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城市生活 1564.看懂A股底部
作者:肖水文的小说      更新:2018-07-31

    学习一个链接。

    看懂A股底部

    原创:易建涛易说今天

    看懂A股底部

    近期A股市场上虽然热闹,但是行情整体低迷不振,在这种时候关于A股何时见底的讨论多了起来,伴随着出现的另一个问题则是要不要抄底。

    在A股市场底部的形成是否有规律可循呢?我们还是先来梳理一下A股历史上出现的几个明显的底部的情况,看能不能找出其中的一些特点。有机构通过大数据统计发现:

    A股历史上几个明显见底的位置:1994年7月、2005年6月、2008年10月、2013年6月、2016年1月。历史上的5次见底,指数平均下跌60%,估值平均回落72%。

    估值大于60倍的个股比重较低。历次分别为:4%、14%、9%、20%和40%,2016年市场底部时估值较高。截至今年5月30日,市盈率高于60倍的个股数量占比为26%。

    市场底部的换手率较低。历次市场见底期间的平均换手率分别为:9.42%、

    1.23%、1.03%、1.01%和1.22%,但换手率的见底有时早于市场。最近一个月的换手率平均值为0.9%。

    市场的底部多会伴随着IPO的暂停,当然,也有例外,比如2016年。而今年的情况与以往大有不同,如今IPO常态化,独角兽回归A股热度高涨,对市场多少有影响,虽然采取了战略目标基金的方式来缓解对二级市场的冲击,但是“抽血效应”的阴云依然笼罩在A股散户投资者的头顶。

    市场底往往也是经济底,还有一个特征就是,降低基准利率能帮助市场走出底部。在历史上五次筑底完成时,有三次是基准利率位于低位甚至有降息的动作。

    那么在当前A股市场的情况如何?如何去判断筑底完成?

    从当前众多的市场观点,对于市场的整体低迷的原因大概有几种判断,一种是强调外部因素的不确定和外部股市的震荡引发了A股的波动。但A股有一个特点,大家都知道,外围股市大跌,跟着大跌,外围股市大涨,很难跟着涨。

    第二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A股当前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独角兽为代表的新经济公司,但是在市场处于震荡疲弱阶段大量的让独角兽进入A股,会造成虹吸效应,存量资金被抽血,压制市场,难以完成筑底。

    资本市场玩的是“金钱的游戏”,有资金活水才能水涨船高,才能掀起波澜。增量资金少甚至资金持续被抽走,股市行情很难有起色。当前A股市场一大特征就是新增资金少,而存量资金却面临“失血”的情况。

    而且在当前这个阶段,A股市场还具有一些特征,比如价值判断失灵了。人们常用市盈率来判断市场、个股价值,通常认为20倍市盈率是具有投资价值的。但是这一估值标准现在也失灵了。

    截至6月11日,沪市的平均市盈率只有15.06倍,深市主板18.79倍,中小板31.94倍,创业板41.84倍,已经是一个很低的水平,按理说应该属于全球股市的估值洼地。而且随着市场的调整,破净股增多,跌破净资产的股票大批出现,通常被视为市场触底的信号。种种迹象都表明,A股处于底部位置。但是为什么难以吸引增量资金进场,这是值得市场各方都深思的一个问题。

    其实,股市的底部究竟在哪里?恐怕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出来。每一次底部形成时,其宏观环境、投资者心理、技术走势等方面各不相同,这也加大了对于底部准确判断的难度。

    当前投资者对于A股市场的信心不足是显而易见的。究其根本原因,恐怕还是A股市场饱受诟病的,诸如上市公司重融资不重回报、上市公司质量有待提高,而概念题材导致股票价格虚高,缺少实际投资价值等等问题。众多散户投资者多年来感受的是给市场做“贡献”了,成了韭菜,而没能收获财富。这些因素不改变,市场也缺少长牛、慢牛的基础。

    您认为市场何时能走出底部?你会在这个区域抄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