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坑你没商量 129.解放农奴
作者:老余1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王烁综合大家的意见,思虑许久,不能等下去,只有边改革边想应对之策了。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新的运动,在这明末青海复杂的政治背景下展开了。

  王烁很快派兵接管了边防四个卫所。

  戍卒守边,只是尽自己的戍守职责,大明都风雨飘摇了,戍卒们到底在为谁戍边,他们自己都不十分钟清楚了。

  既然有来接替他们的,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戍所的千户,一般也是这班戍卒的长辈或者村子的村长,也没把朝廷认命的这个世代相袭的官职真正当回事过,尽义务而已。

  接管十分顺利。

  接着,各戍户形成的自然村里,就来了官府的官员和宣传队。

  官员宣布,国家拥有的卫所土地,从王烁执政青海开始,归戍户私有,施行新的土地法,征兵法,选举法。

  所有戍卒与戍户变为拥有土地的农民。

  至于现在土地划分是否合理,待新选举出来的,新的村民委员会来决断,不合理由新的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协商,重新划分。

  土地产出什税二,当兵直系亲属三年免税。开垦新土地归个人所有,同样什税二。

  各村开始施行民众选举。同时,宣传队宣传新法令,指导选举,鼓励民众自己做主。

  王烁的青海省政府到底是多大的衙门,是不是真的是朝廷认命的,发的土地证是不是真的有用,戍户们不敢确定。

  王烁在陇中的名声却早就传到了这里,大家羡慕陇中的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

  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们的理想是什么?他们最大的理想,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洒一辈子汗水的,这块脚下的土地,真正属于自己!

  这些戍卒,从本质上讲,就是农民,早已失去了做为士兵的天性和技能。

  既然陇中的农民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可以归顺王烁,他们当然也可以,管他是不是朝廷的意思。如今天下到处都是和朝廷做对的草头王,还怕多他王烁一个?

  四个戍所,十几个自然村,象漳县一样,很快活跃起来,积极支持新的政府。

  为守卫住自己分得的真正属于了自己的土地,也为了多一份收入,享受免税的待遇,许多户都出人参军。

  解散了四千戍卒,王烁却从这些自然村里招募了一万新兵。

  至于各土司的领地,王烁的兵打死打跑了不顺服的土司,顺服的土司都被王烁软禁在西宁城里了。

  没有了土司势力,农奴们反倒更容易发动,同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

  第一块土地的界桩打进黄土地里,多少农奴流下了欢欣的泪水,这是多少人盼了一生都没有盼到的事情啊!

  分到了土地,从此不再做奴隶,还有了农奴自己选举出来的当家人,农奴们对王烁和他的军队,除了感激,还是感激。

  听说要参军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多少农奴争相报名,王烁一下就聚起了十五万士卒,远超他的想象。

  要保住青海这块根据地,稳定住新的体制和新的政策,防止逃跑的土司勾结外来势力卷土重来,各重要地点就得驻军,防止复辟。

  他分出五万人,交给梁敏,在各镇成立保安队,随时防御敌对势力反扑,在人口集中的地区和村寨成立治安所和民兵组织,维护当地秩序和保卫新产生的政权。,

  选举出来的官员看到有军队驻扎在附近,还有修建的报警烽火台,身边有民兵和治安所,随时可以保护他们,底气就上来了,放心大胆的开展工作。

  如何保卫新政权,梁敏在漳县已经有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手里又有五万人马,操作起来就容易许多。

  她分拨人马,把自己培训好的骨干安插到各地,领导各地的新机构建立联络和报警系统,情报系统,干的驾轻就熟,从容不迫,倒是不用王烁操心。

  部队多了,粮食就是大问题了。

  虽然戍户和农奴们有了自己的土地,但一时半会也生产不出粮食来。

  王烁还没有想到一个彻底解决土司的办法,对归顺土司的财产和储存的粮食,就暂时不能强行充公,断了和平解决的路,同时,还要给软禁在西宁城里的,归顺他的土司们留出部分土地,以供他们的家人生活。

  他只有另想办法,解决粮食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