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 第四十三章 【事成定局】
作者:弋央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燕王朱棣刚刚回京不久,朝中无论是秦王派、晋王派,还是原先的太子派的旧臣,竟像事先说好了似的,一窝蜂地给洪武皇帝朱元璋上折子,举荐皇长孙朱允炆。原本铁了心要将朱棣扶上位的洪武皇帝面对群臣的来势汹汹,一时间也不禁犯了踌躇,决疑不下。

  这日辰时刚过,朱元璋一夜未眠,只看着堆积如山保奏皇长孙朱允炆的本章沉吟不决,忽然想起一个人来,忙吩咐门外的守候的近侍太监梁民:“梁民.......快去督察院请左都御史刘三吾进宫来。”

  梁民刚刚升任近侍太监不久,看起有些木讷的一个人,却博闻强识,而且极少歇息。洪武皇帝每每需要,无论昼夜,只要唤他名字,他总是能应声出来。

  此时听洪武皇帝旨意,梁民心下却是一愣,这才什么时辰?宫门都还没开?督察院哪里会有人?虽如此,梁民却不敢说,只稳稳地应了一声便匆匆出得门去,也不去督察院,招呼端门外的一名军校径自往鸡鸣寺外的刘府去请刘三吾。

  刘三吾乃是湖南茶陵人,三世为官,为人慷慨,不设城府,声望极高。明洪武十八年,年近古稀的刘三吾经茹瑺举荐入朝,授左春坊左赞誉,后迁翰林学士,兼督察院左都御史。因其博览善记,应对详敏,朱元璋每有决疑不下,常向其请教。朝中治国安民之道、选贤任能之策,乃至刊定典章礼制、取士之法,多出自此人之手。

  刘三吾为官尽忠尚且罢了,此人闲时更是笔耕不辍,著有《省躬录》、《礼制集要》、《寰宇通志》等书,尽皆收归朱元璋的御用典籍。可以说,无论在朝在野,刘三吾的威望皆可谓举足轻重。Li希颜归隐江湖之后,世人便将刘三吾与汪睿、朱善二人,并称当世“三老”。

  刘三吾因年近古稀而为洪武皇帝重用,而常怀感恩之心,为政行事十分的勤勉,如今一得了旨意,也顾不得年迈,一溜小跑便往皇宫跑去,待至奉天殿时,早已是老汗淋漓。洪武皇帝正自沉思,见他这副模样儿,也是诧异,忙起身去迎:“刘老夫子莫非是病了?怎得如此多的虚汗?”

  刘三吾道学,听了不禁尴尬,却不好明说。还是一旁的梁民忍着笑道:“万岁,如今刚到辰时,宫门还没开呢。刘大人是在府里接的旨意,因怕万岁等得急,是从鸡鸣寺一路跑过来的。”

  “啊?哎呀,朕倒把时辰忘了”,朱元璋听了不禁哭笑不得,抚额叹道:“这事儿啊,怪朕,怪朕,是朕糊涂了,哈哈哈”,说着扶了刘三吾,按在瓷墩上坐了:“来来来,老夫子且先安坐歇息歇息再说,梁民去给老夫子泡一杯六安瓜片来。”

  刘三吾皮肤黝黑,须发皆白,看去十分慈祥,像极了三家村里的老族长的模样儿,见朱元璋如此,只笑了笑:“古人常云,君有命,臣当万死不辞。臣已老迈,没什么用处了。如今万岁召见,臣岂敢懈怠?跑一跑,也并不碍事的。倒是瞧着万岁气色不怎么好啊,莫不是昨夜歇息得不好?”

  “哎,朕近年来每天都睡不足两个时辰。上了年纪,都是这样”,朱元璋在刘三吾跟前性情总似要比平日里好了很多,一边说着一边从梁民手里接过茶亲自给刘三吾奉上,挥了挥手,示意梁民退到殿外去。

  “哦,万岁还是要以龙体为重,大明江山可都系于万岁身上,不可不慎啊”,刘三吾一边说着一边瞟了一眼须弥座前案上堆积如山的本章,心念一动,已是了然。

  朱元璋看着刘三吾的神色,指着本章苦笑道:“那些都是这几日各部司官上来的本章,都是劝朕早立储君的。”

  “哦......”,刘三吾呆了呆,道:“百官所言与臣之所想倒是一致,不知......万岁可定下了人选?”

  “哎——”,朱元璋叹了一声,就近挨着刘三吾坐了,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角:“这些本章,大多都是保奏皇孙朱允炆的。朕看了,这里面没有你的本章。所以,朕把你叫进来,看看你是怎么个意见?”

  刘三吾抿着嘴,沉吟了半响,却不答话,反倒问朱元璋:“万岁,莫非您正是因为此事而至夜不能眠?”

  朱元璋一愣,还没答话,刘三吾又道:“人之忧,多在两难。想来万岁也是如此吧?不知万岁属意何人?”

  朱元璋情知此人思虑极深,却也忠诚不二,是个俗语中所说的老实人,便也不再隐瞒,觑着刘三吾问:“燕王英武似朕,立他如何?”

  刘三吾听了一呆,旋即须眉一挺,霍然起身,面有怒色:“殿下立燕王,那置秦王和晋王于何处?”

  朱元璋万不料刘三吾如此态度,想了想,又是悠然长叹:“哎......秦王和晋王......总是不如燕王的”。

  “自古立太子,有立嫡、立长和立贤三法。燕王非嫡,亦非长。殿下撇下如今的嫡长子秦王,也不立嫡子晋王,反立偏妃所出的四皇子。看样子,万岁是想要立贤么?”刘三吾丝毫不让,追问道。

  “既然立贤也是古法,那也未尝不可啊?!”朱元璋似乎为刘三吾的话所震,有些怅然若失,却还有些不甘心。

  “哼哼”,刘三吾忽然冷笑了起来:“立贤虽是古法,万岁却不见,自古以来有几个君王敢立贤?立贤的又有几个有好下场?秦始皇开天辟地之雄主,临终不立长子扶苏,反立二子胡亥,以至秦至二世而亡。汉武帝君临天下、征伐四方、驱胡虏千里之外,雄霸一时,晚年废嫡长子刘据,转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以至酿成巫蛊之祸,为后世所笑。唐高祖李渊在长子李建成和三子李世民犹豫不决,而成玄武门之变,草草退位。哼哼,这些教训还不够么?万岁且看看,只要不是万不得已,后世里有谁敢弃嫡弃长而立贤的?”

  刘三吾的话可谓字字珠玑,像箭一样直刺心田,朱元璋早听得懵了。

  刘三吾趁机又道:“太子早逝,却留下了万岁的嫡长孙。立他,存乎天理。皇长孙仁孝之名天下皆知,万岁亦知之,如今百官保奏于他,可见皇长孙亦得了人心。天理人情俱在,万岁又有何可疑虑的呢?”

  朱元璋原本下定决心要立漠北立下奇功的燕王为太子,这才有了宗亲出洪武门、百官跪迎的事,这本是在暗示天下,燕王将为太子。可如今看来,最像自己的燕王,无论天理还是人情,竟是都不能继承皇位的。

  朱元璋知道,饶他如今再想立燕王也已是不能,此事已是由不得自己了。想着前些日子燕王觐见的欣慰场面,朱元璋也不禁黯然,忍不住便落下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