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魔方 0303 无法欢呼
作者:如羊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几乎没有人发觉异样,无论是华夏普通网友,还是华夏的航天工作者,他们都觉得这是一次意外,因为这颗卫星实在是谈不上肩负多大的重任,它唯一的敏感地方,就是确保华夏国主权地区的直播卫星覆盖。所以没有人能想到它的失利,背后是阴谋者的笑容。不过阴谋者也很可悲,明明是自己吃了大亏,却找不到证据,只能偷偷搞点小破坏,而这样的小破坏,用一次下次就再也不灵了。因为漏洞会被堵上。

  中星9a卫星,是华夏首颗国产广播电视直播卫星,采用华夏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提供kubss规划频段转发器直播服务。

  中星9a卫星,将定点于东经1014度,星上设计的24个kubss频段转发器,覆盖全华夏(含港、澳、台地区),满足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和直播产业发展需求。

  此外,中星9a卫星专门设计了南海波束,将彻底解决南海海域、岛礁的政府、军队、人民群众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难题,确保了华夏国主权地区的直播卫星覆盖。

  承担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它捆绑了4个助推器,可将55吨以下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自1996年首飞以来,它既承担了我国国内重要卫星发射任务,还是国际商业发射任务的主选火箭。

  而在得知中星9a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因火箭三级故障未能进入预定轨道之后,很多网友表示,“难得看到一次发射失败,这也算是有生之年系列了。”

  还有网友对于中国航天这种公开透明的态度表示肯定。认为比起无数次成功所带来的骄傲与喜悦,在失败后的坦诚与透明才更能让人感受到真正的自信!

  果然,半个月后,好消息传来,自信的华夏航天工作者,弥补了这一次过失。华夏社北京7月6日报道,记者从华夏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获悉,我国中星9a依靠卫星自身推进器成功入轨。

  2017年6月19日,长征三号乙遥二十八火箭发射中星9a卫星过程中运载火箭出现异常,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华夏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密切配合下,通过准确实施10次轨道调整,卫星于2017年7月5日成功定点于东经101.4°赤道上空的预定轨道。目前,卫星各系统工作正常,转发器已开通,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在轨测试工作。

  根据专家审查意见,长征三号乙遥二十八火箭问题定位于三级滑行段姿控发动机滚动控制的推力器出现异常,目前已完成技术归零和举一反三工作。

  这次庆幸其实让人无法欢呼,因为就在三天前,华夏国航天人遭遇了更大的一次失败,这次失败来的如此巨大又猝然,让很多网友刚刚庆幸有生之年看到失败的网友沉默不语。因为这一次实在是干系重大。

  7月2日19时23分,华夏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组织实施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任务,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后续将组织专家对故障原因进行调查分析。

  原本,这次发射若成功意味着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研制圆满收官,进入正式应用阶段,同时也是华夏国在今年下半年探月三期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前,对“胖五”火箭的最后一次实战演练。

  然而,始料未及的发射失利仿佛打乱了原来的节奏,也让很多人瞬间被惊到了,毕竟,火箭发射失利这种事情在中国确实少见,很多人不禁会问,这次的发射失利究竟意味着什么?

  既然是科学实验,当然就有失败的可能。

  如果我们对长征五号所进行的积极改进和大胆探索做一番了解,就会明白,技术改进当然会使失败率上升,发射失利固然是憾事一件,但在某种意义上也完全是在预料之中,所以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

  从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至今,长征系列显然成了一个“大家族”,实现了从常温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运载能力覆盖高、中、低各种轨道,能够满足不同载荷的发射要求。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长征五号诞生之前共实施了237次发射,发射成功率高达97左右。而国际上,从1957年到2015年,全球共发射5400多次,平均发射成功率是915。这样来看,长征系列火箭一直表现都很棒,也让我们自然而然形成一种错觉:但凡长征火箭发射,必定是成功的。

  但这样的成功是建立在火箭运力较小、型号较老基础之上的。

  受华夏国铁路运输的限制,“胖五”之前的火箭最大直径仅为335米,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最大仅能达到5吨级,与12吨级的国际主流水平运载能力相比差距大,制约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

  “当时的载人航天工程尚处在论证阶段,按我国当时火箭的运载能力,无法满足未来空间站建设的需求。”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指挥王珏说,国内重大工程的发展需要成为华夏国研制大型运载火箭的直接驱动。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人类探索宇宙的不断深入,世界主要航天强国纷纷推出了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比如美国的德尔塔4和宇宙神5、欧洲的阿里安5,这些火箭多采用了5米左右大直径,少级数,运载能力全面超越我国当时的火箭。

  各国发展新一代火箭的目的很明确:一是通过清洁推进剂的改进实现环保,二是提高运载能力,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和商业竞争力。

  内有重大工程的需要,外有各国的发展趋势,打造一枚“大块头”的火箭显得十分迫切:

  ——1986年,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华夏国开始了论证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

  ——1995年,华夏国开展新一代运载火箭方案论证以及液氧煤油与氢氧两种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

  ——2000年,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立项研制;

  ——2001年,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立项研制;

  ——200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新一代运载火箭基本型长征五号立项研制。

  历经了反复论证,十年磨砺,上万航天人参与,各类试验和测试,有的要做上几百遍甚至上千遍,2016年11月,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横空出世,一飞冲天,果然是“十年磨一剑”。

  哪怕不算前20年的研制期,仅仅是立项后的砺“箭”,“胖五”就花了10年时间。按说在新一代成员里,“老大哥”“胖五”是最先启动研制的,但是却比长征六号和长征七号这些更晚诞生,足见其难度之大、风险之高。

  还在找”美人魔方”免费小说

  :””,,精彩!

  (=)