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 第四十二章 【嫡位生变】
作者:弋央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柔仪殿内,朱允炆刚刚与朱棣见了礼,朱棣便觉朱允炆身后的几个人正目光咄咄地盯视自己,心中生出一种不祥的预感来。眼见气氛尴尬,朱棣强笑道:“我本早该来看望侄儿的,奈何一直皇命在身,就耽误到了今天。哎……不过看来我今日来得有些不巧,你们敢情是在议什么事吧?”

  李景隆等人警觉地对望了一眼,朱允炆却若无其事,淡淡笑道:“哪里议的什么事啊?还不是曹国公他们担心我心绪不好,来陪我说说话儿罢了。”

  “哦”,朱棣不置可否地应了一声,朝李景隆颔首笑了笑:“几位还真是有心了,大哥若是知道了,也该当欣慰。”

  说着朱棣不禁悠然叹了一声:“哎,只怪我一直身在燕山戍边,平日里也照料不到侄儿你,说来真是惭愧啊”。

  朱允炆正要作答,一直站在身后不言声儿的干瘦汉子忽然接口:“燕王殿下身系北边战事,干系重大。北元若无燕王殿下威名镇住,只怕大明江山都要不稳吧?!”

  这人一副干巴巴的模样儿,嗓音又尖又脆,让人很不受用。他这些话说出来,看着似乎是在奉承夸耀朱棣,可听着却怎么也不是那个味儿。

  见朱棣有些发愣地盯着那个男子,朱允炆忙赔笑道:“忘了给四叔介绍了,这位是齐泰,溧水人氏,洪武十八年的进士,现为兵部主事。说起来他也是好福气,他本名叫齐德,后来皇上考核天下官吏,数年内无一劣迹、也无过错的官员,查下来只有他一人,所以便给他赐了名儿,改德为泰,以示国泰之意。”

  “哦,父皇赐的名儿,确是好福气”,朱棣闪眼在齐泰脸上打了个转儿,见他蜡黄的脸上眉毛很淡、下面一对三角眼总是似有似无地看着什么,并没有丝毫的惧色。反惹得朱棣无端生出些许烦躁来,不禁皱了皱眉,稍一沉吟,转脸朝朱允炆道:“见侄儿你出落得好,我也就放心了。今日我还没去见过皇上,只怕失礼,便不在你这里多留了。再说了,有这许多‘忠臣’在这儿,我有什么不放心的?”

  说着朱棣哈哈一笑便要辞去。因朱棣说要去觐见皇上,朱允炆也不便多留,直将他送出了殿外方才回来。

  “哼,猫哭耗子”,朱允炆刚一入内,齐泰便冷冷地道。

  众人都是一激灵,李景隆见朱允炆的脸色变了变,忙打断道:“齐大人不可乱说。当年太子殿下还在时,燕王比起其他各王,其实是出力最多的。当时满朝文武可都认定,燕王乃是十足的太子派。”

  张昺游走六部,对朝政最是知道根底的一个人,也沉吟着附和:“曹国公所言甚是,太子还在时,燕王殿下可从没见有什么二心。饶是如今,其实燕王殿下也没什么错的地方。于朝廷而言,燕王更是有功无过。我们这些原先太子身边的人,其实最服的反而是燕王,最恨的则是秦王……”

  “是啊”,李景隆不无感慨地叹了口气:“哎……对秦王,我们可谓恨极了的。可谁能想到昨夜秦王和晋王会夤夜造访我的府邸,还说出了那一番话。在下思虑再三,总觉得个人恩怨是小,如今既然他们愿意和我们联手将殿下推上去,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朱允炆毕竟只是少年人,怅然望着远方,心里着实有些不知所措。自打李景隆大清早地来了柔仪殿,告诉自己,秦王、晋王愿意联合手下官员,推荐自己来继承皇位之后,朱允炆便觉得像在做梦似的。历朝历代,哪里有皇位传孙不传子的道理?自己一个刚刚丧父无依的皇孙,一夜之间竟又成了与燕王争夺储位的人,真像做梦也似的。自己年少,如何能与那位刚刚在漠北大败元军、雄才伟略的四叔争雄呢?想想都觉得以卵击石罢了。

  齐泰呵呵冷笑了两声:“哼哼,下官对燕王也没什么不满处。下官只是担心,我们就算联合了秦王和晋王的人,此番夺了嫡位,殿下日后也登了基,这位威名赫赫的藩王,如何驾驭得了呢?下官只是有些忧心罢了。”

  这话说得众人一时间都没了声儿,许久李景隆方重重地透了一口气:“主事大人想得可真够长远的。殿下若真能登基,想来要除掉一个藩王的方法至少也有上百种。当务之急,是将眼前的事儿做好。我在宫里耽误的时间太久了,还得去魏国公徐辉祖、凉国公蓝玉那里计议这件事儿。想来这两日,文武百官便要为这事上折子了。我们不可光顾着清谈了,便这就告退了——”

  说着朝朱允炆躬身一稽,朱允炆有千言万语,却奈何心里翻腾得太过厉害,只得咬着细唇点了点头,李景隆这才匆匆出了宫去。

  接连数日,朝中百官便像商量好了似的,一窝蜂地上折子请求洪武皇帝早定储君、举荐皇长孙朱允炆。更稀罕的,是这些折子里竟然还有秦王和晋王上的。这兄弟二人,朱元璋心里再清楚不过,当年太子还在世时,他们就巴不得将朱标拉下马好取而代之。可如今朱标薨逝,这兄弟两人怎么就变了心意,一门心思保起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来了?莫非他们二人自知太子之位无望,所以退而求其次,去保年少的朱允炆?这对他们又有什么好处呢?他们若是当真觊觎天下,也该联合起来去拉燕王下马才对啊。难不成,朱允炆是他们的敲门砖、试金石?他们保朱允炆,只是为了不让燕王当太子,而后……..

  而后大明出了一位少年天子,他们几个手握兵权的藩王……

  想至此,朱元璋忍不住打了一个寒噤。可如今文武百官一多半都在上折子保奏朱允炆,来势汹汹,这该如何是好呢?况且,经他们这么一闹,其实平心想想,朱允炆仁孝,出生时又有异像,未尝不是一个储君的人选啊。只是皇位自古都是传子不传孙,自己一时间没有想起这位皇长孙罢了。

  如今可好,原本属意燕王朱棣承袭皇位的朱元璋也不禁犯了难。

  朱允炆毕竟是嫡出,又是长孙。这个出生,比起碽妃所生的燕王来,确是好了不少。只是,朱允炆承袭皇位,若是没有保驾重臣,今后还不知会是如何局面?自古重臣保驾,往往僭越,使得君权旁落,这于大明江山都不是好事。更何况,那些老臣、能堪大用的重臣,都被自己杀的杀、贬的贬,朝中早已没有可以掌控局面、又忠心不二的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