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她不想穿 第41章 清穿(10)
作者:枫荷梨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而被众人同情的皇后娘娘,却正在南苑中纵马奔驰,日子过的十分潇洒自在。

  南苑又称“南海子”,是元、明两代的皇家苑囿,因苑内有永定河故道穿过,形成大片湖泊沼泽,草木繁茂,禽兽、麋鹿聚集。

  元朝时期是皇家猎场,地处古永定河流域,地势低洼,泉源密布,多年的河水、雨水和泉水汇集,形几个很大的水面。

  那时紫禁城北的积水潭有北海子之称,于是这里就叫成了南海子,包括饮鹿池、大泡子、等一系列水域。

  明代的燕京十景中的“南囿秋风”,就是指南海子一带。

  清朝入主中原后,南海子称南苑,这里地势广阔,加上流经这里的凉水河、小龙河、凤河等为生物的繁衍创造了理想的水文条件,使得这一带水生和喜水的动植物繁盛起来,十分繁荣。

  南苑内设立二十四园,养育禽兽,种植果蔬,有专人打理。

  这里草木葱郁,环境优美,顺治与孝庄时常过来小住,俞青却是第一次来,心情极好,拉着乌兰等人骑马打猎,直玩了一整天。

  许是乐极生悲,才到了南苑一天,原本的假病却一不小心变成真病了,幸而只是小风寒,她体质不错,又有内力护体,睡了一觉就基本好了。

  “主子,您的病还没好呢,可不能乱动,还得在床上多休息会,”塔娜刚端药进来,看到俞青正要下床,急忙过去扶住她。

  “我已经没事了,就是身上黏腻腻的,不舒服,你给我准备一下,我要沐浴。”俞青看着自己身上干皱的中衣皱眉道。

  塔娜本想再劝,看俞青神色坚决也不敢再多说什么,明明性情比从前平和了许多,却更加让人不敢违逆。

  塔娜扶着俞青进了隔壁的小间,推开门,里面雾气缭绕,一股热气扑面而来,绕过白色大理石云纹屏风,原来是一个小小的温泉汤子,可以容纳四五人,池子水面上铺满了各色花瓣。

  塔娜知道俞青沐浴的时候不喜有人在身边,便从小宫女手上接过衣物放在屏风旁的小方凳上,轻轻关上门,带着众人退出去了。

  俞青慢慢走下浴池,池底皆以鹅卵石铺就,踩上去十分舒服,水温也刚刚好,温热而不烫人,感觉全身的毛孔都慢慢打开了,暖洋洋的,再加上玫瑰花瓣的淡淡清香,真是十分舒适宜人。

  还有一个小木桌漂浮在水上,上面是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小木板,俞青打开一看,木板是特意挖空做成的几个小格子,左边的小格内放着芙蓉糕豌豆黄几样小点心,香甜诱人。

  中间还有一个双鱼戏莲白瓷杯和一小壶玫瑰花茶,右边则是香胰子和一小盒面脂及茉莉香露。

  小桌盖上后就跟一般的小桌没什么差别,不但保持食物的温度,而且十分严实,就算放在水中也不用担心会渗水,十分方便。

  俞青长吁了一口气,闭上眼睛,全身放松,任自己漂浮在水面上,古人真的很会享受,在现代就算是有钱也找不到这么舒适的地方。

  好容易这次装病,才得以避出宫来,须得尽快把宫外的事情处理妥当。

  首先就是农庄的事,俞青年初时命人开辟了几块地,准备专门种植玉米、土豆和番薯等作物。

  与她原先知道的不一样,玉米、土豆和番薯早在明朝末年就有人从海外带回来过。

  玉米在明末时便已在多地种植,如今的范围更扩大到了好几个省份,而土豆却只在少数几个才有农户种植,并没有引起重视。

  这几种作物耐旱高产,好好推广开来,在灾荒时就可以救下许多性命,只是现在她在朝堂上还没有什么话语权,须得好好计划一番,首先就要培育出良种,把产量提高上去。

  另外传播工作也要做好,这样百姓的种植积极性才会调动起来。

  “主子,您好了吗,要不要奴婢进来伺候?”塔娜在外等候良久,仍不见俞青出来,不禁有些担心,在屏风外轻声问道。

  俞青回过神来,“不用了,我马上出来。”拿起放置在一旁的白绸中衣穿上,挽着半湿的头发走了出去。

  塔娜看到俞青只穿着中衣湿着头发出来,吓了一跳,急忙拿了件淡紫色小袄给她披上,又拿干帕子来,一股一股把头发慢慢绞干,用一支白玉簪松松地挽了个慵妆髻。

  乌兰拿了封信进来,道:“主子,这是巴扎尔送来的信,那批玉米的种子已经安全送达科尔沁了。”

  俞青点了点头,接过信看了一遍,道:“知道了,你传信给巴扎尔,让他暂时留在那边,有什么事就及禀报。”

  乌兰答应了,正欲出去,忽想起一事来,道:“园子已经建好了,就差匾额没有做好了,主子您看取个什么名字?”

  俞青手中一顿,把信笺放下,沉默片刻,轻声道:“就叫毓秀山庄吧。”

  ……

  西山的庄子也早已修整好,那些工匠们也都于年前搬了进去,因是工匠们住的,便取名天工堂。

  天工堂的工匠们如今已增加到二百多人,家眷也都在庄上,都各有工作,养鸡,种菜,桑蚕。

  孩子们则都送去了学堂,俞青命人在庄子的南边改建了一个院子作为教室,让人教授他们基础知识。

  俞青毕竟在那个科技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生活了那么久,见识自然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所能及得上的,很多东西即便没有特意去学,但大致的原理还是知道的。

  她把自己记得的一些东西都记录了下来,给天工堂送去,对外只说是无意中得来的。

  这些工匠都是经过严格筛选招进来的,本身技艺就都是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如今摈弃门户之见互相交流,都有了不少灵感。

  又有了俞青给的这些东西,众人都有了很大的启发,短短数月,天工堂就研制出了不少东西,上次那批极为纯净的玻璃就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如今连山庄上的窗户都由油纸换成了玻璃,亮堂堂的。

  京城中的富贵人家也都换上了玻璃,连带着玻璃镜也流行开来,俞青名下的店铺赚了个盆满钵满,已经在南方开了两家分店。

  俞青命人从中分出百分之一,作为研发人员的红利,这次参与研发的人员都按功劳分得了不少钱,众人看了都羡慕不已。

  俞青又命人传下话去,只要做得好,人人皆有奖赏,若有重大研究发现者,不仅有红利可拿,还可以得到封赏。

  自此,众人的积极性越发高了,每隔一段时间都有小成果出来,成品源源不断送往店铺。

  也幸而有这些店铺的收入支持,养善堂与学堂的运转才能维持下去。

  养善堂专门收留被遗弃的婴孩和无家可归的孤儿,并请了孤寡老人和妇女专门照顾年幼的孩子,洗衣做饭缝缝补补。

  年纪大一些的孩子则是跟着庄子上派来的老师傅们学习技艺,虽都是粗浅的手工艺,但只要学好了,将来也能养活自己。

  养善堂也并不是白养他们,规定年满十二岁便要到庄子上或铺子里学着做一些简单的事,十四岁便要正式开始工作,可以选择一门手艺学习。

  其中女孩子们也是一样,有兴趣有天分的,跟着学习算学、管理、和基础的医学,打理店铺,其余的则是学习编织,纺织等技艺。

  若是实在对此不感兴趣的,也可以留在养善堂里,继续帮助孩子们。

  不愿留下的,做工满三年后可以自行离开。

  这些孤儿,大多是因为战争和饥荒流离失所,对好不容易得来的安稳生活非常珍惜。

  养善堂也慢慢步入正轨,那些权贵人家的女眷们原本也会做些善事,自从养善堂成立,便时不时捐赠些银米柴炭等物,一则能讨好了皇后娘娘,二则也可以留下善名。

  对于这些行为俞青并没有拒绝,不管捐赠者是谁,一应物资都由专人登记造册,每样东西都严格登记。

  物资的管理由两组人轮流管理,库房钥匙和账目则分由四人掌管,每旬一查,最大程度减少了贪腐的可能。

  当然这个方法无法完全杜绝贪腐,日后必然也会出现问题,但至少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这养善堂是皇后开办,自然没有那不长眼的人来挑事,成立至今倒也颇为顺利,慢慢的,一些流离失所的妇女和老人也都住进了养善堂。

  民间溺婴之事也日渐减少,大多弃婴都送到了养善堂门口,毕竟是自己的亲骨肉,如果能有一条活路,谁都不愿下此毒手。

  如此一来,俞青的名声简直好到了极致,即便是在朝堂之上,对这位皇后也是交口称赞。

  而在去年年前,俞青筹建的学堂便已完工,分别为格物堂、致知堂、国学堂、尚武堂。

  学堂招收学生并不限制身份,只要想读书的,只要通过了考核便可入学,一旦被取中,不仅包食宿,每月还有生活补贴,一时间报名的人更是激增。

  这年头的穷苦百姓,哪里有几个上得起学堂的,如今听闻有这等好事,自然是喜之不尽。

  尚武堂招收的多是八旗中战死军士的遗孤,这些年大清连年征战不休,战死是士兵也日渐增多,这些都是生活在八旗最底层的旗人,家境都十分普通,一旦家中男子战死,便失去了顶梁柱,全靠那一点生活饷银和抚恤金过日子。

  俞青此举,一是为了给那些家庭一点帮助,二则也是想借此培养自己日后的势力。

  此次尚武堂招收的弟子也不多,只四十六人,其中三十八人是旗人,另外八人是平民子弟。

  这些孩子虽是旗人,却处在八旗的最底层,即便将来入了军中也只是普通士兵,爬不到高位,因此并没有引起忌惮,宗室与百官还因此对皇后娘娘的仁善有了更深的认识。

  尚武堂除了教授行军打仗的经验外,俞青还另外开设了武术课程,由专人教授武艺,她的脑海中不知装了多少武功秘籍,随便拿出来一样都可以教出一位顶尖高手。

  俞青让他们学的是她改造后的一套武功,比较普通,相对而言也颇为简单,对修习者的资质要求不高,练成后当然无法与武侠世界的高手相比,但若勤加练习,不仅可以强身健体,以一当十也没问题。

  国学堂教授的则是正统的四书五经,术数、明经等科目。

  学堂除了基础的国学,还请了汤若望教堂中的传教士们前来讲课,专门讲授物理、化学、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对俞青此举,大部分人都没什么想法,只是些贫家子罢了,学的又是奇淫技巧,不足为虑。

  于是,在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大清日后的变革已由此开始。

  作者有话要说:总算肝完了,太困了,明天再修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