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军火之王 第632章 动摇
作者:闪烁的小说      更新:2018-03-05

  开战的第61日,阿姆利则战役打响。

  这次,抢先发起进攻的是巴军。

  因为在孟买组建的装甲部队还没有赶到,所以在战役爆发之后,印军在整条战线上都以防御为主。

  结果,自然没有什么好说的。

  虽然印军做了充分的准备,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也对部署做了调整,但是在兵力、装备与士气上,印军都远远比不上巴军,前线官兵严重缺乏斗志,甚至没有跟巴军正面交战的勇气。

  只用了3天,巴军就在北西南三个方向上取得突破。

  随着设在郊区外面的防线被巴军击穿,印军几乎全线崩溃。

  其实,这就是印军的真实写照。

  在这三天里,至少有3万印军官兵在阵地上缴械投降,而且很多都是以营为单位,集体向巴军投降。

  很多时候,印军甚至没有抵抗。

  其实,就算更多的印军没有投降,也只是随便开枪战斗了一阵,然后就在上级严令死守的情况下撤出了防御阵地。

  关键就是,印军前线官兵手里,根本就没有对付巴军坦克的武器。

  有趣的是,印军当时其实有足够多的反坦克导弹。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开战之后的2个月内,美国至少向印度提供了15000具重型反坦克导弹发射器,以及至少10万枚反坦克导弹。

  虽然大部分都是“陶”式导弹,而且以库存货居多,性能算不上先进,未必能够打穿巴军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但是这些导弹的状态都算得上良好,肯定能够使用,数量也肯定不算少。

  此外,美国还提供了1000套“标枪”系统,以及至少10000枚导弹。

  当然,还有日本。

  虽然日本没有美国那么多的库存弹药,但是提供给印度的都不算差,其中只是重型反坦克导弹就有上万枚。

  为此,美国与日本的情报机构还派遣人员去印度,帮助印军掌握使用这些导弹的技巧。

  问题是,送到前线的反坦克导弹是少之又少。

  当时,印军前线部队,一个步兵营最多领到了4套反坦克导弹的发射系统,而且备用导弹不会超过20枚。

  这么点导弹,能够做什么?

  更何况,送往前线的几乎都是美军淘汰了的二手货。

  那么,其他的导弹呢?

  当时,印度把美国与日本援助的反坦克导弹,特别是最新型号的导弹,全都提供给了新德里卫戍部队,还有一些送到了贾朗达尔,而原本应该送往前线的,也被沿途的印军扣留了下来。

  严格说,是扣留了一部分。

  对此,印度当局还振振有词,即巴军的攻势太猛,得打本土防御战,也就需要增强后方部队的战斗力。

  结果就是,印军前线部队的官兵,在很多时候,得用RPG去对付巴军的坦克。

  那么,还有什么理由要求前线将士拼命?

  更搞笑的是,被印度当局克扣下来的那些导弹,几乎全都没有派上用场。

  为啥?

  巴军根本就没有向新德里进军,甚至没有攻打贾朗达尔。

  等到印军发现,巴军的目的就是阿姆利则之后,再向前线运送导弹已经来不及了。

  战后,美国还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调查小组。

  调查什么?

  为什么援助给印度的那么多的反坦克导弹没有送到前线。

  能调查出个什么结果呢?

  其实,美国当局也没有公布调查结果。

  为啥?

  没脸公布。

  当时,负责向印度移交导弹的美国官员,收了印军给的贿赂,在移交手续上做手脚,主要就是变更部队的番号。

  什么意思?

  简单的说,美国当局认为已经把援助的导弹提供给了前线部队,至少从拿到的移交手续上来看是如此。

  后来,这些导弹,大部分下落不明。

  啥意思?

  战后,大部分由美国援助的反坦克导弹,全都被印军的各级将领与军官,当成二手货拿到国际黑市上贩卖。

  这些导弹,有很多落到了极端组织手上,被用来对付美军!

  其实,也正是如此,美国当局才展开了调查。

  当然,不管怎么调查,也不管调查结果如何,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即印度的国内局势已经失去控制。

  虽然印度当局还有一定的威信,但是很明显,即便是印度军队,也不再把政府的命令当回事。

  这可不是简单的士气问题。

  要知道,如果连在后方的印军将领都没有了取胜的信心,开始为自身考虑,那么前线的印军将士还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呢?

  当然,在前线的战斗也证明了这一点。

  只用了5天时间,巴军就完成了对阿姆利则的包围行动。

  这个速度,让巴军总参谋部都不敢相信。

  为啥?

  太快了!

  按照巴军制订的作战计划,最快也要用10天才能包围阿姆利则,而巴军为此准备了15天的时间。

  结果,只用了5天。

  当然,这未必是好事。

  为啥?

  部队推进得太快,后勤保障跟不上。

  虽然印军的抵抗不是很激烈,但是战斗消耗一点都不少,特别是充当先头部队的4个装甲旅。

  5天下来,4个装甲旅消耗的燃油是计划的2倍!

  因为后勤保障跟不上,所以巴军不得不停下脚步,而且把攻打阿姆利则,准确说是攻打城区的作战行动推辞几天。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坦克没有燃油,还怎么打?

  当然,对退入城区的印军来说,这绝对不是好事。

  巴军已经包围了阿姆利则,切断了所有通往外界的公路,完成了封锁,印军别想获得外来援助。

  虽然在此之前,印军已经做了充分准备,比如囤积了足够多的粮食,还提前实施军事管制,但是只要巴军的包围圈还在,那么城市里的印军迟早会丧失战斗力,跟拉合尔之战的结局差不多。

  此外,在阿姆利则,就有不少从拉合尔撤下来的印军。

  结果?

  显而易见!

  在巴军完成包围的时候,印军的士气就已经归零,而且很多基层部队的官兵考虑的是如车逃出阿姆利则,或者是如何才能活着向巴军投降,而不是说如何死守阿姆利则,更不是如何打破巴军的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