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城市生活 1289.企业家夜读 | 俞敏洪
作者:肖水文的小说      更新:2018-07-31

    学习一个链接。

    企业家夜读

    俞敏洪:放弃新东方容易,放弃阅读难

    2018-04-08经济之声企业家夜读

    企业家夜读

    新东方俞敏洪

    大家好,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企业家夜读》。每周日晚9点,我们都会相聚在电波里。今天走进《企业家夜读》的,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

    俞敏洪,1962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

    新东方集团创始人,英语教育与管理专家。

    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1年从北大辞职,

    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

    2006年带领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证交所上市。

    《给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信》

    朗读者俞敏洪

    我今年56岁,改革开放的第一年1978年,我刚好16岁,二八年华,正是最美妙的年龄。

    我们这代人生活了50多年,经历了人类社会几万年都没有经历过的风云变迁、惊涛骇浪、社会发展、国家繁荣。“向天再借五百年”,我想古人就算向天再借五千年,又怎能敌过我们这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时光?

    我要感激——感激父母把我生在了这个时代;感激党和政府引领我们走向了这个时代;感激世界把我们送入了这个时代;感激各位政治家、企业家、思想家一起创造了这个时代。时代让我们变成了今天我们这个样子,我们也让这个时代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我们也要感谢自己,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们没有放弃自己,没有放弃奋斗。因此,我们也同时成就了自己,成就了这个光辉的时代。

    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到三年高考失败最终走进北大,到在北大被时代潮流所裹挟,毅然纵身入海创办新东方。从一个十几个人的培训机构到美国上市公司;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青涩少年到游遍世界的成熟中年;从一无所有的浪子到朋友遍天下的行者。所有这一切都是这个时代的给予,都是人类奋斗了几万年,把美好的结晶送给了我们这一代。

    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庆祝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在这四十年之后,我们相信还有更加精彩的四十年。我们在这里庆祝过去,我们更在这里期待未来,那更加美好的,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未来,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和谐、融合、发展的未来!

    俞敏洪朗读的是一封《给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信》,他在信中回顾了自己在乡间成长、北大求学和在新东方的创业经历。在那个教育资源稀缺的年代,俞敏洪非常珍惜自己在高等学府里读书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去吸收、去充实自己。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四年时光当中,他几乎是疯狂地读书,也经常会和同学们之间比较谁读的书更多。

    90年代初期俞敏洪给学生们讲课

    俞敏洪:

    我当时的四年大学,更加像纯粹的大学生活。我1980年进北大,刚好改革开放以后,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自由的学习氛围,所有的中西方文学名著、思想名著、哲学名著一套一套的出来。所以我们进北大的时候,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读书氛围,除了极个别的书,北大图书馆的700万本书几乎全对我们开放,所以就一头扎进了读书中间。我的大学同学,我统计了一下,大概平均每一个人读完了500本书左右,我们读的比较多的大概是800本书到1000本书,最快的就是平均一天一本书的速度往后读。对知识的渴求,对智慧的渴求,那种感觉特别的强烈。

    我们当时的大部分人都很热爱自己的专业,因为我们考大学的时候,大学专业还很少,专业之间也没有什么这个专业毕业了能赚钱的、那个专业毕业不能赚钱这种非常功利的的计算。所以尽管也有人不喜欢那个专业的,但是大部分人都还是觉得这个专业自己选了,就应该学下去。把自己学的专业弄得深入一点,因为也许你未来不会沿着你的专业走,但是对于专业深入的过程,是你整理自己思路,并且学会深度思考的过程的,这个非常重要。

    俞敏洪(中)与两位合作伙伴徐小平(左)、王强(右)

    参加母校北京大学百年校庆

    俞敏洪读书不仅数量多,而且涉猎广泛,除了专业书籍,文学、哲学、历史等他都会去读。大学时养成的阅读习惯,让他受益匪浅。作为新东方这艘教育航母的掌舵人,平时工作非常忙碌,但是读书这个习惯他一直坚持,即便再辛苦,他每天仍然都会读书。那么,这位“书痴”的阅读习惯是怎样的呢?

    俞敏洪:

    对于我来说,让我一辈子选择的话,选择放弃新东方其实比较容易,但是让我选择放弃阅读这件事情会特别的难,因为我是一个蛮喜欢阅读的一个人,从小开始就读书。

    我的阅读习惯通常是三个方面:

    第一个我是始终坚持在适当的时候读纸质书的一个人。比如在家里坐在非常舒服的沙发上,泡着一杯绿茶,我就会读纸质的书籍。因为把纸质书籍翻开的那种感觉,所谓的书香,必须有书的油墨香味才有这种感觉。所以我家里的纸质书籍大概现在加起来应该有一万多本,每个月以30到50本的速度在增加。每年我购买新书的速度大概是500本左右,再加上出版社给我寄的书就更多了。

    第二就是我读电子书。电子书我是24小时不离身,我这个电子书里面有三千多本书。之所以要带电子书,是因为我是一个总是在路上的这么一个人,我每年坐飞机要坐180多次,加上坐火车,还有北京交通拥挤,在车里的时间就会非常多。我一般会带一到两本纸质书放到我的箱子里,但是带多了以后会很重,而且我翻阅一本书的速度,如果300页左右的书,我大概用五到六小时就比较认真地就能够把它读完。如果出两天差的话,我一般要读两本书,那这样的话对于我来说带纸质书很重,所以我就会用带电子书。其实电子书和纸质书,它是两种文化的融合,从来不是一种互噬关系,也从来不是一种矛盾关系,我觉得这在我身上体现得可以说淋漓尽致。

    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我觉得光读电子书和纸质书是远远不够的,你得读碎片化的书籍,比如说在新闻中间,还有你的微信群中间所搜集到的朋友推送的各种书籍。举个简单例子,在微信群中间我们所读到的一些文章中的观点,其实你在正式书籍中间是读不到的,尽管这些观点的表达有的时候比较碎片化,有的是一带而过,并没有长篇大论的对于一个观点的陈述,但是它确实对我们的思想和思考也会带来冲击性的影响。

    爱书的俞敏洪

    俞敏洪在百忙之中,还经常会到各大高校演讲,为大学生们解决成长道路上的各种困惑。几乎每次演讲他都会提到的话题就是读书,他认为人的成长中有三件事很重要,那就是读书、交友和行走。

    读书之余,俞敏洪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写读书笔记,短则几句话,长则上千字。里面既有他对这本书的理解和点评,也融入了许多自己的人生感悟。在他看来,对于书籍的选择主要考虑两点:一为怡情,放松精神,提升愉悦感,比如文学性较强的散文、诗歌等;二为获取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每隔一段时间,俞敏洪都会列出自己近期阅读的书单和推荐理由。畅销书《人类简史》也曾出现在他的书单中,书中很多观点都让他印象深刻,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关于“人类未来”的思考,也引发了他的共鸣。

    俞敏洪: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呢?

    第一个从它的文笔上来说,《人类简史》这本书,你不会觉得枯燥,它的语言是比较简单明了的;第二他的逻辑思维简单明了,因为一旦逻辑思维复杂以后,我们也读不下去;第三,它引用的人类所发生的例子,是我们能够听说过或者是知道的。

    它把人类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认知革命;第二个阶段是农业革命;第三个阶段是科学革命。我们对于“科学革命”这个阶段,其实反而比前面两个阶段更加的熟悉,原因是因为我们现在就处于科技爆发的时代。从工业革命开始,一直到现在的信息革命,其实我们现在已经快进入“后信息革命”时代了,在这个时代之前的另外的时代,人类到底是怎么样变过来的?

    最重要的是因为人的认知水平突然产生了变化,人突然产生了一种编故事的能力,通过创造这样的故事,人的认知水平远远超出了这种动物的认知水平。人类对于未来的期待和信仰,人们可以讲述一个“战争以后获得丰美草地”的故事,使整个部族的人联合起来去进行宏大的战争。我自己读的时候我就想,我新东方是怎么起来的,我不就是给新东方的人,在最小的时候开始讲新东方能发展的故事吗?也就说讲故事的能力,我们现在一点都没变化,从古人到现在,而且也是通过这个讲故事的能力,我们大家充满信心,目标一致的往前进。但是人类的本领就是通过这个故事,你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把这个故事变成变成现实,同时进一步讲更加宏大的故事,人类有一种本领就是能够把梦想变成现实。

    我觉得它最后一句话我觉得说的特别好——我们人类“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这个我觉得我很有同感,就是说其实我们现在每一个人拥有的物质生活能力,是比我们的原始人强了不知道几十倍了,但是人类你到了这个地步,你到底想要什么?你未来自己的人生到底想往什么地方走?整个的人类你会走向一个什么地方?其实人类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回答。所以这里面书中也有一个观点——任何个体的努力都没法取代群体的走向。

    俞敏洪在母校北京大学演讲

    身处在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人类获取知识的手段、方法也在不断地迭代更新。人工智能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类,但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忧虑,人工智能究竟会不会取代人,甚至是反过来领导人类?当人类的很多工作可以被替代,人类是否还需要继续读书、学习?

    俞敏洪:

    面向未来的世界,中国的孩子到底应该学什么?我觉得知识体系是要进行重构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说传统的知识的学习对孩子来说不重要。为什么?比如说孩子语言习得的过程、文化习得的过程、数理知识的方法的习得的过程,实际上是它是对大脑不断的开发的过程。未来孩子具备这种自学能力、创造力、批判力、创新能力,我觉得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他过去的对于知识吸纳过程中间所使用的方法问题,以及什么样的知识应该吸纳的问题,而不是说现在的知识教学本身不重要。

    举个简单例子,现在翻译机器出现了,大家认为语言是不用学习的,这个完全是一个表面现象,因为任何一个人想要得到知识结构的完备,那么语言的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否则你所有的东西都是通过翻译机器来看,最后的结果,你是可能是抓住了皮毛,在语言背后的思维能力,你可能是学不到的。

    而我认为面向未来的智能时代,人类的大脑变得必须要有几个特点:第一个是情感会更加的丰富;第二个是思考会更加的深厚;第三个是创造力会更加的厉害,只有在这个点上才能面向未来世界。现在很多人都产生了误解,就是因为智能时代来了,很多东西都不用学习了,甚至在期待着有一天大脑里面植入一个芯片,这样的话所有的知识就已经进入你的大脑了。

    也许这一天会来到,但是我觉得如果这一天真的来到的话,人类失去了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那到最后人就变了像傻瓜一样。而现在我觉得从智能世界,再怎么通过深度学习和大数据最后所达不到的,实际上就是人的深刻的情感能力和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如果这两个能力失去的话,最后应变能力失去的话,人倒过来真的就被机器统治了,因为你在这种重复性的智慧和智能方面,未来的机器一定比人厉害的。

    正像俞敏洪说的那样,技术进步让人类的生活更加便捷,人类的许多工作都可以用机器替代,甚至在某些领域,机器做得比人类更好。如何能够不让自己迷失在科技革命之中,而永远保持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

    我们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会像“润物细无声”的甘霖一样,融入血液、思想和行为之中,在迷茫中照亮前路,孤独时温暖心灵。

    感谢您收听今天的《企业家夜读》,下周日晚九点,我们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