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梦华 第二章 拜访尚书府
作者:武义强的小说      更新:2017-12-12

  尚书府拜访师叔

  恩情文集相赠

  话音刚落,一位六旬有余的老者跨了进来,“越明贤侄呀,老夫有事来迟,务请见谅。”

  范祖亮连忙起身,走到杨文端面前,扶着他坐下,恭敬地:“师叔在上,请受侄越明一拜。”便扑倒在地,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杨文端急忙扶起,贤侄不必如此。

  范祖亮半坐椅上,恭身面对,脸色庄重:行前慈母一再叮嘱,见到杨师叔,定要叩首致谢。家父回乡隐居十余年,不问政事,远离官场,只与师叔等几人鸿雁传书,亲如兄弟。家父仙游之时,师叔迅即上奏朝廷,请求敕封,本已感遇风寒,还与元道兄一道远行数百里,拜谒先父,并资助丧葬费用。此等恩情,高地厚,令吾范氏全家感激涕零,永生难忘。

  父亲请闲致仕后,回到故乡石湖定居,取名范村,由于他酷爱梅花,家中数百亩土地,有相当部分栽植梅树。每当冬春季节,疏枝缀玉缤纷怒放,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有的绿如碧玉,梅海凝云,云蒸霞蔚,微风阵阵掠过梅林,犹如浸身香海,通体蕴香。

  范成大闲居家乡,很快就喜欢上了农家生活,写了数十首田园生活诗篇,与官僚士大夫往来无多。他去世时,尽管曾位至执政,但来石湖拜祭的故友并不多。其中,出力最多的就是杨文端和叶正则。

  问了范母及家中近况,祖亮一一作答。

  杨文端满意地,甚好甚好。然后陷入沉思,似在回忆当年情形。过一会,才轻言慢语道:

  转瞬之间,致能兄离开我们已近三年。真乃人事沧桑,物是人非。他老兄与我同榜,年长余九岁,满腹锦绣,风流卓绝,其学识、胆气、品性乃我辈所望尘莫及,我一直引以为楷模,将他看作嫡亲兄长。那日老夫闻听噩耗,仿佛如雷灌顶,痛心疾首,寝食难安。至于区区几件事,不足挂齿。所幸老嫂子身子尚还硬朗,你们兄弟姊妹恪守孝道,至诚做事,成家立业,才智非凡,此乃致能兄之福也。

  此时,已近三更。

  杨文端正要让元道令媳妇准备酒菜,边吃边聊。仆人进来报告:少夫人己准备好点心菜,请到后厅用餐。

  范祖亮乘大家起身之时,指着带来的行囊,告知杨文端父子。

  这里都是一些新书。一是套《欧阳文忠公集》,周老相爷刻本,另外,是师叔老人家作序的先父诗文集。

  杨文端一脸惊喜,刻印好了,快拿出来看看,这可是好东西。书香堪比酒香,打开一看,先睹为快。

  先看《石湖集》,厚厚的共十卷,有《石湖诗》、《石湖词》、《北征集》、《揽辔录》、《骖鸾录》、《吴船录》《桂海虞衡志》、梅谱和《吴郡志》等册。

  杨文端拿起一卷,一闻,墨香犹存。先看封面,深蓝色板纸,书名是魏友澄用行楷题写,扎线紧密整齐,翻开书页,整洁清爽,摸一摸,柔软光滑。

  “建阳麻沙刻本,纸质佳,装祯精,甚好甚好,贤侄啊,就凭这套书,致能兄也会含笑九泉矣。”

  “是建安麻沙王氏知新堂刊刻的。”

  老弟,这可要花费不少会子钱吧杨元道问。

  王氏知新堂店主叫王彦缜,也是位饱学之士,不过屡试不第,就开了这家书坊,既刻书又卖书。他曾和先父相识,倾慕先父的才学,共印3000套,我家1000套,留下的那些他们店里售卖,抵作纸张费,刻印费。

  老爷子笑了,这些商家真会做生意。致能兄乃当今四大诗家之一,他的诗文集自会有许多士大夫收藏品读,只怕还得再要加印呢。你看这首绝句: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语句清新脱俗,田园气息浓郁。此类诗作在我大宋,唯有致能兄写得出,无人能出其右。

  王老夫子也了,若要再印,他们将折钱给我们。

  这就对了,此乃致能兄毕生心血。

  先父生前已有诗文结集印制。此次刻印在保存原貌的同时,加以完善,只是其书函、奏札散失各处,搜集无多,因而未予收录。此来送给师叔二十套,倘若不足,即时送来。

  老人点头称是。

  再看《欧阳文忠公集》,洋洋近百万言,合计153卷。是周必大致仕后的刻本。老丞相亲自作序、点校,注解。可谓鸿篇巨制,整套刻本卷轶浩繁,印装精美,校勘准确。

  杨文端欣喜若狂,此乃书中之上品也。不一会,又沉下脸问道:既是珍贵之物,价值定然不菲,贤侄,突然送此厚礼,个中定有蹊跷,你要清缘由,不然,老夫却之不恭啊。

  好,我定个明白,只是现在肚子咕咕叫,您看----

  夜深人静,三人挑灯畅饮。

  考虑到老爷子的身体,喝的是绍兴黄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话续前言。

  范祖亮放下杯盏,看着老爷子,轻声问:请问师叔,南园是何人所建?怎么挨太庙那么近?

  杨文端一听,略加思索,谨慎言道:此乃当朝一品,开府仪同三司,保宁军节度使韩侂胄大人的私家园林。此人出身高贵,累世簪缨,曾祖是魏郡王韩琦,也乃神宗皇帝的外曾孙。由荫补入仕,光宗绍熙五年还是汝州防御使、知阁门事,从六品。因在当今皇上即位时有功,深受皇上恩宠,眷顾情深,超迁拔擢,为巩固自身地位,又指使台谏贬逐丞相,罢免帝师,到如今独揽朝纲。不是宰相,权力却大于宰相。

  去年,庆元二年(1196年),皇上加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后,他带上厚礼,和吴夫人去拜访姨妈,也就是当今的寿圣太皇太后。老太后年逾八旬高龄,看这夫妻俩,一个是妹妹的儿子,朝廷第一大臣,一个又是弟弟的女儿,一品诰命夫人,知心知暖,融合无间,顿时喜作一团。一高兴,就把西湖长桥南太庙旁的那块地赏赐给他。

  之后,这个韩太尉就地大兴土木,开拓整葺,移载名贵花草,调集太湖石花岗岩,依照原有地形建造园林亭榭,堆假山,砌石桥,清泉瀑布,辅以雅趣,一直到灵隐山的半山腰。据,这才修了一部分,还要与韩府连成一片。

  这不,园子比皇家园林还要好,在太庙边上,修建亭台楼阁。每至夜晚,经常莺歌燕舞,饮酒狂欢,明显有辱皇家列祖列宗之嫌。可是谁都知道,这个韩太尉不好惹,谁反对谁倒霉。因此,满朝文武硬是无人敢。

  如今我己六十有余,虽然官至执政,看不惯,也犯不上较真碰硬,若即若离,冷眼旁观,就这么干几年,七旬一到,致仕回乡,修身养老足矣。

  到这里,老人是一脸的无奈和不安。

  范祖亮酌上一杯,站起身:师叔,我代家兄敬您一杯,这年头世道艰难,人心不古。您老人家不必惹火上身,务必多加保重。

  接着,就将此次进京的另一件事仔细地来。

  韩太尉,民间称之为韩丞相,这几年的发迹,还有罢留赵二相,贬朱熹禁伪学之类事项,都知道一些。此次这件事也跟姓韩的有关。绍兴黄文叔在绍熙五年(1194年)八月,官居右正言,因得罪韩侂胄,被罢官出朝,去岳州任团练使,后来又知婺州。上个月,他的胥吏侯枢因贪占库银被告发,送雷州编管,黄文叔为其情论救,被御史弹劾,遭落职罢祠。恰逢家中祸不单行,夫人病故,次子又溺水身亡,除了生活窘迫之外,在家忧伤苦痛,难以自拔,以致骨瘦如柴。平江府通判魏友澄大人和先父与他都是同窗好友,魏师叔和家兄特让我求您老人家,看是否能为黄师叔通融,安排个差遣,有个事做,黄师叔就会慢慢好起来。

  着,就呈上魏友澄的书函。

  看罢信,杨老爷子,黄文叔此人我认识,没什么深交,但为人鲠直无私,有学识。家中遭此劫难,确乎令人怜惜。现如今,既有魏兄拜托,老夫就尽力而为吧,但愿吉人自有相。

  由于XX问题不能显示: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文学小说网,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