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她不想穿 第42章 清穿(11)
作者:枫荷梨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不到一年时间,俞青名下的商铺以已经慢慢扩展到各地,尤以以百货商铺最为火爆。

  百货商铺主要经营的都是天工坊研究出来的成品,其中新式肥皂,火柴,玻璃镜最为热销。

  不过短短半年,这些东西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老百姓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

  俞青的资产也已经累积到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

  随后她又与贵太妃合作,暗中组织了一支船队,带着丝绸茶叶瓷器前往东瀛与高丽贸易。

  不过来回两趟,就赚了十几万两银子,饶是俞青事先有心里准备,看到这个数字也被吓了一跳,更别提贵太妃了。

  看完账册,贵太妃感叹道:“没想到这其中利润竟如此丰厚,实在出人意料,这还只是在这两个小地方,若是像前朝那样能去西洋诸国,只怕更不得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俞青闻言,一直以来的一个念头慢慢浮现出来。

  这日,俞青照例去慈宁宫给孝庄请安。

  孝庄便说起昨日鳌拜福晋与苏克萨哈福晋进宫一事来,“我昨日看她们两个面色不对,只是当着众人的面不好多问,也只模糊听说他们两家闹起来了,到底是怎么回事你给我说说。”

  俞青道:“听说是两家争地,鳌拜的侄子塞本得把苏克萨哈家的小儿子给打的动不得,险些断了骨头,两家便打起来了,为此闹了个天翻地覆。”

  鳌拜与苏克萨哈虽然都是议政大臣,但一直不怎么合得来,这次偏巧两家看中了同一块地,都互不相让,可不就打起来了。

  孝庄闻言,面色微沉,叹了口气道:“为了争块地打得你死我活,实在太不像话了。”

  自大清入关后,圈地运动就没停过,虽在顺治四年就已经停止了大规模的圈地,但零星的圈地、换地仍时常发生,八旗贵族之间的圈地之争更是屡禁不止,时常为此发生争斗。

  土地越来越少,八旗之间争斗的也越来越厉害,而老百姓却流离失所,无地可耕。

  南方各路义军未平,前明余孽到处作乱,北方罗刹国与准格尔蠢蠢欲动,整个大清都处在风雨飘摇中。

  连年征战,国库早就入不敷出,还要发放数万旗民的饷银,明年的军饷还不知从哪里出,想到此处,孝庄不禁揉了揉额头。

  俞青见孝庄面带愁色,心念一转便知她在烦什么,趁机说起自己的想法,道:“姑母是在烦恼国库空虚之事吧?前几日汤大人同我说起西洋诸事,倒是想到了一个法子,说不定可以解决这个困境。”

  孝庄闻言一怔,坐起身来,道:“什么法子?说来听听。”

  汤若望虽是外国人,在大清朝廷的地位却颇为特殊,顺治与孝庄都对他极为信赖。

  俞青道:“我听汤若望大人说西边的国家非常向往我们东方的文化,咱们这里普通的丝绸、茶叶和香料在那边可以卖出天价,一船茶叶甚至可以换回一船黄金。

  咱们八旗人丁越来越多,光靠国库的供养实在太过吃力,而且听说西方国家已经发明了火器,大炮。

  因此我想着不如组建一只远航的船队,让八旗上上下下都可以参与进来,用我们的茶叶丝绸等物同他们贸易,如此一来既解决了国库空虚的问题,也可以打探一下其他国家的情况,一举多得。”

  俞青此举自然不只是为了赚钱,后世清朝落后于西方诸国,一是因为闭关锁国,二是科技落后。

  若能早些把新科技的技术带回来,日后泱泱大国也不会被人打上门来无还手之力,沦落为奴,处处受人欺辱。

  那耻辱的百年,是每一个华夏子孙的痛,这也是她最不愿意看到的。

  孝庄闻言,沉吟不语,其他的她倒没怎么放在心上,番邦之国终究是蛮夷,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只是这国库空虚确实是个问题。

  这几年来八旗人口增长极快,若按这个速度,日后必定是个极大的负担,国库根本支撑不了,既如此,倒不如依孟古青的法子,让他们去外面试试。

  俞青也不急,端着茶盏喝茶。

  半晌后,孝庄抬起头,道:“其他的倒没什么,只是出海就要造船,还要购买货物,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今连年用兵,国库空虚,根本没有这么多银子,朝堂上也不会同意。”

  俞青闻言便知孝庄动摇了,放下茶盏道:“造船的事姑母不必担心,这船队既然是我提议组建的,自然不用朝廷操心。

  银子可以私下筹募,我可以出大头,剩下的有意愿的可以出。至于朝廷方面的看法,这并不是国事,只是我一时兴起弄只船队而已,用不着国库出银子,文武百官想来也没什么说的。”

  孝庄闻言,低头沉吟片刻,犹疑道:“八旗的人未必会愿意参与此事。”

  对于旗人经商,朝廷本身没有成文的禁令。但是在清代前期,八旗人口较少、旗内的官缺、兵缺较多,旗人几乎人人都能有饷,生活富足。

  在这种富足的情况下,渐有了鄙夷商贾的思维。

  但俞青知道,到了清中叶之后,人口激增,而旗缺数量未变,官缺、兵缺自然不能满足如此的人口,八旗旗民渐渐游手好闲,不事生产,不务正业,到了晚期更是沉迷鸦片,给社会安定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低头思索片刻,俞青抬起头道:“没有人愿意参与的话也没关系,第一次航行不过是试验而已,可以一步步慢慢来,东瀛与高丽就够了。

  如今八旗虽然大多生活富足,但仍有少部分人生活困窘,有这个赚钱的机会,未必不愿去。

  可以挑一些老实勤快的入船队,其他方面的人手可以招收汉人,只是海上也还是有些危险,难免会碰到倭寇海盗,还是需要有官兵押船,以策安全。”

  等他们看到其中的暴利,只怕会上赶着加入,不必担心他们会不动心。

  孝庄闻言,半晌不语,许久后方道:“你的意思是想建一支海上军队?”

  俞青知道她的顾忌,解释道:“只是海军卫队而已,至多不过数百人,况且只是在船上护卫货物安全,又不能上岸,不足为患,姑母大可放心。”

  现在她背后虽有科尔沁和贵太妃支持,但也不好直接插手政事,只有另辟蹊径。

  孝庄沉思许久,道:“让我再好好考虑考虑罢。”

  俞青知道孝庄迟早会同意的,当下也不着急。

  孝庄喝了口茶,留心打量面前的人,依旧沉静淡然,毫无异色。

  现在的孟古青俨然是一个十分称职的皇后,沉着、稳重,对待后宫嫔妃不嫉不妒,处事十分公正妥帖,连她也挑不出一丝错来,真的是与以前判若两人了。

  这还是以前那个痴恋福临的孟古青吗,想到此处,孝庄目光一闪,忽道:“孟古青,你跟福临成亲快四年了,怎么到现在还没消息?”

  俞青微微一怔,不知孝庄怎的忽然提起这事来,心念急转,垂下眼眸道:“这事得看天意,子女缘分未到,侄女也没办法。”说罢低下头去,声音低沉,似乎颇为难过。

  孝庄见状,面色一缓,叹了口气道:“我知道福临这些日子的行为有些荒唐,你终究是她的妻子,凡事要多劝着他一些,如今董鄂氏即将生产,你也要上点心,宫外那些事暂且放着,早日诞下嫡子才是。”

  俞青答应了一声,心中却暗暗冷笑,别说现在换了她这个芯子,就算是原来的孟古青,哪怕没有被废,也绝不可能怀孕。

  孝庄不知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以顺治对科尔沁的忌惮,根本不会让有蒙古血统的孩子登上皇位,又怎么可能让孟古青怀孕?

  她原先就有些奇怪,原主身体一直很好,与顺治成婚三年却一直没有怀孕,实在不大符合常理,直到她穿越而来,详细检查后才发现原主的身体里残留着一丝极为奇怪的药性,正是避子丹。

  这种药不止会让人失去生育的能力,服用时间久了还会伤及根本。

  那药下的极隐秘,原主对顺治毫无防备,身边服侍的又都是蒙古带过来的,对这些宫闱阴私并不擅长,因此一直都没有察觉。

  原主也是可怜,她一直对顺治情根深种,又怎会想到她深爱的丈夫会对她下此毒手?

  正无声吐槽,忽听孝庄道:“听说你昨日处置了小格格身边的吴氏,是怎么回事?”

  小格格是庶妃巴氏所出,才两岁,也并未取名,那吴氏是小格格的奶嬷嬷,却玩忽职守,还私自挪用小格格的份例,一概吃用的东西都是她先享用,剩下的才给小格格。

  那吴氏是镶黄旗的包衣,其父是内务府的管事,同屋的人也不敢得罪她,竟一直瞒了下来。

  昨日小格格发烧,身边却无人看顾,还是被一个小宫女发现了,才捅了出来。俞青大怒,将其杖责六十大板后送慎行司去了。

  俞青把实情详细说了,又道:“皇子公主身边的奶嬷嬷素来都是内务府安排的,谁能想到他们有这么大的胆子?阿哥和格格们都还小,身边的人更应该仔细些,我想着是不是该把这些人再盘查一遍?”

  这些人自小服侍皇子,皇子公主们对嬷嬷的感情大多比生母还深,皇子还好,公主们不大受重视,极易被拿捏。

  孝庄闻言面色微沉,“这些奴才的胆子未免也太大了,竟然骑到主子头上来了,这后宫是该清一清了。你是皇后,具体怎么做就都由你做主吧,我年纪大了,精力不济,这些事你就多费些心了。”

  俞青点了点头,微笑道:“您放心,阿哥和格格们虽不是孟古青所出,却也是要叫我一声皇额娘的,断然不会委屈了他们。”

  苏茉尔正好端了点心进来,闻言笑道:“皇后娘娘待阿哥和格格们素来宽厚,这宫中内外谁人不知?”

  孝庄欣慰一笑,接过苏茉尔递过来的茶,喝了一口,抬头见俞青凝神思索,神色极为认真,不禁心中一动,一个念头忽然浮现出来。

  俞青正低头思索如何安排,忽听孝庄道:“你既如此喜爱孩子,不如把福全与玄烨抱到你膝下,由你抚养,你意下如何?”

  作者有话要说:抓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