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坑你没商量 148.不忍英雄冤枉死 王烁写信泄天机
作者:老余1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李过要带三万剩余顺军去湖北寻找李自成,劝他回来归顺王烁。

  宋献策和李岩都觉得李过这个办法可行。

  王烁在兰州主持军务,不能亲自来看李过和高一功,但也托宋献策带来了自己的亲笔书信,表示了对两人的真诚欢迎之意。

  听闻李过要去湖北寻找闯王,王烁沉默许久,还是同意了。

  尽管李自成凶暴嗜杀,做了许多错事,但他领导农民起来反抗官府,使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加速了晚明腐朽没落政权的崩溃,为历史的前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重要的,是他给了千万百姓不再苟延残喘,只有起来反抗不公平才能活下去的真理,必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坚持真理的斗士,为天下公平而战斗!

  无论怎样说,他都不愧是一个民族英雄!

  王烁让信使给李过带去书信,信中说,他已经把李过当做自己人了。无论他此去是否找到他叔叔,无论李自成愿不愿意回来,他王烁都在这里,盼着李过,带着他的儿郎们,尽快回来。

  同时,思虑再三,他还是告诉李过,他叔叔今年命犯太岁,凡是碰到带九的地名,一定要绕开走,不然必入死地。

  李过则应当赶在李自成要去地方的前面,在有九的地名前面挡住李自成,不让他去,才可挽救李自成的性命。

  这有点封建迷信的意思。王烁没法和李过直说他在现代时已经知道的结果,只好托之于玄学了。

  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他不希望李自成就那样窝囊的死去。

  他希望李自成活下来,亲眼看着他怎样将满清一步步绞杀,亲眼看着他怎样治理出一个真正人民当家做主的天下。

  李过接到王烁的书信很是感动,表示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辜负大将军的希望,一定要把叔叔和他的军队带回来。

  关于王烁所说的李自成命犯太岁的事,李过不太相信这种学问,倒没怎么放在心上。

  不久之后,李过带着三万精锐向汉中出发了。

  此时汉中守将,是大顺果毅将军贺珍,威武将军罗岱。

  谁也没有料到,这二位竟然偷偷投降了清军,在李过始料不及的情况下,偷袭了他,让他的军队死伤惨烈。

  李过不愧是顺军名将,临危不乱,击败同是名将的贺珍,冲出汉中,进入了四川,继续沿着寻找李自成的路前进。

  此时的李自成,果然中了洪承畴驱虎噬狼之计,在顺河口和左良玉的军队打了起来。

  让清军撵的如丧家之犬,屡战屡败的大顺军,却可以把左良玉的南明军打个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大顺军大获全胜,这更增加了李自成击败左良玉,占领武昌口的信心,命令全军追击前进。

  左良玉此时虽号称拥兵八十万,那基本上是他自己吹牛,是为向南明朱由崧要官要饷要权。

  实际上,左良玉连四十万人都没有,而且,他那些人马,大部份是散兵游勇、地痞流氓组成的。“征战不足、扰民有余。有饷则聚、无饷则乱。”

  左良玉当然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他哪里是李自成的对手?连连向南明朝廷告急。

  这个时候,南明朝廷在干什么呢?

  皇帝朱由崧前面已经讲了,继承了他爹老福王的优秀基因,除了吃喝玩乐,别的什么也不会,烂泥扶不上墙。

  南京百姓都知道:尚书多如狗,皇帝只吃酒。

  那些大臣们在干什么呢?不用问,明朝大臣,上百年都在干一件事情:党争。

  激进一些看来,对付这些党人,只有魏忠贤是做的最好的。

  实在是不愿再写这些污七狗糟的事情,只说结果吧。

  那位凤阳总督马仕英赢了,把握了朝廷大权。

  兵部尚书史可法干什么去了?被马仕英弄了个“督师大学士”,狗屁不通的官位,轰到江北监督江北四镇去了。

  史可法这时候实际是有职无权了,江北四镇没一个是省油的灯,怎么可能听他调遣?

  左良玉向南京告急,忙于“党争”的南明官员们,又那有心思来管他的闲事?

  最终,江西总督袁继咸带士卒三千,赶到湖北蕲春,阻击李自成。

  三千士卒管个屁用!左良玉一看自己既无法与大顺军争锋,又不能担上“丧师失地”的历史罪名,不由急中生智。

  这位左宁南侯愣是说,他接到了北来的崇祯太子朱慈烺的密谕,要为太子正名。

  他整军沿江东下,宣称要去南京“清君侧”,除掉南明政府里祸国殃民的那个马士英。

  这直接就是个乱套的口号。你既然接到太子密谕,干嘛不直接连朱由崧也办了,还清什么君侧啊,这不自相矛盾吗?

  那么,这个“北来太子”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太子朱慈烺在香河时,在那个翰林院侍读,广东人李淳之撺掇下,借大家忙着救王烁的机会跑出来。运气还真不错,两个人风餐露宿,终于跑到瓜州,找到了南明的军队。

  瓜州守将闻知太子驾到,不敢怠慢,连夜用船将太子和李淳之送往南京。

  这时候福王朱由崧已经由监国转任皇帝了。刚享了几天当皇帝的福,广选江南美女,这猛不丁又冒出一位太子爷来,他这皇帝还当不当了?

  按理,太子来了,朱由崧就应该主动退位,把皇帝位子让给太子才对。

  朱由崧心里肯定不愿意,当皇帝多么舒服,多么威风,多么自在,多么,那什么呀。

  不仅他不愿意,马仕英和得势的一班大臣也不愿意。

  费多大劲,才赶跑了原来的南京留守兵部尚书,首辅大臣史可法?现在的福王皇帝信任他们,把权力都给他们了,由着他们作。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啊。看这位太子爷,比当今皇帝可精明多了,这要是换他当皇帝,他们好容易争取到的权力,他们的荣华富贵,还会有吗?

  这个换皇帝的险,从上到下,谁也不愿意冒。

  于是,各种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

  原先见过太子的,逃到南京来的崇祯朝老臣,竟然不认识这位太子爷,连过去宫里整日陪着太子的太监也不认识这位太子。

  于是,这位太子被多次以各种公理定律证明,是冒充的,假的不能再假之后,被押入大牢,等待秋后审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