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梦华 第一章 春满南园
作者:武义强的小说      更新:2017-12-12

  范祖亮重游临安

  春满南园惹人醉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

  临安城候潮门前,范祖亮勒住缰绳,“吁----”,枣红马停下了。他翻身下马,四处观望。

  晴空万里,微风和煦,杨柳轻烟,鸟雀喧鸣。钱塘江波澜不惊,不由让人想起白乐的那句诗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山绿如蓝。

  进入罗城,御街宽阔通畅,车水马龙,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秦楼楚馆,举坊酒肆,生意繁忙,熙熙攘攘。一别三年有余,这个繁华的大都市还是那么美,那么热闹,让人留连忘返。

  见色还早,范祖亮便决定去西湖边、凤凰山一带游览观赏,来个走马观花,看看有没有新添的景致。于是,跃身上马,向城西北奔去。

  傍晚时分,范祖亮尽兴而归,牵着马,走进泰安坊西南,在一家叫东升正店门前停下,一个缠蓝色幞头,身着黑长衫的伙计,躬身道:“客官里面请。”便顺手接过缰绳,牵着枣红马。

  掸去灰尘,进得店来。掌柜迎了出来,“噢,范相公,一向可好,请坐请坐。”

  “孙掌柜面耀红光,健实硬朗,想必财源四海?”

  “哪里哪里,平安度日,一般如昨。”

  “掌柜一向待客至诚,经营有方。如今兴隆发达,可喜可贺!”

  “哎哟,承蒙褒奖,愧不敢当。此乃各位客官高抬所至,孙某不胜感激。相公,给您选间干净、宽敞、安静的客房?”

  “知我者,孙掌柜也。”

  走进客房,整饬行装,稍事休息。伙计就送来了马背上的行囊,孙掌柜拎来了茶水。

  吃完饭,范祖亮连忙请教孙掌柜,恭敬地问:

  “掌柜,我想打听一下,雷锋塔边上,有一个华美硕大的景致,那是个什么所在?”

  这座景致座落在西湖之滨,灵隐山麓,造地设,极湖山之美。园中百花争艳,翠竹葱笼,间以清泉秀石,虚堂广厦,极为幽雅。

  园子好大,曲径通幽。里面有一圆形拱门,禁军士兵把守,外人莫进。他只得回头,攀上一座假山。坐下来,静静心,便觉得这里与外面的喧闹繁华迵然不同,不,简直就是两个世界。单是那一片片层次纷繁的绿色就让人陶醉。

  墨绿如黛的是马尾松,翠绿泛亮的是香樟,淡绿如水的是翠竹,黄绿油亮的是果树,还有那老绿的冬青,碧绿的梧桐,各式各样的绿,琳琅满目。每个绿色的生命都在尽性尽情地舒展枝叶,一张张,一片片,光滑柔软,翠绿如洗。整个林子树枝交错,绿叶密布,蓬蓬勃勃,郁郁葱葱。

  树叶从脸上划过,是那种温柔细腻的感觉,如同珍珠般凉爽,伸手抚摸,如丝如缎,质地光滑而柔润,且富有弹性,极像妙龄少女那如玉的肌肤。这些晶莹剔透的绿,似一泓清爽透明的甘泉,浸润着你的心壁,一波一波的,满满的愉悦之感。

  在这浓密无际的绿的海洋、绿的世界里倘佯,就会觉得,你就是这青枝绿叶,自由享受着阳光雨露,鸟语花香-----

  此景此情,范祖亮不由得想起去世不久的父亲那首《浣溪沙》:

  歙浦钱塘一水通,闲云如幕碧重重,

  吴山应在碧云东;

  无力海棠风淡荡,半眠官柳葱定,

  眼前春色为谁浓。

  “哦,范相公的是南园。”

  “对,我看到了,的确是叫南园,门楣上有当今皇上的题勅。这又是一座皇家园林?

  孙掌柜告诉他,这个园林是当今宰相韩大人的私家园林,与皇家的聚景园、玉园相比,面积还要大,景色更多更美。平时,只开放一部分。只有端午、中秋、元日,才允许平民百姓进去观看,而且还要搜身,管得很严。

  韩大人叫韩侂胄,是神宗皇帝的外曾孙,宰相韩琦的曾孙。还是当今皇后的叔祖。

  韩侂胄?是哪一科的进士,做过何种官职,怎么从未听父亲大人过?

  本欲再问,又想:孙掌柜是生意人,这些他未必得清楚。再者,涉及朝廷重臣之私,也不宜与外人讨论。

  吃罢晩饭,范祖亮带上行囊,牵着马,向城东石塘坊走去,转到巷口,遇到一位花白胡须,穿旧长衫的老人。老人面黄肌瘦,显得疲惫不堪,走路踉踉跄跄,险些被马撞上。

  一看,刚才见过,是个到职待选的官员,自称姓陈。在南园,他要向里去,是韩大人的故友,被守门的军士拦住。

  那军士,一脸的不屑,“韩相爷是谁,忙着呢,你一个穷挫大也能见得着?”

  看他又累又饿,范祖亮就给他买两个烧饼,将他送回邸店。临别时,老人拉着他,问姓什名谁,在哪高就。

  他笑了笑,就走了。

  巷子较窄,青石板铺就,显得干净整洁。

  掌灯时分,他到了杨府门前。递上名刺,让门房通报:

  “平江府吴县范祖亮特来拜访杨大人。”

  这家主人叫杨文端,字正则,绍熙四年任吏部尚书。与范祖亮之父范成大是同科进士,多年挚友。

  不一会,一个年青人开门迎接,“越明弟,可把你盼来了,快请快请。”

  “三哥在家呀,幸会幸会。”

  杨元道告诉范祖亮,老父今日公务在身,还未回来。他本人是任职期满,回京述职,等待吏部铨选。然后又问:

  “四弟,晩饭可曾用过?”

  “即已用过,三哥不必麻烦。”

  元道抱怨,这就是四弟你的不是了,老远从吴县赶来,晌午就进了临安,却不来此共饮,实在不够哥们意思。

  祖亮连连赔礼,抱歉抱歉,我知道师叔公务繁忙,师娘近来身体欠佳,不敢随意讨扰。不知三哥在府,不然,定来讨杯酒喝,兄弟二人一醉方休。

  应祖亮要求,元道陪他到后院,给杨母请安,又去西厢房拜会了杨的夫人徐氏,给她们各送一块上好的丝绸,还有些吴县的土特产,相互之间,自然又客套一番。

  这些皆略去不表。

  两人再次回到客厅,分宾主坐下,婢女清洗茶具,点茶冲泡。举目四望,但见窗明几见,陈设典雅。中堂是幅杨补之的《四梅花图》。

  看着祖亮清瘦的面庞,杨元道不免心疼起来,关切道:

  四弟,范师伯不幸离世,我大宋不仅失去一位文采斐然的大诗人,更失去了一位铁骨铮铮的士大夫,山河同悲,日月失色。令吾后辈伤心欲绝,然人生在世,难免如此,一味悲伤,也是与事无补。回乡戴孝,含辛茹苦,为兄感同身受。如今,守制已满,应振作精神。以四弟之才智,只要潜心温习,假以时日,为兄坚信,四弟定在来年大比中得中魁首。

  范成大是在淳熙七年(1180年)辞去参知政事的,任建康知府两年后,回家乡石湖隐居,绍熙四年(1193年)秋,为菜园锄草时,突然中风,而后离世的。

  本来,范祖亮是应该在庆元二年参加科举的,因守制未满,只得放弃。

  他告诉杨元道:先父离世后,大哥祖光,三哥祖明等兄弟三人丁忧,将祖茔修整一番,刻碑上漆,和家族宗亲一道翻建了范氏祠堂。去年又将祖屋修葺一新,新建了一个宅院。这期间兄弟三人各管一事:大哥祖光协助族人,修纂家谱,三哥祖明主办学堂,为范氏子弟启蒙教授,我负责整理刋印家父《石湖集》,一月前,才刋印成册。

  元道微微撼首,原来如此,四弟辛苦了,为兄知道,这搜集文稿,铨释校对、印刷出版之事可是个孙子活,太累人了。还好,已大功告成,师伯九泉有知,定会欢欣非常。四弟呀,这师伯的文集一定送我一套,我定细心研读,用心揣摩,必有收获。

  “那是自然,这回我已带来了。”

  “那这样,我在醉芳楼订一桌,明日中午,为四弟接风洗尘。再找几个兄弟陪陪,一道畅叙友情,激扬文字,唱唱曲,不醉不归。让四弟你好好放松放松。”

  由于XX问题不能显示: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文学小说网,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