几套了。

  大家当然都想出去看看,但一方面人太多,衣服也有限,更重要的是,我们中多数人还是对外面情况两眼一抹黑,出去的太多照应不过来,容易增加露馅几率,家里也得有人留守着,预备突发情况。

  最后计划是,老爸带着我和齐景辉去拜访张老汉,大哥、姐夫带着二哥和师哥他们先赶到集上,试着把东西找地方卖掉,得了钱再买上粮食租车运回来,我们这边也能再买。

  做好的衣服我们都分别拿回去试穿了,大小还挺合适,一些小细节可以随时改改。

  这时候胡服传入中原已经相当久了,上到朝堂庙宇,下到平民百姓,都喜爱这种简便精炼的着装,穿着胡服成了时尚,这种窄袖短打也更便于劳作,我们的衣服里就有胡服和汉装两种。

  吃过晚饭,我们抱着衣服上楼去试。

  脱下自己的毛衣和牛仔裤,我一件件换上我的这套汉服,和齐景辉互相帮忙系上腰带,他的是套胡服。还没穿好,梁玥已经开始在外面拍门。

  “穿好了吗两位小姐?我进去了哦。”说着推开门漏了个头。

  齐景辉无语,“哥们儿,男女有别,都到古代了,求你有点避嫌好观念好吗?”

  “哈哈哈哈哈!”还没开口就爆发出一阵大笑的梁玥让我们更加无奈,“齐景辉,你穿这身真是太搞笑了,你赶紧照镜子瞧瞧!”

  我转头看看,确实有点怪,我们现代人穿古装经常会有违和感,特别是配上一头短发。齐景辉的外貌无疑是出众的,就是跟古典完全不搭边,也不知道我自己怎么样。

  我们穿着衣服下了楼,其他人也都在底下了,正互相整理衣服。

  我打量一圈,虽然和现代化的客厅装修风格不搭,但这么一堆人身着古装站在一起,看上去还是蛮和谐的。

  梁玥的评价是:老爸像个老地主,大哥像地主儿子,我不像亲生的,二哥像江湖游侠,姐夫像个小官儿,师哥像书呆子,齐景辉跟我们不在一个画风,没法形容。

  ……

  他们有的戴了假发,有的没戴,但都戴了帽子或包上了头巾,我本也想扎一个,被陈思颖阻止,不一会就拿来了一顶假发。

  要是跟二嫂的女士发套一样,我多半是会拒绝的,多亏她拿出来的是少有的男士假发,估计是玩cos时候用的吧,他们争着抢着要跟我换,问思颖还有没有。

  “只有这一顶,之前落在我爸车上的,你们其实都挺像了,就梁琪哥这不太适合。”她一边解释着,一边让我坐下,把假发整理好,上半部分的头发梳起来用皮筋扎个髻,再用一块绸布系外面。

  弄好我照了照镜子,果然顺眼了许多,刘海梳上去,鬓边留两缕碎发,后面披在肩上,看起来像真发一样,摇摇头也不会掉下来。

  我站起来转了一圈感受了下,行动上还挺自然。

  奶奶把我拉到跟前不住的看,感叹思颖的巧手,夸她孙子生的好看,我笑笑不以为意,齐景辉偷偷借梁玥手机拍了几张照。

  我们又收拾了一些东西打算卖掉换钱,吃食现在是我们的首要必需品,一般的都不打算再卖,除了那些祝寿买的保健品和酒类、饮料,吃了不管饱,对我们来说也不算珍稀物,不如卖了换更多有用的。

  于是我们收拾了一堆东西打包好,打算明天和猎物一起运出去卖掉。

  第二天天还没亮就起了床,吃过饭拿上东西出了大门。开着三轮车,骑上电动车,路刚开出来还不太好走,但也省了我们大半的时间。停下车出了山洞,我们就开始分头行动。

  我们很快走到了伏牛村口,村民们大多也都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家家院子上飘着袅袅炊烟。

  老爸带着我们走到了张老汉家门口,他们已经把车套好了,正在往上搬装东西,看到我们马上过来打招呼。

  老爸给我们互相引见:“这是我的二子和三子,张老叫他们小二、小三就好。”

  我抽了抽嘴角,老爸果然学不了古人说太多话,我就这样成小三了。当然为了免去太多解释的麻烦,我们一早就商定,对外假称齐景辉是爸爸的二儿子。

  张老汉和我们问好过后,就开始摇头晃脑的感叹起来。

  “梁老实在好福气,上次见过那一双佳儿美婿,已经令人羡慕,这次又带来这么两位青年才俊,个个品貌出众,真是有福啊!”又看着我,“尤其是这位三公子,如芝如兰,直如深藏在山中的美玉一尊,梁老很该早将他带出来与我们见过才是。”

  “哪里哪里,张老太过夸奖了,您那一双公子才是出众,”老爸学不会人家古话连篇,赶紧转换话题,拿出一个木盒。

  “这是我们在山里采到的几棵十来年的山参,不值什么钱,拿来泡酒倒也有些滋补作用,万望张老收下。”

  这当然不是我们从山里采的,而是从补品盒子里拿出的现代人工养殖人参,这时候可能值不了太多钱,但作为送村民的见面礼也尽够了。老爸是想和村子里的人先搞好关系,有张老汉引见,也方便我们日后融入山外的生活。

  果然他们互相推拒了几句,张老汉也就收下了。之后快速装了车,我们便顺着村道向外赶去。

  路上又上来了几个村人,有男有女,除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剩下都是年纪比较大的。他们也不怕生,和我们互相交谈,有一个老爸上次出来认识的,依然按以前编好的说辞和他们搭着话。

  牛车慢慢走在大道上,这是条土路,走的人多了踩出来的,但也算比较平整了,车辙两边还有一段距离,供步行的路人通过,再外围是一块块田地或稀疏的小树林,秋收早过,大部分田地都空着,少部分种了些矮绿的蔬菜,离的远看不清是什么。

  超过一*路人,又经过了几个村子,我们慢慢到了县城外。

  这时候离山比较远了,地形平整很多,县城外面也没有电视上演的城墙、护城河之类的,房屋比较整齐有序的一排排列着。

  城外倒有个茶摊,能看到赶远路路过的商人在里面喝茶休整。我们略过他们继续向城里走,穿过写着“郏城”的高大牌坊,就能看到不远处的热闹集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